善心放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城市分站

长汀县乌龟代放生地点

2023-02-05 10:08编辑:admin人气:482


5月6日,江西省佛教协会第六次全省代表会议在九江共青城市召开。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宗局党组书记、局长喻志勇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他强调,全省佛教界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和全省宗教工作会议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要求,以“爱国爱教、庄严国土”的责任意识,以“慈悲济世、护国利民”的普世情怀,引领全省佛教界信众同全省人民一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贡献力量。

省纪委监委驻省委统战部纪检监察组组长徐小平,省民宗局一级巡视员马哲海,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吴金勇出席会议。九江市委常委、统战部长邵九思致欢迎辞。

会议在庄严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黄喜忠委托,喻志勇代表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局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向全体与会代表,并通过他们向全省佛教信众致以诚挚问候。

喻志勇充分肯定了省佛教协会五届理事会取得的工作成绩。对新一届理事会工作,他要求:

一要厚植“三爱”情感,在追求政治进步上实现新提升。要大力弘扬拥党爱国的优良传统,坚定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佛教传承放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来谋划和思考,以“四进”活动和“五好”宗教活动场所创建活动为载体,持续开展“三爱”主题教育,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二要弘扬优良传统,在推进佛教中国化方向上迈出新步伐。要以增进“五个认同”为目标,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融会中华传统美德,对教义教规作出通俗易懂、与时俱进而且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创新寺庙管理,加强人才建设,以实际行动践行宗教中国化。

三要强化自身建设,在全面从严治教上力求新突破。要以提升自我宗教修养为基础,守住遵规持戒的本分;以治理佛教商业化为抓手,推动教风建设深入人心;以抓好规章制度执行为突破口,切实强化教规戒律意识;以班子建设为依托,推动全省佛教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切实做到在维护大局上作表率,在民主议事上作表率,在和谐共事上作表率,在服务信众上作表率,在自我约束上作表率。

四要答好时代之问,在深入融合社会上呈现新气象。要提升社会责任感,将个人的宗教信仰、理想追求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与伟大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强化法治意识,坚决抵制一切违法违规活动,维护宗教领域正常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宗教界公益慈善活动,依法依规参与扶贫济困、救灾助残、保护生态等公益慈善活动,争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参与者、促进者、践行者。

喻志勇希望省佛教协会新一届理事会和与会代表,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新的起点上切实担负起续写我省佛教健康传承、推进佛教中国化的重大责任,引导佛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为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添彩助力,携手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的精彩华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会议宣读了中佛协贺信,听取了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财务审查报告、修改《江西省佛教协会章程》的说明。省道教协会代表到会致贺词。

当日下午,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理事、会长和副会长,释养立当选为会长。省民宗局一级巡视员马哲海在闭幕式上讲话。

全省佛教界代表参加会议。

洪修平: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有哪些特点?

  南传佛教是与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并列的另一大系统,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称为“上座部佛教”,也就是所谓的小乘佛教。南传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地区。由于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又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斯里兰卡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播中心。佛教正式传人斯里兰卡是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阿育王和目犍连子长老派阿育王的儿子摩哂陀等“去教化楞伽岛”,受到当时的天爱帝须国王的礼遇,修建了斯里兰卡第一座佛寺——大寺。这座大寺后来成为整个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发祥地和弘法中心。不久,摩哂陀的妹妹僧伽密多从印度带领十位比丘尼来到斯里兰卡,建立了比丘尼僧团。公元1世纪左右,斯里兰卡的佛教僧团出现了分裂,形成了“大寺派”和“无畏山寺派”。公元4世纪,无畏山寺派得到国王的支持,一度得势,大寺派的几十座寺庙被毁。后在大寺的范围内修建了祇多林寺,又形成了“祇园寺派”,这样,斯里兰卡佛教一度形成了大寺派与无畏山寺派、祇园寺派三足鼎立的局面。6世纪以后,无畏山寺一派逐渐走向衰落。7世纪,密教传入斯里兰卡,并逐渐兴旺起来。1165年,经过国王洛罗摩婆河一世的整顿,无畏山寺派和祇园寺派纳入大寺派,终于结束了长达一千一百多年的教团分裂历史。12—15世纪,以大寺派为中心的佛教陆续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并得到各地国王的大力护持,使上座部佛教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

  南传上座部佛教使用巴利文律、经、论三藏。“巴利”直译为“线”、“行”、“秩序”,意思是“本文”。南传佛教认为巴利语就是佛陀当年所说的古摩揭陀语,因此也有“佛经语”、“圣典语”的意思。阿育王时代的法敕铭文所使用的文字,大多采用这种古摩揭陀语。古摩揭陀语只是一种半固定化的语言,而巴利语则是在这种普通语言基础上的确定化,它多少还受到西南印度阿盘提语及后来形成的佛教梵语的影响。当这种语言传到斯里兰卡后,便成为专门记诵佛经的语言,进而成为圣典的代名词。公元前1世纪正式出现了以文字形式刻写在贝叶上的三藏圣典,巴利语三藏从此得以完整系统地流传到今天。当巴利语圣典传人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时,相应出现了以缅文、泰文、高棉文等字母音译的巴利语藏经。所以,现在南传佛教弟子在读诵佛经时,都采用巴利语。如果将巴利语三藏和汉译的四部《阿含经》及各部律藏作一番比较,我们会发现,汉译的四《阿含》分别属于法藏部、说一切有部、大众部等部派经典,律藏也流传着昙无德部(法藏部)的《四分律》、弥沙塞部(化地部)的《五分律》、摩诃僧祇部(大众部)的《摩诃僧祇律》、萨婆多部的《十诵律》、根本有部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等。而巴利文律、经、论三藏皆属于上座部分别说系的经典,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组织次第上,都比汉译的北传译本更具严密性和完整性,同时也更富有早期佛教的色彩。

  南传佛教的思想特色,体现在部派、典籍、学说、实践等四个方面。首先,就部派传承而言,南传佛教主要继承了印度上座系统“分别说”一系的传统,之所以被称为“分别说”是因为该派僧人用分析的方法来解说佛法。从南方七部毗昙中的《论事》一书可以了解到分别说系的一些主张,如过去未来法无体、并非一切都实有、四谛可以顿得现观、定无“中有”、阿罗汉不退、无真实之补特伽罗等。其次,就典籍而言,南传佛教的七部论书分别是《法集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双论》、《发趣论》、《论事》。除《论事》之外,余皆相传为佛说,这一体系大体是由“舍利弗毗昙”发展变化而来。再次,南传佛教的主要学说有:心性本净说,主张从离染心得解脱;佛道不共说,声闻等始于厌离,佛始于悲,故其发展不同;佛陀观,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释迦牟尼佛为主,而非后来大众部理想化了的佛陀。最后,就宗教实践而言,南传佛教有一套组织完备的修行方法与次第,主要依据优波底沙(意译大光,约早于觉音二百年)所著《解脱道论》和觉音所作《清净道论》等。上座部佛教的修行特色并不仅仅在于严持戒律,还表现为它传承着系统完整的止观禅修次第。禅修者能够依据止观禅修,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禅定,培育定力之后再修习观慧,乃至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现证涅盘。为了确保佛陀教戒和教授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上座部僧人在维护传统和教法的纯洁性方面十分精严。

  南传佛教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佛陀时代的修行和生活方式。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南传上座部比丘仍然过着挨家挨户托钵乞食、不非时食、住阿兰若、半月诵戒、雨季安居、行自恣法、遇事羯磨等简单朴素的原始佛教乞食制生活。南传佛教的解脱之道主要依戒、定、慧三学,且以定学为中心,从十遍处(即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观其周遍一切处)入手,达到四种禅定。十遍处以外,还有十不净观、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食厌观和界差别观,合为四十种业处,随修学者习性的不同各有所适。

  南传上座部佛教与中国佛教的文化交流很早就开始了。公元410年,东晋时期的僧人法显访问了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在无畏山寺住了两年,他的游记里描绘了当地的风土民情和佛教的盛况,为后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约公元434年,有师子国铁索罗等两批比丘尼先后到达宋都建康,为慧果等三百余人授比丘尼戒,在中国建立了于二部众受戒的比丘尼僧团。公元488年,僧伽跋陀罗在广州译出了觉音尊者用巴利文写的《善见律毗婆沙》。这本书记述了佛灭后的三次结集、阿育王向各地派遣传道师、摩晒陀至斯里兰卡传教等事。在中国流传的“众圣点记”说,就是随着这部书传进来的。

  南传佛教早在7世纪左右就经由缅甸传人了我国云南地区。约在13世纪时,南传佛教又由泰国经缅甸传人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少数民族地区,逐渐为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所接受,并替代他们的原始宗教而成为主要的宗教信仰,其中尤以在傣族中发展最为完备。13世纪末傣文创制后,出现了用傣文刻写在贝叶上的佛经,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由于戒律的宽严和修行方式的不同,南传佛教在傣族地区还分为几个不同的派别。15世纪时,南传佛教成为傣族地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并在西双版纳等地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制度,佛教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 著)

标签:

(来源:未知)
标签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stephotosuy.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友情链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