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放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城市分站

自己代放生宿豫区哪里放

2023-02-08 05:40编辑:admin人气:942


  日本镰仓时代文学的特点

  李建钢

  日本镰仓时代(公元1192-1333年)是幕府时代的开端,也是日本社会从以贵族文化为主的时代向以武家文化为主的时代转化的重要时期,镰仓时代文化呈现出过渡性文化的鲜明特点,在近150年的时间中,日本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因素初现端倪。

  日本奈良时代(公元710-793年)的佛教主要有三论宗、成实宗、法相宗、俱舍宗、华严宗及律宗六个宗派,史称奈良六宗,其核心思想都是从中国传入的。佛教中国化的代表是禅宗南派的创立,而其所以能够在中国和传到日本后得到广泛传播,重要的因素是有一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简单易行的修行方式和广纳各阶层人员入教的博大胸怀。实际上在禅宗兴盛于日本以前,日本本土人士在借鉴了中国佛教净土宗理论的基础上孕育出了与禅宗南派理论十分相似的佛教理论体系,日本净土宗的法然,时宗的一遍,日莲宗的日莲所倡导的修行方式是要求信徒全心全意,唱颂佛陀名号,这样就会具备佛的万般善行而有止恶作善的功德。一遍特别重视信徒的内心信仰和自悟能力,在临终前将自己所有著作付之一炬。这些宗派同禅宗一起吸引了大量当时的日本下层民众,佛教由此真正走到了日本民间成为日本民众一直到今天普遍信仰的宗教。

  此外,与奈良时代不同,镰仓佛教的各新宗派力图摆脱国家的束缚,以“灵魂拯救”为目的,面向当时所有的日本人传教,但镰仓的武家政权认识到掌握佛教对于稳固统治的重要性,因而极力推崇未受贵族文化影响的佛教新宗派,武家政权对佛教的扶持是佛教始终兴盛的重要原因,而佛教与神道教的融合也是在武家政权的促进下完成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从普通民众中涌现出来的文化现象必将越来越多,日本镰仓时代也是如此,虽然镰仓时代文化的主要担当者是公家贵族和僧侣,但由于以从下层庶民中涌现出来的武士为代表的广大民众对文化的需求,使这一时期文化的传播非常明显和强烈,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

  平安时代只有贵族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到了镰仓时代,由于大量武士及其子弟有了接受教育的需要,受教育的阶层开始扩展到庶民,这一时期寺院向普通民众开放,承担了基层学校的功能,武士的子弟除在家中由父兄传授“弓马之道”外,一般都要去寺院中和其他庶民阶层的子弟一齐学习千字文、和歌、咏诗和诸部佛典。值得一提的是,掌握政权的武士已充分认识到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建造了类似于图书馆的文库,如名越文库,长井文库、二阶堂文库,尤其是保存到现在的由北条实时创建的金泽文库在教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这一时期的平民教育形式、内容、方法都比较单一和凌乱,还未形成系统的学习规划,当时武家的教育方针要求武士们以武为主,以文为辅,儒学思想和以禅宗思想为主流的佛学思想,在整体教育思想中没有占到突出地位,这还要留待在以后去完成。

  镰仓幕府的第一代将军源赖朝“草创天下”的重要举措就是打破平安时代贵族体系中的身份制度,同时改变以往武士集团中主从关系不稳定的情况,确立“御家人制”式的新型身份制度,以“忠”、“信”思想和行为为基础,使大批武士小集团集结在将军周围,从而成为争霸天下和保持政局稳固的有力手段。

  御家人制中主君和臣下关系的维系主要依靠对领地和财产等物质利益的占有和分配,因而源赖朝死后,由于失去了强有力的中心人物,幕府和御家人之间的纷争日益严重,形势很不稳定,京都的皇室正是利用这一点而联系了一部分御家人发动了“承久之乱”。“承久之乱”后武家政权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开始着手对武士集团进行建设,力图使政权永久稳固,虽然这一时期还未出现所谓的“武士道”严密的理论体系和教育目的,但镰仓武士政权确立了武士应该遵循的基本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模式。

  首先,对旧有等级予以尊重,仍然保留以天皇、公卿为主体的公家体系,北条氏在幕府掌权后也只担任执权并不取代将军,武士家族首领的承继和由武士担任的高级官吏的更替也仍然仿照贵族体系的世袭制度。

  其次,极力扶植禅宗的发展,形成了“武士兴禅”的局面,使禅宗得到了广泛传播,不但对武士道道德规范的形成,而且对日本文化的整体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三,通过法令对武士的行为进行规范。最重要的法令就是于1232年(日本贞永元年)颁布的著名的《御成败式目》(审理是非法规),《贞永式目》中要求各级武士要严守本分和职权,不得越权妄为,把对主君和长辈的绝对服从做为规范行为等等。

  纵观整个幕府时代,历代将军的权力时大时小,但始终都在实行与其他武士联合统治国家的多层管理体制。

  多层管理体制是适应镰仓时代的身份制度建立起来的,这种制度使这一时期各阶层人士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各安其份。以天皇为首的公卿贵族们拥有自己的庄园领地,在衣食无忧的条件下研究和歌、欣赏雅乐,他们是日本旧有高雅文化的传继者;以将军为首的武士们占据着国家的绝对统治地位,他们是新兴文化的倡导者和引领者,这种被称之为武家文化的新兴文化以简单、朴素、实用、直观为特点,虽然在镰仓时代的影响尚不及旧有的贵族高雅文化,但武家文化以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姿态,快速地发展起来并逐步向社会各阶层扩展和普及,在日本文化的发展之路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民阶层是镰仓文化普及的受益者,也是这一时期兴起的民众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继承者,随着广大下层庶民自我意识的张显,富于现实精神,能够反映广大庶民思想的民众文化与武家文化相得益彰、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民众文化中的多种艺术形式都是通过武士形象来展现的,而武士文化中遵循的理想、信念和行为也逐渐成为全民族的行为准则;僧侣阶层则在社会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由于僧侣们文化层次高,学问深厚,两宋及元初的镰仓时代又有大量的中国僧人进入日本受到了公家朝廷和幕府的热情接待和重用,“武士兴禅”和“公家兴禅”的局面使僧侣阶层与贵族和武士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僧侣阶层承担着社会的教育任务,正如本文前面所述镰仓时代的寺院是一般平民子弟接受教育的唯一场所,加之这一时期各种佛教新宗派将传教范围扩大到日本的全体民众,僧侣与下层庶民的联系也越来越广泛,从而使僧侣阶层最终成为在日本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镰仓时代文化发展的轨迹已清楚地表明日本民族已经形成。民族文化已初具规模,镰仓时代文化强烈的本土化气息,正是日本民族精神的绝好体现。

  【参考文献】

  [1]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叶渭渠.日本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日)佐藤悦成.镰仓佛教的成立和禅[J].五台山研究,1998,4.

  [4](日)村上专精.日本佛教史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日)永田广志.日本封建意识形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日)杉本勋.日本科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刘晓路.日本美术史话[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8]王桂.日本教育史[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9]王金林.简明日本古代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10]阎德学.武士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王志.日本武士道的演变及其理论化[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7.4.

  [12]王顺利.源赖朝创立幕府与日本封建制转型[J].日本学论坛,1991.1.

  [13]王立峰.浅议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0.2.

  [14]王辑五.一六OO年以前的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5][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6]高增杰.历史的沉思——日本文化发展的轨迹[J].日本学刊,1989.10.

  (作者简介:李建钢,陕西宝鸡文理学院历史系讲师,博士)

  出自: 《飞天 》 2010年8期

当代佛教学者:张总

当代佛教学者:张总

  张总,甘肃敦煌人,1953年生于陕西咸阳。

  1970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同年入碑林区石粉厂(后改为设备维修厂)当维修电工。

  1974年入西安美术学院工艺进修班。

  1976年毕业后入碑林区永红印染厂任美工设计。

  1978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本科

  1982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佛教美术专业,师从常任侠、金维诺读硕士学位。

  1985年留校工作。

  1990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讲师,社科院助研,现为副研究员,发表学术论文及专著多篇部。

  ( 附:论文辑)

  论著目录(著作及工具书、电视专题等)

  1、〈中国美术辞典〉,有关佛像美术条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

  2、《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有关石窟条目。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1年。

  3、《宗教艺术论》合译,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12万字。

  4、《中华名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南宁。

  5、《永恒的寺庙--石窟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年1月,长春。

  6、《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主撰稿,山东美术出版社1999年11月。

  7、网上英文中国艺术杂志--中国佛教艺术综述

  8、盛世重光--青州龙兴寺造像 美术星空电视专题片中国中央电视台1999年。

  9、敦煌艺术大展--美术星空电视专题片中国中央电视台2000年。

  10、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地图--2000年3月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完成合作项目。

  11、《保利藏珍--保利博物馆石刻佛教展》,参加撰写。2000年12月

  12、《山东佛教石窟概述》--《中国石窟雕塑全集--北方散点卷》重庆出版社1996年交稿

  13、《中国艺术通史》魏晋南北朝册雕塑部分。

  14、论文、综述等

  15、《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美术研究》1989年第4期。

  16、《华盖金铜佛》,《美术史论》1990年第4期。

  17、《佛教造像与仪轨之间的矛盾现象》《美术研究》1991年第三期。

  18、《峨嵋及蜀地部分造像》,峨嵋山学术会议1992年。

  19、《江西赣州通天岩石窟调查》,《文物》1993年第二期。

  20、《北朝金铜佛像背光飞天分析》,《文物》1993年第十二期。

  21、《金铜七佛与千佛》,《文物天地》1995年第一期。

  22、《北朝半跏思惟像题材与形式演变》,《美术史论》1995年第二期。

  23、《别开生面的诸城造像》,《南海》160期,台北1995年。

  24、《日本佛教雕刻之杰作》,《世界宗教文化》1996年春季号

  25、《忆游兴教寺》,《南海》1996年。

  26、《金铜水月观音像》,《法音》电子版1996年第二期

  27、《金铜双树像与坛座像》,《法音》电子版1996年第二期

  28、《山东历城黄石崖摩崖龛窟调查》《文物》1996年第4期

  29、《石雕佛教造像三种》,《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论文集》1996年

  30、《六度集经》-佛本生的故事《像白莲花一样正确的说教》台北如闻出版社1996

  31、《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通过智慧至达彼岸(同上)

  32、《百喻经》-谆谆善诱譬喻演说(同上)

  33、《义桥、义井、义邑--造像碑铭所见的建义桥、义井之佛事善举》〈世界宗教文化〉1997年冬季号。

  34、《黄石崖的叹息》,《世界宗教文化》1998年秋季号

  35、《佛教传入两千年-考古语言与三重证据》无锡会议论文。

  36、《山东东平理明窝唐代造像》《文物》1998年第6期

  37、《东平白佛山十六王子像概述》,《敦煌研究》1998年第3期。

  38、《天宫造像探析》,《艺术史研究》创刊号1999年9月。

  39、《文殊般若与僧伽婆罗、曼陀罗仙》,1998年广州佛教协会纪念佛教两千年学术会论文

  40、《平阴东平摩崖刻经与高僧安道一》,《平阴三山摩崖刻经》、荣宝斋出版社1997,12。

  41、〈山东佛教艺术查研新得〉1999年11月芝加哥汉唐之间宗教艺术与考古国际学术会论文

  42、《佛灭纪年与末法关联初探》,《法源》1999年号,中国佛学院学报。

  43、〈佛说地藏十王经漫议〉〈大道〉。

  44、《地藏菩萨本愿经觅踪》,《甘露》1998年第4期。

  45、《地藏经典琐谈》,《甘露》1999年/

  46、〈巴利原典中的地狱经〉《吉祥》1999年刊。

  47、〈佛教艺术研究成果概述〉,〈中国艺术〉网络电子版。2000年8月。

  48、〈地藏菩萨十斋日〉,〈藏外佛教文献〉第七辑。2000年6月。

  49、〈云南剑川石窟考察简报〉合作,〈文物〉2000年8期。

  50、〈初唐阎罗图像与刻经--以齐士员献陵造像拓本为中心〉,〈唐研究〉第6卷,2000年11月。

  51、〈阎罗王授记经缀补研考〉,〈敦煌吐鲁番研究〉第5卷,2000年12月。

  52、Orientations,(〈古青州造像艺术特色探源〉,香港,东方艺术2000,12。)

  53、佛教美术概述--中国宗教年鉴1997-98.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54、珍贵的北齐菩萨造像=文艺报专题版2001年2月。

  55、古青州造像艺术之范围,文艺报专题版2000年3月16日。

  56、《山东佛教艺术查研新得》1999年11月。美国芝加哥〈汉唐之间的宗教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

  57、《弥勒造像形态探胜》,浙江奉化参加弥勒文化学术讨论会,2000年6月

  58、《中土撰述(疑伪)经典与佛教艺术》论文。2000年8月。甘肃敦煌2000年敦煌国际学术文化讨论会。

  59、《初唐佛教与玄奘》,"玄奘精神与西部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10月。

  60、《古青州北朝佛像与刻经所见的佛教与艺术》,2001年2月,〈法相重光—青州佛像艺术展〉香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61、《袄教艺术双璧》,《世界宗教文化》2001年第1期。

  62、《山东东平华严洞造像》《文物》即刊。

标签:

(来源:未知)
标签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stephotosuy.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友情链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