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放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城市分站

雁山区代放生鱼的视频

2023-02-09 07:06编辑:admin人气:912


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对僧人素质的提高

  对僧人素质的提高

  常明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对僧人素质的提高”。

  现在的佛教界中,出现了很多的不良现象,除去外在的原因,大部分的原因是僧团内部僧人素质低,道德修养不够。现在中国的出家人大部分是青年人为主。 80、90年代的出家人居多。具有良好的学识,道德修为的很少。由于大部分的素质,修为比较低,以至于导致了今天僧团整体的素质与僧人道德修为较低。所以佛教身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团体,只有做好道风建设才能融入和谐的社会中,要做好道风建设就要提高僧人的素质。

  对于提高僧人的素质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开展:

  第一 对伦理道德教育的加强。

  对于伦理道德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有的人会问为什么伦理道德的教育是重中之重呢?因为太虚大师说过:仰止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如果我们连作人都没有做好我们很谈什么成佛作祖呢?现在社会风气混乱,人们道德低下。僧源都是来自社会上,出家后凡夫的习气很重,并且把自己在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气也带到了僧团中来,这样就影响到了寺院的道风。现在有很多的出家人不懂的规矩、礼貌和伦理道德。这些都是因为出家前的基础不好和出家后的教育有关系,现在大部分的出家人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爷爷奶奶父母的小皇帝、小公主、掌上明珠宠爱有佳,要星星不敢给月亮,过分的溺爱养成了他们骄横任性的脾气,不懂得老幼尊卑,尊师敬老,没有礼貌,没有道德。这些人出家以后仍然将这些习气毛病都带到自己所在的僧团中,势必影响到了寺院的道风。所以对于伦理道德的教育是很重要,也是很迫切的,因为他直接关系到下一步对僧人因果、戒律、清规以及出家人应该具备的道德的加强教育,因为如果在这一环节如果没有落实好,那么,在对因果和出家人因该具备的道德方面的教育就没有办法开展。

  第二 对因果、戒律、清规以及出家人应该具备的道德进行加强教育。

  僧团中是要求我们讲修行,讲因果,要懂得惜福,感恩。而这些现在很多僧人身上是看不到的,吃饭的时常常可以看到有的法师将自己不喜欢吃的菜挑出来倒掉。常住的东西随便拿来用并且认为这是应该的,没有感恩惭愧的心。路途中遇到年老的出家人,法师不但没有合十问讯,连看都不看,有时候在公德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甚至说脏话等等。很多的出家众不懂因果,不信因果,枉做枉为,无所畏惧不怕因果,认为因果好像是用来吓唬人的。对戒律更是不行持,认为戒律太繁琐,有的女众出家人诽谤“八敬法”,说“八敬法”非佛说。沙弥搭祖衣上堂说法,让比丘在沙弥面前行忏悔等等。所以,对于出家人的因果观念要好好的建立,要深信因果,对于戒律要严谨行持,融入到生活中去真正的做到防非止恶。寺院的僧人要对各种清规进行深入的学习,特别是执事要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与清规相应,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尽职尽责,按照清规戒律去履行自己的职责。

  第三 对于僧源的严格把关以及师父对自身道德修养、学识各方面的加强。

  现在我们对于僧源要严格地把关重在“精”,要求高质量,而不是高数量。对于要发信出家者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考核、考验,对其身份、背景、出家地缘由进行详细的了解,并且要进行长时间的考验来观察他的发心是否纯正,是否有道心。因为现在有很多人心术不正想要通过佛教来敛取钱财,并不是真正的出家,还有一些是因为感情,家庭等原因一时之气为了躲避现实而出家,虽然短时间可以适应,但是长时间就忍受不了这一份清苦,但是又没有其他路可走就在佛教里面胡来影响败坏佛教的声誉。所以为了佛法的兴旺,对于僧源一定要严格把关。现在还出现了一些情况,有的师父自己的道德修养学识都远远不够,戒律不懂,教理不明,根本没有能力去收徒弟,但是还是大收广收,只要有人来拜我我就给你剃头,不管其身份来历、质量优劣、是否真正发心出家,只要你敢来我就敢收。剃头之后便不管了,有的甚至后来徒弟来拜师父师父竟然不认识,更不要提说教诲徒弟威仪、戒律等等。以致于徒弟的习气毛病没有及时的得到改正,到后来想改也改不了了。所以身为出家人的我们一定要对自身的道德学识加强,要精研戒律,按戒律规定的戒腊五夏,精通二部律,认为自己可以教导徒弟然后再收徒弟,真正的做到对自己,对他人认真负责。时刻从自己做起,以身示范,从自己做起来影响后学。

  让我们每个人自觉地从我做起,从自己的开始对自身的素质和道德修养进行完善把我们的道风建设好。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有谁见过我的母亲?

41.有谁见过我的母亲?

  舍利弗现在已很熟悉前往舍卫城的路径。因为舍利弗与给孤独长者早已培养好沿途居民对佛陀和僧团的好感,所以他们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的欢迎。他们晚间在阿夷罗跋提河沿岸的树林中渡宿。日间,他们分成三队前进。佛陀和舍利弗带领第一队。第二队由马胜领导。第三队则由目犍连负责。比丘们一路上都保持着平和安祥的步伐。有时,地方居民会聚集在岸边或林中听佛陀说法。

  他们抵达舍卫城那天,善达多和祗陀太子前来相迎,并带他们到新建成的精舍。看到祗园精舍的优良设施,佛陀对善达多称赞不已。善达多则谦说这是全赖舍利弗尊者和太子的功劳。

  学僧罗睺罗现在已十二岁。虽然他本来是依止舍利弗为师的,但因舍利弗出外达六个月之久,因此他这段时间便依止目犍连尊者。现在来到祗园精舍,他又可以再回到舍利弗的管导之下。

  当天,祗陀太子和善达多为佛陀的光监设宴欢迎。从与舍利弗的接触,太子已对佛陀深深的仰慕。他们请了当地所有的居民前来听佛陀的开示。参听的人非常踊跃,其中包括有太子的母亲摩利王后,和他的十六岁妹妹,跋吉梨公主。对佛陀名闻已久的群众,都急俗亲睹他的尊容。佛陀给他们讲说四圣谛和八正道。

  法会之后,王后和公主都茅塞顿开。她们都很想成为佛陀的在家弟子,但又不敢作此请求。王后需要先取得她的丈夫,波斯匿王的同意。她知道大王短期内必有机会与佛陀会晤,而到时他对佛陀的印象也必定如自己的一样。波斯匿的妹妹就是频婆娑罗王的妻子。她早于三年前已皈依佛陀的座下。

  当日的法会,也有舍卫城的很多宗教领袖参予。他们大都是为了好奇而来。一部份的人在听法后也顿觉心里燃亮,有所领悟。其他的一些,则视佛陀为一个挑战他们信念的强敌。但所有的人都一致认为,佛陀在舍卫城,肯定会替憍萨罗人的精神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

  宴会和法会都完结后,善达多恭敬的跪在佛陀前面说道:“我的家人与我,以及我所有的亲朋,供送祗园精舍给你和僧团。”

  佛陀说:“善达多,你的功德无量。僧团今后便因你而可避免日晒雨淋和蛇虫鼠蚁的侵扰了。这里将会有比丘从四方流入。我知道你全心全意护法,希望你也能这样虔诚的修行大道。”

  第二天早上,佛陀和比丘到城里乞食。舍利弗将比丘分成十二组,每组十五人。比丘在市中的出现,再次掀起了居民对祗园精舍的兴趣。人人都羡慕比丘平静和悦的举止。

  佛陀每星期在祗园精舍举行一次法会。参加的人数众多。不到多久,波斯匿王便得悉佛陀对当地人的影响了。他虽然忙于国事,没有时间亲往听法。但从朝廷里,他已听到很多有关祗园精舍和这些来自摩揭陀比丘的消息。一天吃饭时,他自己提起佛陀这个话题。摩利王后便告诉他祗陀太子对建寺的贡献。大王向太子询问详情,于是太子便细说他所知所见的一切。太子还希望大王批准,让他成为佛陀的在家弟子。

  波斯匿王很难相信一个像佛陀这样年轻的僧人,可以证得真悟。依照太子所说,佛陀只得三十九岁,和大王自己同年。大王认为佛陀的成就,没可能会超出于那些如富楼那迦叶、末迦利瞿舍梨子、尼干陀若提子和删阇耶毗罗胝子等长者。虽然大王很想相信儿子所说,但他难免有点怀疑。他决定有机会便亲自会见佛陀,以释疑团。

  雨季将至,佛陀决定在祗园精舍安居。有了多年竹林的经验,佛陀的大弟子很轻易便把一切安排妥善。在舍卫城,有六十位新比丘加入僧团。善达多又引导了不少朋友成为在家弟子。他们都热烈的支持精舍的活动。

  一天下午,佛陀接见了一个满脸愁容的青年。佛陀获悉达青年的儿子刚于数天前死去了,而他这几天都留在墓前嚎啕大哭,高声呼喊:“我的儿子啊,你往那里去了?”他不眠不休,不吃不喝。

  佛陀告诉他:“爱里生苦。”

  那男子反驳道:“你错了。爱并不会带来痛苦,爱只会带来喜乐。”

  佛陀还未及解说,这个伤心的男子已毅然转身离去。他漫无目的游荡,直到遇到一群在街上赌博的人,与他们搭讪。他告诉他们与佛陀的会晤,而他们都同意他的说法,认为佛陀不对。

  “爱怎可能会生痛苦?它只会带来喜乐!你说得对。那沙行乔答摩错了!”

  不久,这件事件在舍卫城传开了,更成了热门的争论话题。很多的精神领袖都非议佛陀对爱的看法。当消息传到波斯匿王的耳里,他一天晚饭时便对王后说:“那人们称佛陀为觉悟的人,其实未必如想像中的伟大。”

  王后追问:“你为何这样说呢?有人说他的不是吗?”

  “今早,我听到朝中的官员在议论乔答摩。他们说,他认为越爱得深是越痛苦。”

  王后说:“如果是乔答摩说的,那必定是真的。”

  大王不耐,斥责她说:“你怎可以这样说话。凡事都应该经过自己的审察。不要像小孩般尽信老师的话。”

  王后不敢多言。她知道大王还未亲会佛陀。翌日晨早,她嘱一位婆罗门的朋友摩托车利佳迦,去向佛陀询问此事,并请他作出解释。她请这位朋友把佛陀所说的都小心笔记下来,向她报告。

  摩利佳迦见到佛陀时,便提出王后的问题。佛陀这样回答:“我最近听说在舍卫城有一个妇人的母亲逝世。她过度悲伤至失却常性,到处向人问‘有人见到我的母亲吗?你有见到我的母亲吗?’。我又听说有两个年青恋人,因女方的父母强迫她嫁给别人,因而双双自杀。这两宗事件已足以证明痛苦是因爱而生起的了。”

  摩利佳迦对摩利王后重述佛陀的说话。这天,当王后看到大王闲着的时候,便问他:“我的丈夫啊,你是否很疼爱跋吉梨公主?”

  “当然啦!”大王答道,心里觉得奇怪。

  “假若她有不幸,你会痛苦伤心吗?”

  大王震惊。他突然见到爱之中实隐着痛苦的种子。他一向的安全感转变成为忧虑。佛陀的说话包含着残酷的真理。这令大王十分困扰。他说:“我一定要尽快往访这个僧人乔答摩。”

  王后对此甚感高兴,因为她知道大王见到佛陀后,一定会体会到佛陀的教化是与众不同的。

标签:

(来源:未知)
标签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stephotosuy.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友情链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