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放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城市分站

塔河县哪里可以买鱼放生的

2023-02-11 03:57编辑:admin人气:154



教学中以自己在修行中所证得的一些境界或感应来融入教学,请问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否有助于学佛弟子?

这个感应肯定在不少的同修身上发生过,见到很多瑞相,甚至见到佛菩萨,见到佛光,这都肯定会有。但是在学佛过程中见到这些瑞相,最好都不要动心,你不动心这就是好的境界,佛菩萨给你示现一下,增长你的信心。如果你去执着,着了相,那反倒不好。

譬如说我们刚刚在圆明寺参与的学佛夏令营,来自各地的学员他们来求受八关斋戒,还有的短期出家,大概有叁百多人,义工来一百多人,大概是四百多人,在这个道场裡一起学习七天。我的剃度恩师圆明寺的住持畅公请我来做主讲,我在那裡讲了一个《沙弥十戒威仪录要》。还请了其他几位老师,大家一起持戒、念佛、听讲、共修,很法喜,很殊胜。昨天天空就现出七彩祥云,还有看到像龙一样的云彩,很长很长,有的甚至看到莲花。这些都是属于瑞相,是戒子们真诚来持戒、学佛的感应。所以当时天现祥云的时候,有同修就叫我赶快出来看看,我还不知道什么事,出来看,塬来天上有七彩祥云。我看了一眼,我就跟大家讲,我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就回去了,我就不再看了。不要着相,不要看到这些瑞相好像就了不得似的,欣喜若狂,这一着相反倒不好。

《楞严经》上讲(这《楞严经》专门讲五十种阴魔,特别值得我们学习),不管见到什么相,都保持如如不动,这就是好现象。经文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你没有觉得好像很稀有、很让你欣喜若狂的那种心,不作圣心,即使见到光、见到莲花也如如不动,该念你的佛就念你的佛,这是善境界、好境界。一作圣解,你觉得这个是不是佛菩萨、是不是龙天护法?那你即堕群邪。

所以这些感应可以提一提,用来增强大众的信心,鼓励一下,这是可以,但是不可以太过的渲染,这容易误导众生。佛当年都不用神通感应来做佛事,教化众生只是讲经说法,这魔就没办法了。魔可以搞出一些神通感应,他也可以现个七彩祥云给你看,你一看了之后要是欢喜,那你就可能着魔,着了欢喜魔。但是讲经说法,魔就不会,所以佛教导众生就是用讲经说法。

恭录自「修行与生活座谈会」  定弘法师主讲(第一八一集)  2012/8/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13-0181

一把珍贵的泥土

  一天,佛陀在一个贫穷的村庄里乞食时,遇到一些小童在污泥路上嬉戏。他们正在用泥沙堆砌着一个城镇,内里有城墙、仓库、住宅,甚至河流。他们看见佛陀和比丘行近时,一个小童对其他的说:“佛陀和比丘路过我们的城镇,我们不是应该给他们供养吗?”

  其他的小童都觉得这个主意很好,但却说:“但我们只是小童,有什么可以供养佛陀?”

  提出供养的孩子答道:“听着吧,朋友,我们的泥沙仓库里不是存着很多米粮吗?我们可以拿一些来供养佛陀。”

  其他的孩子都高兴得拍手叫好。他们从泥沙仓里掘起了一把泥土,充当他们的米粮,把它放在一块树叶上。想出这个主意的孩子跪在地上。小童说:“我们城镇里的人,现在敬上仓库的米食,希望你会接纳。”

  佛陀微笑。他在小童的头上轻轻拍拍,说道:“小孩子,谢谢你们给我们供养这珍贵的米。你们真有心思。”

  佛陀转过来对阿难陀说:“阿难陀,请你收下这些供养。回到精舍后,用一点水与它拌匀,抹在我房子的泥砖上。”

  阿难陀接过了那把泥土。小童请佛陀坐在一棵榕树下的大石上。阿难陀与众比丘也围聚在一起。

  佛陀给小童说了一个故事:

  “多世以前,有一个太子名叫卫尸朋他罗,他是一个慈心慷慨的人。他常把自己的财物与贫穷和有需要的人分享。他的妻子嘛达利也是同样的心量,她知道丈夫很欢喜帮助别人,因此她对丈夫送那么多的财物给别人,从来都没有怨言。他们有一个名叫阇邻的儿子,和一个名叫讫利尸纳吉纳的女儿。”

  “在一次饥荒中,卫尸朋他罗太子取得他父王的同意,从仓库里分派布米粮饷饥民。人民的情况非常恶劣,以至仓库的储存几乎派得一空。这却引起了一些大臣的微言。他们意图阻止太子继续这样做。首先,他们提醒大王,如果太子继续这样,国家将会受害。他们透露太子曾送出了一头宫中的宝象,使大王也为之愕然。最后,他们成功说服大王把他唯一的儿子送到阇夜哇罗的边远山区,让他一尝艰苦简朴的生活。卫尸朋他罗、嘛达利和他们的两个子女,便这样被放逐了。”

  “在往山区的旅途上,他们遇到一个乞丐。太子把自己身上的外衣脱下,送了给他。再遇上别的穷苦人时,嘛达利又把自己的衣服施赠他们。不久之后,阇邻和讫利尸纳吉纳也将身上的衣服布施了。一路上,他们一家人都把全部珠宝财物给了有需要的人。未到达山区,他们已什么都没有了。最后,太子更将他们乘坐的一车两马都施予他人。太子抱着阇邻,嘛达利也把讫利尸纳吉纳抱起来。就这样,他们毫无怨悔的步行,直至抵达阇夜哇罗。他们一边走,一边哼着歌谣,不觉得有一点的烦恼,他们心里消遥自在。”

  这段路程很长。到达山上时,卫尸朋他罗和嘛达利的双脚都红肿流血,幸好他们在坡上找到一间弃置了的房子,这是从前一个修行者居住过的。他们打扫一番后,便搜集了大堆的枝叶作床。森林里有足够的水果野蔬供他们食用。两个孩子很快便学会搜集食物、用泉水洗衣、播种和园作。太子和妻子一起教孩子们认字写字,把大块的树叶权充纸张,有刺的树枝作笔。”

  “虽然他们生活艰苦,但他们都很满足地过了三年平静的生活。一天,卫尸朋他罗和嘛达利在外打摘野果回来,发觉一对儿女被人掳走。他们在附近的村落四处寻找,也没有他俩的下落。”

  “最后,他们带着疲备和失望回家,只望孩子们自行归来。他们在房子里见不到孩子,但却被一个王宫里派来的官差吓了一跳。当官差告诉他们阇邻和讫利尸纳吉纳都平安无恙,在王宫里与大王一起时,他们都喜出望外。他们查问事情的原委时,官差告诉他们说:‘数日前,一个宫中的夫人在集市见到有人在卖孩子,她认出两个孩子就是太子的一对儿女,于是,她急忙回家告诉她当参谋的丈夫,他立刻到市集告诉那贩商把孩子带到宫中,更保证他会获取厚酬。大王也认出破衣污脸的孙儿。他发觉自己实在非常挂念你们。’”

  大王问道:‘你是在哪里找到这两个孩子的?你把他们卖多少钱?’

  但贩商未及回答,那参谋官便先说:‘陛下,女的卖一千两黄金和一千头牛。男的卖一百两黄金和一百只牛。’

  当时每人都觉得非常奇怪。大王便问道:‘为什么女的会卖得比男的贵那么多?’

  参谋官答道:‘你肯定珍惜女的比男的为多。你从来都不责骂公主们的劣行。就是宫中的婢女,你都待她们很好。你只得一个独子,而你却把他放逐到虎豹出没和只得野果作食的山区。你不是很明显地重女轻男吗?’

  大王不禁流泪。‘请不要再说下去。我明白你的意思。’

  大王得悉贩商也是从山上的另一个男子买孩子回来。于是,他给了一些银两那贩商,着他带领军警前去辑拿绑匪。拥抱着两个孙儿,大王细问他们这几年来在山上的生活状况。他下令把儿媳接回城都。自始,大王十分珍惜儿子,更协助他致力于救援贫苦大众的工作。

  小童们都很喜欢这个故事。佛陀对他们笑着说:“卫尸朋他罗太子很高兴众人分享他所有的东西。今天,你们与我分享了你们仓库里的米粮。你们使我非常高兴。你们如果每天给别人一点点的礼物,也可以令他们很高兴的。这些礼物未必要是买回来的。把在田里摘的一朵花送给你们的父母亲,已经会令他们非常高兴。一句感谢的说话或一点爱心,也是很珍贵的礼物。一个慈祥的目光或表示关怀的举动,也可以替别人带来快乐。每天都给你们的家人和朋友一点礼物吧。我和比丘们要走了,但我永远都会记着你们今天的供养的。”

  小童答应他们会相邀多一些朋友一起前往祗园精舍探望佛陀和比丘。他们很想听佛陀说故事。

  下一年的夏季,佛陀回到王舍城说教。之后,他又前往灵鹫山,戌博迦到那里探访他,并邀请佛陀到芒果园住几天。佛陀接纳邀请之后,便相约阿难陀在那儿会合。这位医师的芒果园林令人清新凉快。那里的树,已是第八年结果了。戌博迦一早便替佛陀打扫好房子,又每天都做些素菜给佛陀供食。他提议佛陀暂停乞食几天来恢复体力,又用一些山果根叶泡了一服草药给佛陀调养。

  一天,他们一起共坐时,戌博迦说:“世尊,有些人说你让比丘吃肉。他们扬言乔达摩可以容忍杀牲口来供自己及弟子所食。一些人更指责你要别人给僧团供肉。我知道这不是真的,但我仍希望听听你在这方面的意见。”

  佛陀回答道:“戌博迦,那些说我准许杀牲口作食的人,不是在说真话。其实我已不只一次谈过这个问题。如果一个比丘看到别人为给他供养食而杀动物,那比丘当然要拒绝受供。就是他不是亲自目睹而只是闻说,他也应该拒食。再者,就是他对所供之食有此怀疑,也一要拒绝。戌博迦,依照乞食的习惯,除非他知道供者是因为给比丘供食而杀牲口之外,一个比丘是应该接受任何乞到的食物的。知道比丘发愿慈悲的人,都会只供养素食给僧人。但有时,他们真的只得有肉的食品。另一些人则因为没有接触过佛、法、僧,因而并不知道僧人吃素。在这种情形之下,比丘为免冒犯供者而令供者失了接触大道的机会,便应该接受他们的供食了。”

  “戌博迦,总有一天,人们会明白比丘是不会想杀动物的。那时,便再没有人会给比丘供肉,而比丘便可以全部素食了。”

  戌博迦说:“我是相信素食比较对身体有益的。素食的人觉得比较轻快和没那么容易生病。我已持素有十年了。我发觉我的健康很好,而且更培养了我的慈悲心。世尊,我很高兴获得你给我的明确指示。”

  戌博迦同时也赞许僧团改变了吃隔夜食物的习惯。那些食物是会变坏因而导致生病的。佛陀很感激戌博迦,并邀请他到精舍再为比丘们讲说基本的卫生习惯。

标签:

(来源:未知)
标签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stephotosuy.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友情链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