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放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城市分站

华容区放生鸟

2023-02-13 08:39编辑:admin人气:438


古刹弥香通天庭,

最胜觉场系云林,

当知万丈红尘里,

围炉华开月正明。

——灵隐戊戌年末围炉题记

心印法师主持围炉普茶会

  2019年2月2日晚上,杭州灵隐寺举行"辞旧迎新围炉普茶会"。灵隐寺常住法师、善信大德欢聚一堂,互致新春问候。祈愿大众以三宝为皈依,以智慧为明灯,以行愿为本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建设温暖慈悲的人间佛教事业贡献力量。

灵隐寺监院觉恒法师、

义广法师给先进个人颁奖

灵隐寺监院智光法师、

智忠法师给先进个人颁奖

获奖之后的喜悦

法师代表谈获奖感言

  围炉普茶会上,灵隐寺常住表彰了在弘法利生、文化建设、慈善公益、对外交流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勉励大众团结发心,精进勇猛,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人间佛教思想,为佛教事业的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光泉大和尚祝福大众己亥祯祥

  灵隐寺方丈光泉大和尚为大众送上新春祝福,并以围炉文化现代意义为题进行开示。围炉源于游子归乡,一家人欢聚团圆。光泉大和尚期望大众,通过参加围炉这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活动,感受辞旧迎新之际的温馨团圆,共话新年新的发展。

  围炉普茶会上,寺院常住法师以击鼓传鱼的方式,共愿吉祥。

云林志工团

王婵妍箫独奏《云水禅心》

昆曲演员沙国栋

表演《大圣归来•美猴王》

贾桂芬 女声独唱《阳光路上》

云林志工团讲解组 诗朗诵《灵隐师韵》

云林志工团王烽 陶笛独奏《天空之城》

云林志工团志工

小组唱《佛陀牵着我的手》

击鼓传鱼 其乐融融

围炉普茶会现场

  围炉普茶会接近尾声,灵隐寺常住真诚祝愿大众在新的一年里福慧增长,一切安乐。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十四章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第三节密宗的本不生即心实际说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三节 密宗的本不生即心实际说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印度密教大师善无畏(637-735)和金刚智相继来唐,传播密教。随后经中国佛教学者一行(683,一说673-727)和自印度来唐的不空(705-774)的阐发,进而创立了密宗。其中一行在密宗的理论创建上贡献颇为突出。一行广采经论,吸收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的基本思想,以及《大乘起信论》的理论,来阐释密教的重要经典《大日经》。他在笔录《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大日经疏》)中,论述了既与天台、华严等宗派相近似,又有自身特色的心性论,从而为「即身成佛」说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三界无二无别

  一行认为心、众生和佛性三界是无差别的,他说:

  界有三种,所谓法界、心界、众生界。离法界无别众生界,众生界即是法界;离心界无别法界,法界即是心界。当知此三种无二无别。〔注释:《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3,《大正藏》第39卷,610页下。〕

  这里所讲的法界,是指「一真法界」,即真如、佛性。心界,即自心。一行认为,心、众生、佛性三者相即不离,没有差异。这与天台、华严两宗所推崇的心、众生和佛三无差别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密宗在此基础上又形成心、众生、佛「三平等观」,以观照心、众生、佛三者无差别,把它作为重要的修持方式。

  密宗还宣扬心、虚空、菩提三无差别的思想,一行说:

  今复结言虚空无垢即是心,心即是菩提,相本同一相,而有三名耳。即此一法界心,虽因缘毕竟不生,而不坏因缘实相。以不生故,则无能所之异;以不坏故,亦得悲为根本,方便波罗密满足,即是究竟不思议中道义也。〔注释:《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卷,589页上。〕

  「虚空无垢」,即虚空清净,无所得。心既是虚空无垢,也就是菩提智慧。心、虚空和菩提三者同一相。这心也称为「一法界心」,是不生、不坏的,即是绝对的、永恒的存在。显然,这心是众生成佛的根据,是人类和宇宙的本原、本体。

  二、本不生即心实际

  一行以心的「本不生」来阐述自性清净心,他说:

  观一切染净诸法,乃至少分,犹如邻虚,无不从缘生者。若从缘生,即无自性。若无自性,即是本不生。本不生即是心实际。〔注释:《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2,《大正藏》第39卷,604页下。〕

  本不生际者,即是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即是「阿字门」。〔注释:《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卷,589页下。〕

  「本」,是根本、元初的意思。「际」,实际。「本际」,原本实际。「本不生际」,意为不生不灭的本际,不生际是万物之本。这两段话的意思,一是一切事物都从缘而生,从缘而生即无自性。这种无自然性就是「本不生」;二是本不生就是自性清净心,也就是心的实相;三是自性清净心就是「阿字门」。在一行看来,心是本不生的,无自性的,自性清净的,也就是超越生与不生、相与无相、前际与后际的绝对精神性实体。

  本不生,也是「阿字门」,又称「阿字本不生」。阿字是梵文字母中最初元音A华容区,《大日经》用以象征元初、原始、本原的意义,并视作宇宙人生的根本。一行发挥说:「阿字是一切法教之本,凡最初开口之音皆有阿声,若离阿声则无一切言说,故为众生之母。」〔注释:《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7,《大正藏》第39卷,651页下。〕阿字作为众生之母、众字之母,一切法都由它所生,从而含有非同寻常的涵义。一行说:「阿字自有三义,谓不生义、空义、有义。如梵本阿字有本初声,若有本初则是因缘之法,故名为有。又阿者是无生义,若法揽因缘成,则自无有性,是故为空。又不生者,即是一实境界,即是中道。」〔注释:同上书,649页中。〕

  这是运用中观学派的假(有)、空、中的三谛来阐述阿字的意义,从而把阿字本不生说归结为一种中道境界。在阿字的多重意义中,最根本、最具体表性的意义是本不生。阿字是万物的本原、万物体性的本初,而阿字自体本不生,是为万物实相的根本原理。所谓阿字门,是在「观察时则知本不生际是万法之本,犹如闻一切语言时即是闻阿声。如是见一切法生时,即是见本不生际。」〔注释:同上书,651页下。〕「若见本不生者际者,即是如实知自心;如实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注释:同上书,651页下。〕「一切智智」,指一切智慧中的最高智慧,即佛智。这是说,事物从众缘生,而能生的缘又从众缘生,如此辗转从缘,则可懂得本不生际是万物之本,犹如阿声是一切语言之本一样。由此见一切事物时,若能体悟阿字本不生之理,也就悟见本不生际。如此众生也就能了知自心的本原,得佛的智慧,而自身也与佛无二无别。这个作为万物之本的本不生也就是众生的自性清净心,就是中道境界。也就是说,在密宗看来,众生的清净本性与万物的本原以及理想的境界是统一的。

  三、心自觉心

  众生心的实相是本不生,是自性清净,也是菩提智慧。一行说:「心实相者,即是无相菩提,亦名一切智智。」〔注释:《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卷,588页上。〕「无相」是指心虚空相,虚空是离一切分别,无固定相状,是普遍存在,毕竟清净。「无相菩提」即心具有虚空相的智慧。心的实相既然是菩提,那么,成佛的关键就在于觉证自心。一行说:

  所谓众生自心,即是一切智智,如实了知,名为一切智者。是故此教诸菩萨,真语为门,自心发菩提,即心具万行,见心正等觉,证心大涅槃,发起心方便,严净心佛国,从因至果,皆以无所住而住其心。〔注释:同上书,579页中。〕

  意思是说,众生自心即是佛的最高智慧,因此,密教主张真言门,强调自发菩提心,至严净心佛国,都要不住于各种杂心,而住于菩提心。住于菩提心,返心自证、自觉,就能得悟。这也就是「心自证心,心自觉心」〔注释:同上书,587页下。〕

  密宗认为,成佛的关键是觉证自心,而「菩萨初发心时即名佛」〔注释:《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卷,591页上。〕,「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注释:同上书,587页中。〕「初发心」指发菩提心,众生、菩萨当发菩提心时即成为佛。由此密宗又提出「即身成佛」说。即身成佛又作现身成佛、现生成佛。它强调发菩提心后,无须经过长时期的修行历程即可成佛,亦即以现在由父母所生的肉身,就可登上佛究极的果位。密宗特别强调即身成佛,与即心作佛不同,它是在人的色身(肉身)上论定当体即是佛。一行说:「若行者能了达如是不动之轮,而布诸明。……即同毗卢遮那。」〔注释:《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14,《大正藏》第39卷,725页上。〕「不动」,指阿字菩提心。「轮」,是转生的意思,此指字轮,意为从一梵语文字而轮转生出多字,故称。「不动之轮」,是指阿字菩提心。以本不生之故而无动无退。能生一切字轮而轮转不穷。毗卢遮那又作大日如来,为密宗供奉的本尊与最上根本佛。这是说,众生如能彻底了达不动之轮,即阿字菩提心,通过特定的修行,自身即与毗卢遮那佛融为一体,而成为佛。

  此外,密宗还认为,众生乃至草木国土,都是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的法身。又认为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是一切事物的体性,佛、众生及其所住的环境都由六大所造,互不妨碍,相融相渗;六大是佛性,众生和草木国土的自体即是本来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情与无情都能发心成佛。

标签:

(来源:未知)
标签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stephotosuy.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友情链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