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放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城市分站

镇海区哪个寺庙可以代放生

2023-02-15 01:44编辑:admin人气:504


陈红兵

编者按:2011年10月18日,第十届"觉群文化周"会在上海玉佛禅寺隆重举行。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软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陈红兵在文化周期间发表题为《论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的论文,从三个层面对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拓展进行相关论述。论文摘要如下:

一、佛教慈善从传统到现代到生态环保

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在当前是与佛教慈善的现代化相互关联的。本部分我们主要从佛教传统慈善的局限、佛教慈善的现代化进程、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及其与佛教传统慈善和佛教慈善的现代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但佛教传统慈善在封建社会形成发展过程中,受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无论在思想观念还是在组织实践方面都存在自身的一些局限。因此,要适应现代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需要,佛教传统慈善有必要进一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转型。

我国佛教慈善的现代化肇始于近代。其主要特征为:(1)理念从积德行善逐渐转向服务社会、奉献人群和民族国家危亡上,体现了佛教现代国民意识的觉醒;(2)在慈济对象、地域范围方面,近代佛教突破了传统上的封闭性、保守性、自养惰性,呈现出开放性、社会性特征。(3)在慈善运作程式和制度设置方面,近代佛教也体现了现代性特征。(4)在慈善主体方面,传统佛教慈善中封建地主、士绅的主体地位开始为城市工商阶层所取代。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佛教慈善事业的现代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对慈善事业需求空间的扩大,佛教慈善事业必将进一步走向专业化、制度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是当前佛教慈善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进入21世纪,我国佛教慈善事业开始将自身的触角伸向生态环保领域。当前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主要局限于环保意识的宣传,对社会领域的生态环保事业上缺乏充分的、规模性的介入。在这方面,基督教慈善机构和民营企业家走在了前面。

佛教慈善的生态环保建设是一项与佛教慈善现代化过程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佛教慈善观念向生态环保的拓展

关于佛教慈善观念向生态环保的拓展,我们主要从佛教传统慈善观念的内涵及其局限、向生态环保拓展的可能性、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拓展的内容和思想模式等方面进行论述。

佛教传统慈善观念包括慈悲观、布施观、因果报应说、福田观和报恩观等多方面内涵:(1)佛教视慈悲为"佛道之根本"。所谓"慈悲",就是尽力帮助众生,让众生得到快乐;(2)"布施"是大乘佛教"六度"、"四摄"之首,是佛教济世利众、教化众生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佛教慈善内容的重要方面。(3)福田说肯定主体通过慈善行为能够培植自身福田;(4)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观念,是佛教慈善行为的主要动机之一;(5)报恩说。佛教中有报三宝、父母、国土、众生四重恩之说。

佛教传统慈善观念具有自身的思想特质,由此也形成了其自身固有的优点和局限。这主要体现在,首先,许多人更注重自身的改造,这使佛教慈善也难免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其次,在佛教传统慈善观念中还存在缘起无我和因果报应观念之间的矛盾,由此出发,佛教慈善观念有可能开出或涵摄现代慈善理念中的公民意识、公益精神及平等意识。另一方面,佛教又继承了印度传统宗教因果轮回观念,肯定业报轮回主体的存在。则会产生从个体自身福报功德出发的自利观念。再次,佛教对于解脱的追求,对于财富的看法,也会影响到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

佛教传统慈善观念向生态环保的拓展在思想模式上要求立足佛教慈善传统吸收融合现代慈善理念。具体而言就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吸收融合现代慈善观念中的公民意识、公益精神和平等精神。

需要突出强调的是,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不仅要求佛教主体认识到生态环境危机的严峻形势,而且应认识到当前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生态环境危机直接关联。

三、佛教慈善实践向生态环保的拓展

本文主要从佛教生态环保宣传、佛教慈善基金会、佛商、佛教志愿者等方面探讨佛教慈善实践向生态环保的拓展,主要是从不同佛教主体的慈善实践进行论述。

佛教生态环保宣传是佛教慈善实践向生态环保拓展的重要方面,也是近十多年来佛教在生态环保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

佛商是佛教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佛教慈善实践向生态环保的拓展离不开佛商的参与。

佛教志愿者是以佛教在家信众为主体的志愿者群体,发挥佛教志愿者在生态环保建设中的作用,对于生态环保意识和生态生活方式的推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佛教学者:王雷泉

  当代佛教学者·王雷泉

  1952年8月生,上海人。无党派。

  198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

  1984年获复旦大学哲学硕士;

  1997年任上海复旦大学哲学教授;

  1999年任博士生导师。

  1984年在复旦大学哲学系任教。

  担任课程:

  宗教学原理;

  佛教哲学;佛学原著选读;

  中国佛教史专题;禅学研究等课程。

  1988年至1992年间出任副系主任。

  先后担任三期受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和上海市宗教事务局委托的宗教干部专修班和受上海佛教协会委托的佛学研究班的班主任。

  现任职务:

  复旦大学哲学系宗教研究室主任;

  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

  兼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

  上海宗教学会理事暨副秘书长;

  中国佛教协会汉语系教材编审委员会咨询委员;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佛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国佛学院客座教授;

  九华山佛学院客座教授;

  闽南佛学院客座教授;

  岭东佛学院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佛教哲学和宗教学原理。

  出版著作:

  《摩诃止观释译》(台湾佛光出版社);

  《中国大陆宗教文章索引》(台湾东初出版社);

  《中国文化辞典·宗教编》(合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中国思想家传记汇诠》(合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宗教卷》(合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合作翻译:

  《禅与西方思想》(上海译文出版社,台湾桂冠图书公司);

  《禅宗与精神分析》(贵州人民出版社,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特异心理学纵横谈》(华夏出版社);

  《苏格拉底也是大禅师》(台湾老古出版公司)等。

  另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慧远建设庐山教团的理论与实践》等论文八十余篇,《羯磨与心理学》等译文二十余篇。

  附:论文辑

  个人研究风格:

  不尚空谈,不作违心之论,力图以史料和事实表达对中国佛教的反省与前瞻,著文注重数据、资料之搜集,以及现实个案之调查。目前主持编制中国佛教史料及现实资料的数据库,主编大型丛书《当代佛学论藏》。

标签:

(来源:未知)
标签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stephotosuy.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友情链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