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放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城市分站

玛多县周边代放生最佳地点

2023-02-15 14:12编辑:admin人气:817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修道须开般若慧

  一、慈悲方便依般若

  古德说过:「佛法但论真见地。」意思是说: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开般若智慧。想要有般若智慧,决定要行方便,所以诸佛皆是:「般若以为母,方便以为父」。什么是「方便」呢?就是大悲,悲心救一切苦恼的众生,令他得究竟之乐。当然,不是救了马上就令得无量寿。但是不得究竟之乐,众生怎能够安静下来呢?所以方便要有般若之智;没般若之智,你虽方便、慈悲,不应该慈悲的却慈悲,就变成了滥慈悲;应该责罚的不责罚,就是放纵害了人。

  就像某一种病要某一种药来医;若身体虚弱,当然要补;体内有毒,就先要把毒去除,去毒也要有去毒的方法,即所谓「以毒攻毒」。所以在医病上有开刀、打针啦!大疮还得把脓血挤出来,要洗清哪!在这治病的同时,那个病人不怕苦呢?尤其是小孩子最怕痛,一看到医生来就哇哇叫。可是大人、有智慧的人,明知是苦,也要咬紧牙根随医生去挤脓、排血、洗净。

  这道理也告诉我们:修行一定要守规则,「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嘛!有的树干弯弯曲曲的,你若要造就成器材,就须先用火烧,烧软了再把曲的地方调整直。有的材料本身是直的,但要弯过来,为了要做圈椅背;所以想要成就一种器具,总要用各种方法来调整。我们凡夫身心病态重,要先除病,而后保持健康,健康之后再加以庄严。这些都要一定的程序,而接受这些程序时,必定要经过一番的苦练、磨炼、调教,「玉不琢不成器」嘛!

  二、无理磨炼成大器

  不是材料的树干,我们将它做成材料;已是材料的树干,为什么还要把它弯曲过来呢?这表示一个道理:「合理的是训练,不合理的是磨炼」。你这人虽然是材料,但你的心地是不是宽大?性情是不是柔和呢?做事情不是光有才华就可以,最大的条件就是要有容人之量,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啊!

  有的人自以为是块大材料,就不能去做小事;但是在我们佛家的大寺院里,祖师、大和尚要是看中一个人,想让他成为大器材时,就要在他身上做功夫。做什么「功夫」呢?做「没有理」的功夫!对方愈是有智慧、有才干,对他愈是不合理的待遇;就是要磨炼他的性情、增长他的道业,要把他炼得炉火纯青,到这个程度才能做大事。若能坦然接受了,将来就成大器;不能接受、禁不起磨炼、禁不起考验,那就随他自己去吧!那就表示他不是一个能接受磨炼的大材。所以一个人总要能忍受辱骂之毒,还要忍受千锤百炼的喝斥。

  一般人以为:「既是一块大材又何必一定要经过这种程序?不是材料的又怎能磨成大材?」有人甚至想:「只有我最有本事,你们一切的人都愚蠢。」像这些人怎能做大事?要知道,人没有万能的,也没有不能的;愚蠢的人有愚蠢之用,就算他是渣滓,渣滓还可以做肥料哩!那有不能的?身为修道人就要发菩提心,不论你是何种器材,总要有为人服务、为常住效劳这些见解,那才能做大事,乃至渐次完成菩萨行。菩萨行者要将人的行为做好,人生的行为做好,菩萨行就能完成,所谓「学佛先从做人起」,诚然。

  三、般若智慧无私情

  刚才告诉大家要有般若智慧,有了般若智慧做事才不会徇情,但论理、但看事;没般若智慧做事只讲情,不看事与理,那怎么做事?只会做坏了事。其实大至一国小至一家,都是要有这种智慧的人,才能成国、成家;否则弄得国不国、家不家,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那就太惨啦!所以佛法首先叫人要有「般若智慧」。

  般若智慧最大的前提,就是要了解「无我」。金刚经不是讲般若空慧吗?般若就如同金刚,金刚能坏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若能做到「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可成无上正等正觉。有我、有人修善法,最多只感得人天果报而已。这地方诸位要开般若慧,分清正、邪,出世、入世等等,以达出世之功行。

  我们中国佛教是大乘法,有福慧的人大乘思想一开通,他就能利益一切人,并能忍受一切苦。诸位注意!要能够接受一切苦,把人的本分做好了,才有资格利益人。做好人是最难的,你想做一个好人,就要有忍辱的心行,因为世间的坏人就是专找好人的麻烦,不但会骂你、说你坏话,甚至要害你,害你去见阎罗王呢!这倒不要怕,我们修忍辱,以大慈心看待他们。

  在中国许多所谓修「大乘法」的人,有没有依大乘法为社会、为国家?还是只为自己呢?当然这是针对那些世智辩聪、憍慢的人而说的。他们只是小聪明,眼睛长在头顶上;一听到大乘法,只会口说得好听,其实完全是为自己而已。但佛陀的智慧方便还是多着啦!现在虽是末法时代恶人多,然未到末法之末,所以善人、有智慧的人还是不少呢!我们要多接近善人,向他看齐。

  四、魔障不退修忍辱

  事实上,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很多在家信徒常说:「没有学佛还好咧!怎么一想修行,种种不必要的麻烦都来了?」大家要忍喔!你不要想:「哎呀!好麻烦!」要忍耐!要记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千万不要因为「魔考」而把道业放弃了。要坚固道心!愈是魔障重,就愈要精进、加紧用功,愈要发道心,千万不能退道心,千万不可因噎而废食!

  好象我们房子起了大火灾,火愈大,水力就要更多,否则小水怎么灭大火呢?水决定是灭火的,但水小就灭不了火了。修道的忍辱波罗蜜不够,道业难成!修行就是和五欲交战、和冤亲债主交战、和自己的不正知见交战。又好象家里有个外道种,专门和你唱反调,性情不相合,这叫做「怨憎会苦」,这些苦都要忍耐!不忍耐就退道心,忍耐道业即增长,令自他皆安乐。

  当然,福慧还是要从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中来。一切成功都是要种种因、种种缘嘛!你想要过生活、要吃饭,日子难过也要过,吃饭难也要吃啊!总不能因为生活难,就不生活、不精进、不硬着头皮来闯吧!这难过的生活总是要过,生命总是要保的,我们的法身慧命又怎能舍去不顾?总要功德长养,才能早点出离这个万丈苦海啊!把握啊!受苦得解苦,努力吧!

中国佛教史概说:第七章唐代的佛教佛教和国家性质与社会活动第二节沙…

中国佛教史概说:第七章 唐代的佛教(一)佛教和国家性质与社会活动 第二节 沙…

  出家僧尼的日常生活中,对于帝王及父母的沙门态度,在重视礼教的六朝贵族社会,首先就成了问题。因为中国的出家人,遵守着印度传来的佛教惯例,相信沙门的权威性,以此而从事佛道的修行。最初把它当作问题的是东晋辅政者庾冰,他于成帝咸康六年(西元三四○年),主张中国僧尼,应对国王礼拜,唯因尚书何充等的极力反对而作罢。自此由东晋以至南朝期间,沙门的礼敬问题,曾被一再地提起。这也表明了外来佛教之世界主义的佛道精神,与中国儒教之民族主义的礼教精神,有其对立之处。

  在此期间,庐山慧远,着了〈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说明出家僧尼,已舍世俗,故亦不在王法之内,乃系出世间者,于是确保了方外之士的立场。可见当时的江南佛教,仍具有印度佛教的特性。

  然在华北方面,承接五胡十六国之后的北朝国家,如在北魏、北周、北齐,对此沙门拜或不拜王者的问题,均以胡族国家强有力的帝王权,作了新事态的发展。当沙门法果做了北魏初的道人统之后,他主张太祖英明好佛,即是当今的如来,沙门应予礼敬。因而往常礼拜太祖道武帝,并向大众宣称,最能广弘佛道者,即为人主,我们非拜天子,乃唯礼佛而已。这是以佛教须藉转轮圣王那样伟大的君王作外护,而得弘道的思想,将国家与佛教,纳入了一致的观点,以期由政治的提携,来发展佛教。其结果,遂使佛教仰赖政治力,并被掌握于北魏的专制君权之内,北齐与北周也受其影响,形成北朝国家与佛教之间的相同关系。

  隋朝是继北朝的胡族国而兴起,统一了二百数十年的分裂局面,合并了南北朝的汉民族国家。及于唐代,又进一步,使南北对立的佛法和王法的关系,得到了结论,那便是沙门的敬礼问题,顺从了中国的传统。唐太宗贞观五年(西元六三一年)诏令天下僧尼,敬礼父母,同七年停止实行。到了高宗龙朔二年(西元六六二年)四月,又诏僧道须拜君亲,当时有道宣、威秀、彦悰等人,起而上奏反对。交由百官审议,也形成赞否两论的争持不决,结果,敕令宜拜两亲而不拜君主。到此为止,中国佛教已经完全从印度的特性中变化出来,融入于中国社会的形式。虽仍有部分学问僧持反对意见,无奈大势所趋,已不成为问题了。继续了贞观之治而来的开元之治,完成了唐的律令制度而确立了统一国家的政治体制。遂将南北朝时代所呈佛法与王法两相对立和一致的差别现象,以隋唐的国家统一的专制君权,产生了抑扬的功用。

  唐代的佛教,沿着此一线索向前,和家族制社会的行事、冠、婚、葬、祭,特别与其中的葬祭问题,发生了深切的关系。中国出家人不仅不扰乱家族制度的秩序及其社会伦理,且进而以宗教的立场加以支持,对于祖先的祭祀以及为父母所做的追善佛事,便是孝养之道的伟大强调,所以这在中国佛教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再说,唐代以《盂兰盆经》、《净土盂兰盆经》、《父母恩重经》、《大报父母恩重经》、《阎罗王授记生七斋往生净土经》、《十王经》等,流行于广大的民间者,便是其例证。这到宋代以后的近世佛教史中,便是关联于庶民的佛教信仰了。

  再看,六朝的沙门,上奏文时,以方外之士的身分,屡用「贫道」自称,但到唐贞观开元之后,便行不通了,进而变成用「臣沙门」作为署名的程度了。在君主国家的中国,佛教的制度及僧尼的地位,大概就是如此地确定下来。

标签:

(来源:未知)
标签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stephotosuy.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友情链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