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放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城市分站

临淄区哪里代放生鸭子最安全

2023-02-15 18:04编辑:admin人气:703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fǒu)?”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fǒu)?”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fǒu)?”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fǒu)?”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fǒu)?”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fǒu)?”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fǒu)?”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译语】第十八章 佛具五眼 一体同观

  “须菩提,你的意见怎样呢?如来(我)有肉眼吗?”①

  “是的,世尊!如来有肉眼的。”

  “须菩提,你的意见怎样呢?如来(我)有天眼吗?”

  “是的,世尊!如来有夭眼的。”

  “须菩提,你的意见怎样呢?如来(我)有慧眼吗?”

  “是的,世尊!如来有慧眼的。”

  “须菩提,你的意见怎样呢?如来(我)有法眼吗?”

  “是的,世尊!如来有法眼的。”

  “须菩提,你的意见怎样呢?如来(我)有佛眼吗?”

  “是的,世尊!如来有佛眼的。”

  “须菩提,你的意见怎样呢?如恒河中所有的沙,佛说是沙吗?”

  “是的,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你的意见怎样呢?”如恒河沙那样多的恒河,再如其中沙那样多的佛世界,你说这佛世界多不多呢?”

  “太多了![实在是无法计算它的数字],世尊啊!”须菩提如实回答佛陀。

  佛陀又郑重地告诉须菩提道:“这许多国土中,所有众生许许多多的心念②,如来(我)全都知道,什么道理呢?因为如来说的这许多心,都是众生的妄心,不是常住真心,只不过假称其为心而已。为什么会这样的呢?须菩提啊!因为已生的心念已经过去不可得;现在的心念,念念不停,也不可得;未生的心念,尚未生起,更无可得。③”

  【注释】①肉眼是有情血肉之躯的眼根,由清净四大极微细的物质构成,属于色法。它的功能依肉体而有,能照见一切有相之物,但视觉所见有一定的限度,如见近不能见远,见表不能见里,见前不能见后,见明不能见暗,见粗相不能见极微,见障内不能见障外,所见之所以有限,是由于一切烦恼所障蔽。

  天眼即天人的眼睛,某种鬼神也有,也属于色法一类,也是由清净极微的四大物质构成,但它的品质较人类精明,视觉功能胜过肉眼许多,不受上述六不所限,能照见肉眼所不能见到的一切色法,且能见到有情的心里活动。这类天眼,在欲界诸天的天人是业力所生,即福业所得。在色界,无色界诸天是定力所得,人间有高深定功人也具有这种功能,夙世有定功根基者,此生遇到因缘诱发,也会产生天眼的功能。

  慧眼是二乘圣者所具有的,它的最大功用,能了知一切事相皆是因缘所生,通达诸法无我的空性,以智慧照见真空之理,认识真空无相,故名慧眼。此眼非修出世法不能有。凡具有慧眼的圣者,必具有天眼,而且功能胜过天人,能见到天人不能见到的胜境,但不及佛菩萨的慧眼究竟。

  法眼是菩萨与佛所具有的,包括三贤十圣皆有之,以后得智照见种种差别世相。获得法眼的圣者,不但证得诸法真空之理,通达一切佛法,并能通晓世间一切之法,即一切众生的因因果果,起心动念,千差万别的事相。能适应各类不同的时机,以种种法门,化度一切众生。但是菩萨的法眼不如佛的法眼究竟。

  佛眼是无上正觉者之眼,唯佛与佛才具有,乃四眼之实体,具足前四眼的即是佛眼,并非四眼之外另有佛眼。《法华文句》云:“佛眼圆通,本性兼劣,四眼入佛眼,皆名佛眼。”说明佛眼的智力之能,无不到极点,观照之功无不圆满周到。以俗谛论,遍恒河沙世界的雨滴点数,佛眼尽知尽见,其它可想而知。从无始来,尽未来际,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死于何处,生于何地,根性族类,以及起心动念,前因后果,千差万别极微细之事相,无不全知,无不尽见。总之,欲界人的天眼,只见肉眼所不能见到的物体与事相,二乘圣者的天眼,只见到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菩萨的天眼虽胜二乘,但不及佛的天眼能见恒河沙数的佛土。以慧眼来说,二乘的慧眼只能照见我空,地上菩萨的慧眼,也是分证法空,佛的慧眼圆照三空,洞彻真性。以法眼言,菩萨的法眼,所知障未尽,十地阶位中,各有分别与界限。唯有佛的法眼,所知障已尽,无法不知,所以能三界六道无生不度。以佛而言,名曰四眼,不过表示随感斯应,实际唯一佛眼而已。古德云:“前四在佛。总名佛眼。”南朝傅大士对此曾有一偈云:“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现真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前二种是色法,用眼根所见,后三种属于心法,是以慧力照见,所以非修无为法者不能有。

  ②佛心即佛性。是人人本具有的觉性,众生与佛平等无二。妄心是众生随情而生,逐境而起的妄念,种种不一。若干种心是泛指一切妄心而言,如贪心、嗔心、痴心,疑心以及骄慢心等,这许多心,皆是念念不停,刹那生灭的。每一个众生就能生起不可胜数的妄心,何况恒河沙的众生心呢?

  ③一则故事。德山宣鉴禅师,俗姓周,唐代四川剑南人,自幼出家,成年受具足戒后,精研律藏与性相诸经,尤精于般若妙理,通达旨趣,常讲《金刚经》,名闻蜀中,着有《金刚经青龙疏钞》,时人称为“周金刚”。闻说南方盛行禅宗,不立文字,见性成佛,颇不以为然,乃曰:“出家学佛,广修四摄六度,精进不懈,经三大阿僧祗劫,方得成佛。南方魔子,竟敢狂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魔说,我当立意破斥这种邪见,灭其魔穴,以报佛恩。”于是挑着自著的《青龙疏钞》多卷,出蜀南下。一日行至沣阳途中,见路边一老婆子卖油饼,觉腹中饥饿,遂息肩担,欲买油饼充饥。不想老婆子问他担中挑的是什么书?德山回答:“《金刚经青龙疏钞》”。老婆子说:“金刚经中我有个问题请教,如果答得出,我这点心供养师父,回答不出,请到别处去买。德山满怀自信道:“你问吧!”婆子道:“《金刚经》中有‘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这小小点心,不知师父点的那个心?”德山听了,一时回答不出,顿感面赤!老婆子微笑道:“大师可去沣州龙潭寺请教龙潭信禅师。”德山思量,这个老婆子尚且如此厉害,禅师岂可轻视?遂息下骄慢心,挑起担子,径往龙潭参拜信禅师,亲近座下,得以开悟,以后大阐宗风。

雪漠:明白人生如梦,善待自己与他人

  当你明白自己的执著与执著之物都是善变的,都不会永恒的时候,你的心自然会放松下来,再放松一点,最后像躺在暖阳下的青草地上般的舒适与惬意,你就不会觉得自己活得很累,也能任运坦然地面对这个世界,以及你经历的很多事情。这时,你才真正是坚不可摧的。

  处于空寂明朗中的时候,你会发现,什么样的经历都会过去。一旦过去,一切就仅仅是回忆。如果你执著于某个痛苦经历,回忆就延续了它对你的伤害;如果你不在乎它,它就不过是梦幻泡影,与一些使你愉悦的经历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它们只是你人生路上的若干片段,稍纵即逝,共同构成了你生命的痕迹与证据。

  要想解决烦恼,或者不生烦恼,就要记住,当世上的诸多存在显现于你的心性中时,你的真心要永远灵敏明朗,不要昏昧糊涂。就是说,在面对世界的时候,你必须时刻保持宁静与清醒,注意观察内心的每一个念头,不要让纷繁变化的事物把你的心牵走,不要放纵自己沉浸在某种情绪当中,更不要昏昏沉沉,一点反应都没有。这时,你才不会被概念、经验、欲望和偏见等妄念所左右。

  当然,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却相当少。真正能够控制自己的心,接受无常,明白世界的幻化,进而不被妄念所左右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善待自己,善待别人。

  “善待自己,善待别人”跟“学会爱自己,才能懂得爱别人”是同一个意思吗?是,也不是。善待就是一种爱,因为心中有了爱与慈悲,你才能真正善待自己与他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是。但为何又不是呢?因为“爱”是一个非常容易被误解的字眼。

  什么才是真正的“爱自己”?说自己想说的话,买自己想买的东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忠于自己哪怕是错误的想法与观点,这就是爱自己吗?对一些人来说,这或许就是爱,但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爱,这种所谓的爱是非常自私的,本质上说,它仅仅是一种强烈的欲望。信奉这种爱的人,永远都会以小我作为衡量的坐标:我得到了什么?我失去了什么?我得不到什么?这个世界让我满意了吗?我是不是会感到失望?我会不会感到孤单与失落?矛盾的是,资源是有限的,有人获得,就有人不能获得,如果永远都以满足自我为目标,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你还能真心地爱别人吗?遭遇挫折甚至磨难的时候,你愤愤不平,充满烦恼,这是真心地爱自己吗?如果以这种方式去爱,你就不可能真心地爱别人。比如说,有人称赞你、对你微笑的时候,你肯定能用友好的态度来回应他,但是假如他当众驳斥了你的观点、对你的工作成果不以为然,甚至对你进行侮辱,你又将如何呢?你还爱他吗?——当然,我说的爱,更多的是一种大爱,而不是男女之间的情爱。

  所以说,假如我们不能以接受“获得”的心态来面对“失去”,就难免会纠缠于恐惧、失落、孤单等负面情绪,陷入虚幻的痛苦当中。有的人走不出痛苦的阴影,就会自杀,或者以暴力的手段对世界进行抗议和报复。可是,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施暴者最终总会品尝他亲手种下的恶果,等待他们的,仍然会是无穷无尽的痛苦。这种痛苦是外部世界强加在我们身上的吗?不是的,外部世界发生的种种事情都是由多种条件组合产生的结果,它们本身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也不存在什么固定的属性,包括我们对人和事物的看法及感受。

  世上一切和各种显现,都是先作用于我们的心,再由我们的心显现出来的,我称之为“万有心性显”。也就是说,眼、耳、鼻、舌、身、意感受色、身、香、味、触、法,然后生成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种信息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所有感知与判断。换句话说,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由所见、所闻、所嗅、所尝、所触、所想组成的。其中,眼耳鼻舌身意被称为“根”,因为它们像植物的根部一样,能“生”出东西,不过它们“生”出来的东西是肉眼不可见的,是一种信息,这种信息被称为“识”,根据其对应的“根”的不同,又被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类。“根”所感受、思维的对象,叫做“境”,它会刺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产生欲望,染污我们的本初清净,所以它又叫“尘”。它涵括了外部世界的一切人事物与所有现象,被分为色声香味触法,分别由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

  可见,我们对世界的所有看法与感受,实际上都是妄心。那妄心,就是你的六根、六识和外部世界合而为一所产生的结果。比如,你的眼睛看到了一个女孩子,觉得她很漂亮,就生起了妄心,想让她做你的女朋友,这就是眼根、眼识和外尘发生作用的结果。心的不同决定了识的内容,而且外尘本身也是善变的,所以这个结果也在不断变化。以是缘故,我常说“心变则世界变”。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一个男子执著于世俗情感时,可能会对一个女孩一见倾心,然后放下梦想,放下一切去追求她;如果有一天,他的心变成琼波浪觉——伟大的上师与文化大师,也是我的小说《无死的金刚心》中的主人公,他放下了一切去追求真理,后来把自己找到的真理与教法都带回了雪域,他在佛学文化传播史上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的心,他就会觉得女子的美丽远远没有他的大愿、他人生的方向更加重要,这时他就会放下对女子的牵挂与执著,继续自己对梦想的追求。

  如果你明白了这一点,心上的包袱就自然会慢慢减少,因为你会发现,就连那些所谓的包袱,也是虚幻的,它们能折腾你,完全是因为你把它们看得非常实在。当你明白自己的执著与执著之物都是善变的,都不会永恒的时候,你的心自然会放松下来,再放松一点,最后像躺在暖阳下的青草地上般的舒适与惬意,你就不会觉得自己活得很累,也能任运坦然地面对这个世界,以及你经历的很多事情。这时,你才真正是坚不可摧的。

标签:

(来源:未知)
标签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stephotosuy.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友情链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