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放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城市分站

忻府区代放生哪里比较好

2023-02-16 17:00编辑:admin人气:363


  有一种花,人们一直忽略它,只是把它当做一种植物,或者说是一种农作物,没有人说它美丽,没有人把它归为花类,它有一个很朴素的名字,叫棉花。它不争艳,不争宠,没有纷扰,没有繁杂,它安静的,默默地用心开着,乳白色的花儿柔和地在阳光下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然后渐渐地转为深红,在秋风中摇曳。它摇落了晚霞,摇落了秋雨,然后花瓣在秋风中起舞飘落,当花儿凋零之后,它捧出了一个个绿色的果实,迎着秋风坚强地抱紧在枝头,当果实由绿变为深褐色时再次绽开,一团团洁白柔软的棉花便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为千家万户送去了温暖。

  棉花默默地奉献着自己,以至于人们早已忘记了它曾经也是美丽娇艳的花儿,但是,它一点儿也不计较这些,它不介意没有赞美,没有称叹,没有爱抚,没有欣赏,只是默默地用自己的一生去完成一种奉献的精神。棉花何止是一种美丽的花朵,它不仅懂得绽放,还懂得感恩,懂得回报,不仅交付出一树的繁花朵朵,最后还留给人们温暖,那样的心灵才是柔韧的,净白的,并可以在阳光下示人以笑意盈盈。

  不管有没有人赞美,它就在那里绽放,不悲不喜;不管有没有人欣赏,它就在那里芬芳,不怨不悔。如果要说无悔,那么没有伤害过他人的人生是无悔的;如果要说无憾,那么奉献的人生是无憾的。与其追求那些外在的虚幻的名与利,不如让自己的人生像棉花一样用一种无争的心态去默默地奉献自己,即使没有赞美,你那无声的的绽放就是人间最美丽的盛开,你那纯洁的雪白恰恰是世间最绚烂的色彩。

学诚法师:精进佛七开示克期取证与求生西方

学诚法师:精进佛七开示(六) 克期取证与求生西方

  第六天(农历十一月二十三日)

  克期取证与求生西方

  今天是念佛七的最后一天,在这七天中,诸位师父都很精进念佛,在念佛的境界上必定有很大的长进。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因为边学习边念佛,所以可能没有很明显的成就,仅仅种种善根。种植念佛善根也是十分必要的。“一入耳根,永为道种”,“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

  晚上,我要谈的题目是“克期取证与求生西方”。克期,就是非常严格地按照所规定的时间来完成自己的计划与目标。念佛人的目标就是求生西方。克期,可以分成四种:第一,一念取证;第二,七日取证;第三,一生取证;第四,誓愿取证。

  第一、一念取证:一听到南无阿弥陀佛圣号时,即刻大彻大悟,达到三不退转。这是善根利智的圣贤方能做到,非一般凡夫之所能及。

  第二、七日取证:即《佛说阿弥陀经》里说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第三、一生取证:在极短的时间里可能达不到,而在此生一定要达到目的(往生西方),叫做一生取证。

  第四、誓愿取证:无论需用多长时间,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犹如下午后山着火,同学们十分积极,奋不顾身地去扑救,不管火烧多长时间,火势有多猛烈,总是以扑灭山火为我们的目标,这就是誓愿取证。念佛也是如此,争取早日证到一心不乱,无论再艰难也要誓愿取证。

  净土法门是“如来兴世,难值难见”难信的法门。《无量寿经》说:释迦牟尼佛出生于世,非常希有难得,佛陀的教法也极其难以听闻到。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能够遇到善知识,听闻正法,并依教奉行,更为难得。

  佛在世时,有许多人听闻不到佛法,不能获得佛法的利益。我们虽然生在末法时代,但是能够听到佛法,并依法奉行,就如见到佛陀一样,见法即见佛。

  “若有众生,得闻佛号,慈心清净,踊跃欢喜”。听到阿弥陀佛的圣号生起慈悲心、清净心,欢喜无量。“衣毛为起或泪出者”,欢喜雀跃,毛孔散开,不知不觉地泪流满面,发大惭愧心,发大出离心,此人“皆是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这种人,在多生多世前就已用功修行,所以此人不是一般的凡人。

  具有善根的孩童来到寺院,虽然幼小无知,却懂得礼拜、念佛,而有些成年人,即使给他多少条件,劝他念佛,都不肯念,这就是没有善根的表现。

  《无量寿经》又说:“若闻佛号,心中狐疑,于佛经语,都无所信,皆从恶道中来。”听到佛号而不相信,不能接受,这种人是从三恶道中出来的。“宿殃未尽,未当度脱,故心狐疑,不信向耳。”因为他往昔所造的罪业还未消尽,所以,解脱生死的因缘尚未成熟,由此产生种种的怀疑,对净土法门发不起信心。

  念佛法门既然如此殊胜,而在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念佛的人,为何会被贬为小乘自了汉呢?其实不然,释迦牟尼佛曾说:一心念佛的人,是我的第一大弟子。在《无量寿经》中世尊特别告诉弥勒菩萨说:“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阿弥陀佛圣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十方三世一切大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能获得极大的利益,如有娑婆世界的善男子善女人,听到阿弥陀佛的圣号,生起一念清净欢喜之心,然后来皈依礼拜,并且依着佛陀的教法修行。“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此人“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这种人已经得到佛法的利益,没有自卑心,而有很大的信心,不会贡高我慢,因为他一心想离开娑婆世界,欣求极乐世界,已经成就持名念佛的功德。这种人不是小乘,在佛法中名为第一大弟子。古印度的文殊、普贤、观音、势至、马鸣、龙树等诸大菩萨,也都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净土法门传到中国,早在东晋时,慧远大师就以毕生的精力来弘扬净土法门,我现在把有关慧远大师弘扬净土法门的情形给同学们作个极其简要的介绍,使大家能有一个轮廓的了解。慧远大师,是净土宗的初祖,山西人,十三岁时就对儒学、老庄等诸子百家都很精通。二十一岁时,前往太行山参访道安法师。当时,道安法师正好在太行山开讲《般若经》,慧远大师听后非常感叹地说:“儒道九流,皆如糠秕。”从此,他就发心与弟弟慧持一同随道安法师出家。大师二十四岁时,便到全国各地弘扬佛法。有一天,他路过九江的时候,眼见庐山清净优雅的胜境,便移居庐山龙泉精舍用功修行。

  慧远大师有一位同参名叫慧永,住在庐山西林寺,他觉得慧远大师住在山上很不方便,于是恳请大师到西林寺同住。大师应其要求,迁居西林寺。由于慧远大师的到来,西林寺的住众也日渐增多,达到容纳不下的程度。后来,在刺史桓伊的支持下,慧远大师创建了庐山东林寺。

  东林寺建成后,大师极力弘扬净土法门。大师容貌威严,不苟言笑,传记记载:当时有一位挂单的法师想供养大师一把如意,因为看到大师威严无比,所以他在东林寺住了好几天,竟不敢将如意亲自供养慧远大师,于是,他悄悄地将如意安放在寮房的角落里,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东林寺。

  另外,又有一位法师法名慧义,前来东林寺参学,听说慧远大师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他不相信,也不服气,便对东林寺慧远大师的弟子讲:“你们都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对住持和尚如此崇敬,我今天一定把他驳倒。”那天,慧远大师刚好在讲《法华经》,客僧本想诘难大师,惹大师麻烦,孰知他刚动念头,就满身大汗,连话都讲不出来,深被大师威德之所折伏。

  慧远大师在东林寺建立莲社,共有一百二十三人,都是当时佛教界的高僧大德以及社会名流,参加结社念佛,悉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慧远大师不仅对念佛法门十分信奉,并且对戒律也特别重视。当大师在临终之前,医生及寺院长老告诉大师,某种药品需要加点酒方能治好病,大师却一直不肯喝,叫弟子去查对戒律,当弟子们尚未查到戒律条文的时候,大师就圆寂了。

  传记里记载慧远大师一生曾三次亲见阿弥陀佛。大师不仅在晋代影响很大,降及唐宋皇帝还为大师追封谥号:“正觉大师”、“辩觉大师”、“圆悟大师”、“等遍正觉圆悟大师”,由此可见,慧远大师的遗风遗德影响之至远至大!

  我说这个故事的意思,是希望大家明白,丛林是给出家人用功修道的,而不是给没有道心的人享乐的。

  其次,我们为何要求生西方呢?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中说:“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就,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西方净土),末世修行,无越于此。”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也特别指出,初发心修行的道友,根机与悟解都十分薄弱。“虽言发心,多愿生净土”。虽然发心救度众生,但应发愿往生西方。譬如小鸟翅膀未长,羽毛未丰,不可以逼他高翔。“先须依林傅树(依托树林,在林中学飞翔),羽成有力,方可舍林游空。新发意菩萨亦尔,先须乘愿求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前,法身生长(法身慧命成就),随感赴益(随顺机感回入娑婆,广作饶益有情诸事)”。

  现在,许多念佛人对求生净土,发心不够真切,除了自己的善根不足,业障深重外,大多数人念佛的目的是在求福、求寿、求平安。

  修持净土法门,最忌讳的是但求人天小果,世间福报,这些都是轮回之因。出家人也是如此,丛林固然需要应有的资生器具,我们用功办道才有保障,但资生器具仅是为我们用功办道服务的,我们追求的目标不是资生器具,如果只一味追求资生器具的丰足,活着就不会有多大意义。念佛若仅仅为了保平安,不希望早日往生,这恰恰与净土法门的愿心相违背。如果不求往生净土,在此尘世,又有谁能保你平安呢?

  佛经中说:净土法门是极其难信的法门,其原因就在于此。众生往往只注重现世安乐,而不注重后世解脱,不注重后世的究竟安乐。殊不知,此世的快乐是极其短暂的,只有解脱乐才是究竟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说法者只告诉大家现世乐,而不告诉大家解脱乐,我认为这是不究竟的,或者可以说是相似法,不是正法。因为,你在告诉众生轮回的好处,劝导众生贪恋娑婆世界。必须首先肯定这个世间是痛苦的,这样才能发起出离心。

  人间净土思想的倡导,本来是积极有益的。可是,目前有相当多的人只谈人间不知净土,而且越谈越离奇,越谈越忘失根本。修行的目的,只求延年益寿,享乐人生。殊不知五蕴色身是用功办道的条件,且是如幻如化的假有。释迦牟尼佛经常警策弟子:流光易逝,生命无常。即使你怎样用心保养,最终必定业尽身亡。

  在这精进佛七中,有常住的师父,也有佛学院的同学一道来参加。我所谈的内容,主要是以佛学院的同学为当机众,可能常住许多师父,尤其是对念佛法门比较有心得的大德们,耽误很多时间,自己觉得很过意不去。佛七期间的开示固然很重要,而说法师应根据大众师父念佛境界的深浅,进行相应的说法与开示,才容易生效。

  (完)

标签:

(来源:未知)
标签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stephotosuy.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友情链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