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放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城市分站

萨尔图区适合代放生乌龟的地方

2023-02-16 19:17编辑:admin人气:291


  几点佛法的要义

  ──二十八年二月在昆明欢迎会讲──

  今日得与大家相聚一堂,真是一种难遇的因缘,不可把光阴空过了,因提出几点佛法的要义来供大家参考。

  第一、佛法虽然是法门无量,广大如海,而主要的厥为业报。故学佛法以彻明业报,确信业报为最要紧!佛所说的一切经教皆不离业报,信仰佛法即是信仰业报,不管是说一切皆空也好,诸法唯识也好,密宗也好,净土也好,总越不出业报,换句话说,业报就是因果报应。要想得好的果报,即先行好的业因,若拨无因果,便非佛法。这是佛法中最普遍而又最重要的一个原则。

  第二、佛教的学理,比其他任何宗教学说来得宽广而深圆。佛法依三界(或云法界)众生而设,三界中有人类──我们生在人中,佛亦降生在人中,在人言人,侧重人间而谈佛法固无不可;但要知道宇宙间的一切众生皆在佛化之中。若以人间自封,除现见外不论其他,否认余趣存在,即等于自掘其根自塞其源,未免把佛法弄得太狭小了,那就大大不可。

  第三、就历史上看,中国佛法在隋唐最为兴盛,而其特殊之精采即是禅宗──唐以后的佛教都以禅宗为中心。宗门与教门工夫的差别可以明言者:即教门在深解「现前身心世界」是无常、是无我、是空、是唯识;而起观察、而得通达。宗门在深疑「现前身心世界」是从何而来?从何而去?是谁?是什么?而起参究、而得彻了。二者都是依「现前身心世界」为下手处;到了既「通达」、既「彻了」之后,所证所得亦无若何不同,所谓「方便多门,归元无二」。其不同者、即其工夫一由解而起观行,一由疑而起参究耳。

  由教门修行者,若住于由解而观的观智上,固是滞于加行而未能入根本智;然由宗门修行者,若凝于由疑而起参的参情上。尤落疑禅而不能豁开妙悟。故宗门须以由大疑而大悟为则!所谓「黑漆疑团忽打通,一多长短亦含容,踏翻宇宙浮沤上,逼塞虚室刹那中」;可以微露此中消息。这是修这两种行者所当注意的。

  第四、说到近来中国佛教的情形,因为受到日本新的研究方法的影响起了很多变化,尢其是西藏佛教近亦影响内地很大。平常都以为西藏只是密宗的佛法,而不知道他们还是很注重教理研究的。他们的研究法注重辩论,而辩论不是随便冲口而出,是有因明比量为格架的。因此有的人主张必要由比量的理智,乃能观察起修加行智而入根本智。然此因亦不定:譬如宗门下的初根人因疑而参,与宿根人的才闻即悟或一闻千悟,皆不须经因明比量智的理解;即教门中的随信行人,亦可由深信诸圣上师的教示持戒习定,生现量慧,以得预入圣流。故必须经因明比量乃起加行智者,只是教门中的随法行人耳。历观古今中外之佛教三乘圣者,不惟不皆曾先习因明比量,且多不先由博通教理而得圣果,可为明证。但西藏依因明比量的辩论方式兴复与现今的中国佛教很有补益,因为中国佛法之衰病在空洞,以此为劝学因明研究教理之一方便,固亦甚善。所以本人近年在重庆办一汉藏教理院,以汉文藏文而研究此两种文字的佛法,使互为沟通以相补充。

  其次、西藏相传只许四宗:小乘只许一切有部宗与经量部宗,大乘只许龙树菩萨的空宗与无著菩萨的唯识宗,其余只可称派不得名宗。在中国有部当俱舍宗,经量当成实宗,大乘即空有二宗。如此说来则中国的天台、华严、净土、密宗、律宗、禅宗都不能名宗了。为他们所说是依因明比量智解以为宗的。这虽可如是说,但如玄奘法师所传来的「小乘二十派为六宗」已不尽然了,何况中国的台、贤、禅等宗,皆直依根本智或佛智为宗,宗在离言不思议法界!自更非上说所能限了。

  中国的楞伽经上有宗通说通之说,中国向来视同世亲所谓证法与教法的差别:以圣智自内证为宗通的证法,以因机施设教化为说通的教法。而西藏则以闻持言说之教为教法,回喻证成之宗为证法,亦见其宗在比量智解,与中国的宗在出离随念计度分别之现量不思议智境者不同。盖西藏能谨守印度论师之所传,而中国古德则每能豪迈不羁,直探诸佛诸圣诸祖的内证心源,故异其趣。

  大乘唯识宗侧重在「印所取空」的忍位加行智上,大乘皆空宗侧重在「印二取空」的世第一位加行智上,此亦诚为比量加行智之极则,专以比量智境为宗者,确不能越出此范围。然中国的台、贤、禅宗则皆宗在无得不思议的出世间智上,即以圣位根本智、后得智或直以佛的一切种智为宗。即中国三论、唯识宗都有此种趋势。故余并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而鼎立法界圆觉宗也。盖非开立法界圆觉宗,不惟无以位置中日之台贤禅密诸宗、且亦不能看明全部的中国佛法趋势。此为余研究佛法以来,并纵观西藏、日本的佛教而得此结论,甚望高明者共商讨之!

  (尘空记)(见海刊二十卷第六期)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六)~B佛陀的宇宙观以及人类起源观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六)~B 佛陀的宇宙观以及人类起源观

(二)佛陀的宇宙观以及人类起源观

  当今主导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或者说其他一些影响范围较小的教派,无论是哪种宗教,他们都试图对人类以及宇宙的起源有一个合理的解释。相对而言,佛教的宇宙观显得有些独特,在各个宗教中显得别具一格。当然,我们不能先入为主,以当今的一些科学发展的标准来衡量佛教的宇宙观以及人类起源观,佛陀并不是科学家,研究宇宙及人类的起源并不是他的强项,他只能站在佛教缘起,以及从人类所具有的“五欲”的基础上来谈起源问题。

  按照佛陀的观点,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会有个成住坏空的过程,无论再坚固的物体,最终它总归毁灭,转而以其他种形态而出现。当然,世界的坏灭而自然的变迁会显得很漫长,往往用“劫”来表示。在很久很久劫以前,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归于坏灭了(当然,不一定是指地球,相对于无量劫而言,地球只是一个年轻的星球)。当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坏灭之时,所以的众生都命终而上升到光音天,在那里等候世界的再次成就。是时众生都是自然化生(变化而生),以意念为食。

  我们在这里需要了解一下,什么叫光阴天呢?光阴天就是色界二禅的最高天,此天绝音无声,众生如要讲话,便自口中发出净光来作识别,故名光音。在光音天中,众生以什么形式而存在呢?佛经中没有交待明白。但是我想,无论如何不会是以像我们凡夫这样的色身而出现,因为在这样的天界里,众生都是以意念为食,都处在一定的禅定中,很可能是以一种“精神实体”的形式而存在,“光明自照,神足飞空”,如果是我们人类,那么除非长着翅膀,还则很难做到在天空中飞行自如的。

  但是光音天的日子也不长久,等于另一个能够生存的世界完工以后,我们人类还是要重新去过苦日子。在这个星球刚诞生之时,它的形状是什么样子呢?是“此地尽变为水,无不周遍”,也就是全球一片汪洋,几乎找不到一块可以栖息的陆地——这是人类星球诞生的最早状态。我们来看看人类诞生的整个过程:

  第一步,后来大水逐渐消退,开始有大地的出现。

  第二步,此时大地“甘泉涌出,状如酥蜜”,很好吃,于是有人就用手指去醮一点尝尝,结果越吃越好吃,大家都跟着去争抢食用。

  第三步,甘泉这东西吃多了以后,人类的体型变了,变得身段也粗了,肌肉也坚硬了,原来的“妙色”也没了,连飞行帮手“神足”也丧失了,身上的光也消失了。这时候没办法了,只能靠我们的双脚老老实实地在地了行走了。而最要命的是,由于身上的光焰没有了(是不是有点像夏天满田野里飞的萤火虫呢?),导致“天地大冥”。

  第四步,“大冥之后,必有日月星象现于虚空”,开始有了白天黑夜的区分。

  第五步,人们开始吃地上的“地味”——什么叫“地味”呢?估计是地表里长的一些东西,会不会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观音土”呢,不得而知。这东西好不好吃呢?大约不是很好吃。多吃的人,“颜色精丑”,少吃的人,“色犹悦泽”——看来长得美丑,与我们人类祖先早期的饮食习惯很有关系了。贪吃的人,自然肥胖难看;而注意节食的人,自然是身材匀称苗条,看上去自然上眼了……要命的是,长得好看的,开始“生骄慢心,轻丑陋者”;而那些长得难看的呢,“生嫉恶心,憎端正者”。到了这个时候,大家谁也瞧不起谁,于是麻烦起来了,“忿诤”出现了。

  第六步,由于人类的憎恨心的出现,“甘泉自然枯涸”,然后地上有“地肥”生出来了。什么叫“地肥”,它大约和“地味”差不多,都是地上长得东西,具体什么样子,谁也说不清了。但是这个地厚大约比把上面所说的地味的味道要好一些,“色味具足,香洁可食”。既然味道比先前的好吃,那么我们的祖先便放开肚皮,大食一通,结果麻烦不断,比前以长得更丑了(当然,少食的自然还是可以保持“色犹悦泽”的)。这样一来,端正者轻视丑陋者,丑陋者憎恨端正者,大家都相互争吵。这一吵坏了,把地肥又吵很很烦,它也“遂不复生”,被吓跑了。

  第七步,“其后此地复生粗厚地肥,亦香美可食,不如前者”,味道比前面的地肥要差一些,但人类总得填饱肚皮吧,于是“复取食之”。这样一来,人类永远飞不上天了,只能永久地呆在这个地方了。和上面一样,美丑相恶,于是粗厚地肥亦不复存在。

  第八步,就是“此地生自然粳米”,而且“色味具足,香洁可食”。我们老祖宗这么一吃,麻烦更大了,因为这“粳米”属于五谷,这一吃不要紧,“便有男女”之别,而且彼此还产生了好感:“互共相视,渐有情欲,转相亲近”。一开始大家对这一现象还表示反对,时间长了,也就习以为常了,“极情恣欲,无有时节”。但在光天化日之下乱搞男女关系总不好意思,怎么办呢?“遂造屋舍”,于是人类产生了早期的房屋。事情还没有完,紧接着,“玩习非法,淫欲转增,便有胞胎”,就这样人类便开始生育后代了。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佛教的人类起源观,与基督教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

  第九步,由于贪心的驱使,很多人开始积余粮食,“竟储积已,粳米荒秽”,接着地下只能生“糠糩”,而且这种东西也越见稀少,弄得大家很是苦恼。

  第十步,在这种没有公粮可以食用的情况下,大家怎么办呢?于是便开始分地,这点有些像土地承包到户,你干你的,我干我的,这样多收与少收,就泾渭分明。收成不好的怎么办?就去偷人家的粮食,于是便发生了争吵、打架斗殴事件。

  以上这十步,我们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考察,它非常类似于人类从早期的一切物品的公共所有的原始社会,向社会分工以及私有化产生的奴隶社会过渡的变迁史。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先把这个议题先放一放,在后面的诸篇中说不定会重新提及。

  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位主持公道的,且经过大众推举的共主,这就是经中所谓的“大王”,这位大王“形体长大,颜貌端正,有威德”,它类似于人类早期社会的氏族首领。这位首领不过可以调解大家的纠纷,而且可以带领大家去寻找食物。当然,我想,作为首领,它的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全体领民们的安全,不受他族的侵犯。经中说,这种领主,就是刹帝利的前身。

  那么婆罗门是怎么来的呢?有些人就舍家,入山林中去修道。大家见了很欢喜,就去供养他。接着去山林里修道的人也渐次增加,于是,婆罗门就产生了。然而这些人并非都是那么纯洁,有的就到人间,“诵习为业”,就是专门念诵一些经咒,祭祀超度,并以此为业。

  在这部经中,把作为第三等级的“吠舍”称作“居士”,这些居士“好营居业,多积财宝”。作为第四种姓的首陀罗是做什么的呢?“有多机巧,多所造作”。按理说,这些都是些能工巧匠啊,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那位建师周那不就是干这一行的吗?在当代来说,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工厂企业里的各种技术工人,都是属于这一块的。他们的地位在当代来说是属于“主人翁”阶层啊。可是在印度把他们划为最低一档,实在是不合理。但是我想这是佛陀从这个种姓起源时所从事的职业,比如像农民属于哪一等级,在这部《小缘经》中也没有明确的划分,但是,他们既然从事着并不低贱的工作,将农民阶级划入“吠舍”种姓,应该不会有大的出入。

  我们的释迦佛是主张种姓平等的,他宣称首陀罗可以出家,与其他三种姓的比丘一样,不会受到任何歧视和虐待。可以说,在当时那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作为最低种姓的首陀罗,只有加入到佛陀的僧团内,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平等与自由。

标签:

(来源:未知)
标签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stephotosuy.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友情链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