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放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城市分站

芮城县哪里放生最好的地方

2023-02-18 14:41编辑:admin人气:444


有一部经叫作《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经中说到:“见他得利,心不欢喜;障他得利,为作留难;见他行施,无随喜心。”这样的话就会让自己的资生受用以及威势不好,为什么呢?因为佛告诉我们,这个法界完全是相应的。如果你看到别人得到好处,可是你心里面总是摆了一个不随喜的心,心里面偷偷摆起一张臭脸,甚至看到他想要得到好处的时候,想办法去阻挠他、想办法作梗,让他处处都没有办法得到这利益,或是得到利益会予以减损。而自己反而说这样的话:“我是在让他经历一些苦处,让他不要在生死中那么样的缠缚。”可是佛说这样是错的,因为这样作的话,众生他的资财、他的资生势力,就会因为这样而减少。甚至有的人他布施的时候,如果说有人还不愿意看到他布施而生起随喜的心,这样的情况下,就会让自己的未来生就会障道。障道的因缘所产生的就是因为当初心不随喜,而在后世所成就的果报,就是资生会非常困难,生活上会种种的障碍。如果菩萨在生活上产生这样障碍,就不容易可以持续这三大阿僧祇劫的佛菩提道。

而且在这部经里面又有提到:“于诸众生,起嫉妬心;见他得利,心生恼热;见他失利,其心欢喜。”所以这样的话,果报在势力上你就会减损,你的威德就会减损等等。因为一切的众生,他所作的就是过去的因以及结今世的果。那菩萨在于世间一样是如此,如果我们心和众生并没有共同心,并没有想要同事、利行,而反而是人家得到好处,心里面生起很大的恼热,心里面产生很大的痛苦、产生嫉妒;然后看到别人没有得到好处的时候,反而心里面高兴。不管这些心行是多么微细,对于自己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后果;乃至于看到别人名誉遭受到迫害,然后心里面非常的高兴,产生欢愉的心情。如是者就是对于佛法并不了解,因为佛法告诉我们不应当执取利益,不应当见到利益就在那边作缠缚;可是并没有要我们看到一切众生,缠缚在这些名利之中的时候,要作各种的损害想。如此的菩萨,这样不会和众生心来相应,即使是你想为他说生死的一切痛苦,与生死的一切的责难;但他发现实际上,你对他许许多多的都是不赞成的,对他所得到的好处都是不赞成的,乃至于对他所得到的名誉是痛恨的、或是嫉妒的、或是厌恶的,所以这样他就不会来跟你亲近。

所以菩萨第一波罗蜜在前,首先说布施,你要透过这样布施的情怀来悯念众生的难处,因为众生对于一切的所有法,他并不是很明了。可他只知道说他这一生生活上很困难,即使是不困难的,他一样有种种的烦恼。因此菩萨要能够随喜大众的一切利益、一切的功德,不至于自己产生了种种的烦恼。当别人得到好处的时候,我们就替他鼓鼓掌、替他欢喜,也想说将来他如果有因缘的话,我就来说一些佛法,让他不至于感觉到困扰。那如果看到一些没有威势的人、贫贱的人,心里面不应当来轻贱他,不应该想说:他就是没有做什么好事,他就是过去生不努力修集福德,所以今生才会这样如此如此。而在想的过程中,并不是来悯念众生,而是比较刻薄的心理,透过这样的心理的积聚,菩萨就会有种种的口业的产生,这口业的语言并不是一定要透过嘴巴来说出来,而是在这过程中产生了种种你难以思议的一些法。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应当来跟众生作留难,因为众生对于一切诸法他难以领略,所以他不会想要远离这一切诸法,他根本不可能知道诸法的体性是苦空无常无我,所以菩萨应当自身自修自己应当作的功德处。虽然众生的功德处,他是有为的功德,他甚至也没有想过自己应当如何来修学佛法、亲近三宝,但是菩萨应当作为众生的模范,不应当在这个地方跟众生来斤斤计较,应当想自己可以脱离生死苦海这是必然的。《法华经》上面有说:乃至于一合掌,就是说只要你对三宝道场,在三宝道场里面能够对佛世尊来合掌,不管是真像----真像就是说你亲身遇到佛,乃至于铜雕,乃至于木刻的这个佛像都算。只要你合掌,即使是说你的心没有非常的虔诚,以散漫心来合掌,这样都能建立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菩萨不应当来执着自己到底有没有在世间得到所有的名利,甚至在想说我应该是不是要广求多求;而应当想:我们在这个世间,一切都有佛菩萨替我们安排。然后只要在这个地方能够安住,安住在这些种种利益他人的法中、种种随顺他人法中、种种随众生同事利行的法中,这样就已经是很难得了。

这个世界就叫娑婆世界,就是因为有菩萨安住于此处,所以我们应当作为众生的真正的楷模,让众生了解到说应当亲近于三宝,应当念佛、念法、念僧。所以菩萨不应该远离第一义谛法,遇到第一义谛的时候,不明白不了解,应当来想说:我应当再去找哪一位善友?哪一位善知识?他可以为我来开晓这个道理。而不应该是自己蒙着头,自己硬要思惟,可是却没有办法了解;因为自己从来没有在第一义谛法而有所入门。然后对自己也应当去作简择,自己在这生死法中,是不是有许许多多的缠缚自己心性的烦恼?这些烦恼是因为业障所产生?还是报障所产生?为什么自己要在这个过程中,继续来产生这烦恼呢?如是烦恼连结到自己的自身障碍,这样就变成三障具足。所以菩萨在这过程中应当来想:我应当在受了这个如来藏所生起的种种业报、果报之后,应当也是随顺;乃至一切众生他们也是由自己的如来藏,所出生的一切诸法,所以我应当也是随顺。菩萨不逆世间的因果,而能随顺世间的因果;不至于想要恼害众生,而能够慢慢伺机能够调伏,善调伏众生的心念,也善调伏自己的心念;不至于当一切众生,得到欢喜的时候,自己反而作逆害想,乃至于作不如理作意之想,乃至于产生种种世间所说的嫉妒种种之行。所以菩萨应当于这地方,深自地反省自己的心行,如是可以避免生死中种种的痛苦,不至于在一个世界里面无法长住、久住、安住,应当于世间一切法,都能够作种种的调伏。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 第036集 更有四事来求菩提 郭正益老师

宋智明:空谷的回音目录序

宋智明:空谷的回音 目录 序

  总目

  序一

  序二

  空谷回音

  苏州居士对话

  无锡居士对话

  禅宗宗范段落讲解

  净明山人短文七篇

  1、净明十愿

  2、垟山留偈

  3、雪域归记

  4、悟人的气象

  5、禅心百问

  6、禅与大手印的悟证

  7、大手印直指

  网上答疑选录

  附 录

  1、圆觉珠玑

  2、禅歌十选

  3、著述一览

  无事庐随想

  整理后记

  香风寂寂(代序)

  许多人寻觅垟山,可是找不到路。我已经远去,也忘了来时的路,想翻出地图再认识行途的方向,却一把火烧尽。唉,垟山已经不再,梦中的佛事也仅留给追忆的梦人,但禅心依旧,香风常沐,空谷的回音也只有在空山的回应中响彻。

  不要再向外寻找,一切语境、意境、情境乃至世俗的实境,皆是一念妄心的托显,万象纷驰,心净如禅,在内心的深处,在一念未生的源头,看一片净土,现无量光明。

  香风谷在哪里?在香积佛国闻香悟道的地方?在香风妙如机辩无碍的所在?或许真的在某一位空谷寂光中流出一道吉祥安乐的智慧。为众生架一条通往彼岸的禅路?我不知道!

  我曾做过一些事,也曾百般言说,但那些尘缘往事只留在有缘人的心中,留在了法界的本位上。

  我不知道是真是妄。

  我已远行,有人跟了上来,我却看不见,我走过山峰的顶尖,又下到低洼的最底,终于走向了满含阳光的广大平原。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但我不知道我在哪里。

  试问苍天:你在作什么?日月经天,万物同流,你是悲是喜?天曰:我也不知道!

  净明山人

  2002.1.11

  航海归来

  --再序空谷的回音

  数十年航海,佛水与魔波,一一驰过,依然是虚舟,不载一物地归来,又一度花开,将美妙的净香,在无声无相中,沁入一切有缘人的心里。

  《空谷的回音》是禅的对话,是心与心的互印,是道的直指,也是法的回归。走入她的行人,也就走回了自己的家。每个人都是佛,都有一片净土,只是苦于不自知,所以佛祖驾愿海而济群萌,入浊世而救迷情,方便门开,法门无量,最后导归,不离净土;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因此欲得净土必须开发心地,也必须与佛祖相应,念念归真,才能达到法界圆明。

  对话是我的本怀,为那些欲驾虚舟的人,准备法的资粮;直指是我的传承,为那些已将回归的人,安立空谷的家园;净土是我的愿海,愿一切有情同登彼岸,永居寂光莲邦!

  空谷寂光也是航海的行人,为了共同的愿望,编就了这本书,愿他的真意化入每一个阅者的心中,成为再一次启航的动力!

  净明山人

  二00三年七月五日

标签:

(来源:未知)
标签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stephotosuy.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友情链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