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放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城市分站

岑巩县哪个河域适合放生大鱼

2023-02-19 06:51编辑:admin人气:811


  明代高僧智旭(1599—1655),字素华,别号“八不道人”,晚年号“藕益老人”,教界尊称“藕益大师”。俗姓钟,名际明,古吴木渎(今天江苏吴中区)人,生于明代万历二十七年(1599)。30岁以前崇尚理学,破斥佛老,著《辟佛论》数十篇。后因读《莲池自知录》和《竹窗随笔》改变对佛教的认识,不再反对佛教,将《辟佛论》付之一炬。天启二年(1622),从高僧德清弟子雪岭剃度,取法名智旭,进入径山(今杭州西北)修禅。后受具云栖寺,接着又受菩萨戒,此后,遍阅律藏,决心弘律,著述《毗尼事义集要》及《梵室偶谈》。宗祯四年(1631),究心天台宗,但又称不肯为天台宗子孙。次年,入灵峰山(今浙江孝丰县境内),造西湖寺。晚年,皈依净土宗,撰《净信堂集》。清顺治十二年(1655)正月在灵丰寺圆寂,寿五十七。

  《周易禅解》是一部以佛教观点解释儒家经典的奇书。儒佛合流自魏晋南北朝始,经过唐宋的发展,在明末已经趋向成熟,在智旭作《周易阐解》前,许多学者已经作了以禅解易的尝试,如苏睿之的《周易冥冥篇》,方时化的《易引》、

  《易通》,徐世淳的《易就》与焦肱之的《易通》等。徐世淳的《易就》与焦肱之的《易通》等均以禅理和易理相沟通,以救世救心。藕益人师作《周易禅解》既吸收了前人的成果,更有许多独出机杼的地方。藕益大师模仿“天台四释”的释经方法创造了“智旭四释”[1],并通过四释法集中体现了会通儒佛的思想。综观全书,其会通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易理即随缘

  在智旭看来,时世变迁迁:朝的更迭是必然的,是合乎世间变化规律的。他说:

  关于世间事事物物, 皆“法象”也,皆“变通”也。[2](《系辞上传》)夫世间之道, 久则必变而后通。[3]

  (《循》)

  此中变化不仅包含了万事万物之变,也包含了人事之变、时世之变。时世的变化合乎天地之理,是历史的必然。个体生命面对变化的时世应随时而行:

  内动外悦,与时偕行,故为“天下随

  时”,尤儒者所谓“时习时中”,亦佛法

  中所谓“时节若到”。其理自彰,机感相合, 各为一时, 故“随时之义”称

  “大”[4](《随》)

  内具健行不息之力,而外随顺世间方便。[5](《泰》)

  法法不容执著, 而唯变所适。[6](《系辞下传》)

  随时而变,唯变所适,才合乎天地之理。易中也有不变之理: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易理,天地万物所以建立也。”[7](《系辞上传》)郑玄认为《易》—名而含三义,

  “易简”、 “变易”和“不易”。智旭对“变易”和“不易”之理进行了发挥,以佛法解释为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他认为“交易”、

  “变易”,实即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互具互造,互如互融之法界耳[8](《周易禅解》卷—)。此处“交易”即阴阳相交之意,指万事万物虽变化莫测,但阴阳之理不变,与郑玄所说之“不易”异名而同理。“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说源于《大乘起信论》,

  “—心二门”之说。这—观点在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

  “一心二门”即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心真如门不生不灭,不净不染,平等一昧,为如来藏心的第一种含义,是诸法实相的本体,在智旭这里可视为不变。心生灭门是如来藏心的第二种含义,可以随缘起灭,随熏转动而成无明净染,显示世间森罗万象可为随缘之义。而一心统此二门,心为真实实相。

  华严宗的法藏明确提出随缘之说,他在《大乘起信论疏》中详细讨论了随缘之义。天台宗湛然进一步发挥,他在《金刚鞴》中说:

  “故子应知: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9]此说对后世影响较大。智旭在前人的基础上,阐述借用“易理”之名进一步加以阐述和总结, “交易”、

  “变易”和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已经圆融无碍,互诠互释。智旭融合禅教的学说已不局限于任何一个派别,从这个角度说,他是禅佛教理论的集大成者。

  在激烈的社会变革面前,智旭以—个智者的冷静和从容关注着、思索着这个社会,僧肇在《物不迁论》所说不变之理引起了智旭情感上强烈的共鸣,虽世事纷纭变化而不变者依然如故:

  交易耶?变易耶?至于历尽万别千差世事,时地俱易,而不易者依然如故。吾是以知日月稽天而不历,

  江河竞注而不流,肇公非欺我也。”[10](《周易禅解跋》在清初,儒家思想仍为社会的正统思想,君子依然要肩负崇德广业、自强不息的历史使命,这些并没有随着王朝的更迭而变化。

  他为迷茫中的知识分子指出了前行的方向,实际上他是以佛理佛法济人度世,认为君子应随时亦不失其度,不离于正道。

  进退不失其道, 故上下无不宜矣。[11](《乾》)

  而进亦佛性,退亦佛性,存亦佛性,亡亦佛性。进、退、存、亡不曾增佛性,佛性不碍进、退、存、亡,故全性起修,全性在修,而不失其正也。[12](《乾》)

  遵循了佛性易理方不失正道。智旭的随时而变思想是建立在佛性论基础上的,佛性即易理,他说:

  “易即真如之性,具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性”。智旭以易作为媒介沟通儒佛教,通过佛性变易、不变之理,讲明与世偕行、不离正道的道理。

  二、成圣即成佛

  智旭认为—个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要济世利民便不可不修德。他说:

  是以君子必以修德成之。 [13](《乾》)

  圣人修德功圆而利他自在也。[14](《乾》)

  欲居尊位,莫若培德;欲作大谋,莫若拓识;欲任重事,莫若充力。德是法身,知是般若,力是解脱,三者缺

  一, 绝不可自利利他。[15](《系辞下传》)

  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是谓三德,三德具备,才能自利利他,才能更好的投入世俗生活。忠信诚敬是人立世的基本品德,也是保持清净本心的前提条件。

  “忠信是存心之要,而正所以‘进德’;修辞立诚,是进修之功,而正所以‘居业’,此合内外之道也。”[16](《乾》)智旭还以《旅》说明君子要有阴柔、中正之德,他说“处旅莫尚于‘柔’

  ,用柔莫贵于中。”[17](《旅》)“九三”因为过于阳刚高亢而遭祸害, “六二”、 “九四”、 “九五”因能柔顺持中故吉。

  “上九”因不能自省吾身,骄淫傲慢而自召其咎。

  藕益大师认为,修德不仅指在世俗层面的修身,也是修性,正所谓“性修不二”,修性要定慧相资,止观双运:

  止观双行,定慧具足,则能上合诸佛慈力而不骄,下合众生悲仰而不优。[18]

  盖禅定随智慧行,如地承天,如妻随夫,如臣辅君。然智慧不得禅定,则不能终其自利利他之事。[19](《乾》)

  在《周易禅解》一书中,六十四卦中的二十卦都阐述了定慧相济之理,其中以六爻言之的有《坤》、 《蒙》、 《小畜》、 《泰》、 《同人》、

  《大过》卦,智旭对德性的修行方法的重视可见一斑。试以《小畜》为例:

  “初九”,正智力强,故事障不能为害,而“复自道”。

  “九二”,定慧得中,故能化彼事障反为我助而“不自失”

  “九三“,恃其“乾”慧,故为事障所碍,而定慧两伤。“六四”,善用正定以发巧慧, 故“血去”而“惕出”。

  “九五”,中正妙慧,体障即德。故能“富以其邻”。

  “上九”,定慧平等,故事障释然解脱, 如“既雨既处”而修德有功。[20](《小畜》)

  “九三”没有正慧,而有“增上慢”,故为事障所碍。其余五爻皆定慧相济,故获吉祥。定中含慧,慧中含定,一慧入定,从定发慧,二者不即不离,恰如水月相摄,如要修德有功,二者不可偏废。

  藕益大师认为,世俗之德与佛性之德二者相容相摄,互具互足。他这样解释乾之四德:

  今以儒理言之,则为仁、义、理、智。若一往对释者,仁是常德,体无迁故;礼是乐德,具庄严故;义是我德,裁制自在故,智是净德,无昏翳故。若互摄互含者,仁、理、义

  、智性恒故常,仁、义、理、智以为受用故乐,仁、义、理、智自在满足故我,,仁、义、理、智无杂无垢故净。又四德无杂故为人仁, 四德周备故为理, 四德相摄故为义,

  四德为一切法本故为智也。[21]

  具备仁理义智是成圣,常乐我净是成佛,二者互融互摄,无有分别。

  通过自身的修德见性成佛,

  “修德有功,性德方显”[22](《乾》)。自识本心,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拓广人们的心灵,培养内在的自觉。内在的品德是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必要条件,也是人所以为人的意义。内圣而后外王,

  自利而后利他, “则自利已成,则可以化成天下矣。”[23](《离》)。智旭还以《乾》、 《需》、

  《井》之六爻来解释天台宗的“六即位”说,旨在说明功德圆满之后,建功立业,恒润众生的道理。“六即位”即“理即位” 、 “名字即位”、 “观行即位” 、

  “相似即位” 、“分证即位”、

  “究竟即位”,是用来表示由凡大修行到佛果的位次。以“乾”卦为例,初九处在理即位中,本有佛性但为烦恼所覆,处于六道轮回之中,所以“勿用”:九二在“名字即位”中,从经典与学习的知识中,得知本心具有不生不灭之佛性,故“利见大人”;九三在“观行即位”中进一步依教修观,需要精进不息,故“终日乾乾,夕惕若。”;九四在“相似即位”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悟实体,在理上有如真证,因此“或跃在渊”;九五在“分证即位”中,即从初住位起一步步破无明,证三德,可以利益群品,故“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处在“究竟即位”中,以彻证本身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佛。如果“不入涅槃”而“目流九界”,所以“有悔”。从“初九”到“上九”是不断修德证道的过程,从“初九”到“九四”是自利,

  “九五”、“上九”是他利。在智旭看来,自利是小乘,他利是大乘,合乎易理“富有万德”之义。他说:

  “德业具备,以修显性,故得理而成位矣。”[24](《系辞上传》)儒家的内圣外王之学和佛教的自利利他之道本有差异,在智旭那里通过易而涵化为一。他认为:

  “《序卦传》在儒则“内圣外王”之学,在释则“自利利他”之诀也。”[25](《序卦传》)

  三、日常即修行

  在《周易禅解》中藕益大师,用大乘佛教“世间与出世间不二”的精神沟通了理想与现实。他认为易理即佛性、易理真如之性。存在于日用伦常中,人是现实的,只能从现实中求得解脱。而易“极乎巨细之事,贯乎日用之微”[26](《系辞上传》)。

  “《易书》虽具天地万物之理,而其实切近于日常之用,故不为远”[27],

  “此易理所以虽至幽深,实不出于百姓事物日用之间”[28](《系辞下传》)。六祖慧能所谓“一行三味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与此旨趣相同。佛性在自心性之中,而不向外求,智旭讲“妙定既深,自发真慧,了知心外无法,不于心外别求一法”[29](《临》)。

  “妄计心外有法,而欲求其故,所谓‘困于石也’。”[30](《系辞[二传》)。这样智旭把对生命的追求转换为内心的反求,于心中悟“无住”之理, “是故

  ‘易’者,无住之理也。”[31](《系辞上传》,正是《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意)。慧能在《六祖坛经》中说:“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也就是“于念而离念,于相而离相”之意。一言以蔽之,是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常心”。马祖曾提出“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平常心是本然清净心,不受任何私欲所障蔽。自性本心,纤尘不染。

  如天外云山,—片青翠。有了平常心,吃饭穿衣,担水砍柴皆是妙道。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穿衣未曾挂着一丝缕。随缘任运,明月行空,

  白云自在。无门慧开曾咏出了此中境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闲事是心有执著,使心灵的明净蒙上了尘垢,而不能现其本真。没有执著贪欲,才能“无住”,也才能达到智旭所说的“无思之思”的境界。

  “能达无思之思,则虽一致而具足百虑”[32](《系辞下传》)。在世间、出世间出入自如,

  “于禅中具足万行,——妙行与智相应”[33](《坤》),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生命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了解脱和自由。

  藕益大师在使用他所独创的“四释”法时表现出相当的灵活性, 并不是机械地对《周易》的每—句都作叫释, 而是有释则释、无释则免,有的只做三释、二释,

  甚至一释,但从《周易禅解》全:书看则是四释兼备的,特别是对于“佛法释”,大师总是首先标明“佛法释者”或者“约佛法”的字样。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为“以禅入儒,

  务诱儒以知禅耳”[34]

  (《周易禅解,

  上经》)。藕益大师是山儒入释,并以出家人的身份终其一生的,他会通儒佛的真正目的是“诱儒以知禅”,清醒的意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辩证的、全面的认识藕益人师的会通儒佛观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注释:

  [1]“智旭四释”的释经方法:卦爻释、佛法释、世道释、观心释。

  [2][3][4][5][6][7][8]陈德述注释、施维校点《四书周易禅解》,团结出版礼1996年版。第267页,第148页,第98页,第72页,第283页,第250页,第1页。

  [9]湛然《金刚靾》。T46、P682下

  [10]《周易四书禅解》第300页

  [11][12]《周易四书禅解》第11页。

  [13][14][15][16][17]《周易四书禅解》,第279页,第11页,第22页,第11页,第7页。

  [18][19][20][21]《周易四书禅解》,第11页、第7页、第68页、第10页。

  [22][23]《周易四书禅解》第138页、第251页。

  [24]《周易四书禅解》第251页。

  [25]《序卦传》,第295页。

  [26]《系辞上传》,第250页。

  [30]《系辞传》,第277页。

  [27][28][29][31]《周易四书禅解》,第283页,第283页,第106页,第268页。

  [32][33][34]《周易四书禅解》第277、23、2页。

湖北省佛教协会紧扣主题围绕三个重点推进崇俭戒奢教育活动

湖北省佛教协会2022年第四次会长会议现场

大冶目连寺开展崇俭戒奢学习活动

2022年湖北佛教讲经交流会

为落实全国性宗教团体《关于崇俭戒奢的共同倡议》和有关要求,湖北省佛教协会积极行动,围绕三个重点,推进崇俭戒奢教育活动走深走实。

(一)以组织动员为重点,引导全省佛教界强化思想认识

6月上旬,召开湖北省佛教协会第四次会长会议,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有关会议、文件精神。与会人员交流学习体会,并研究讨论在全省佛教界开展崇俭戒奢教育活动相关工作。6月20日,下发《在全省佛教界开展崇俭戒奢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明确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方法步骤和工作要求。引导全省佛教界深刻领会开展崇俭戒奢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二)以宣传宣讲为重点,使崇尚简朴的理念在全省佛教界蔚然成风

一是组织教育培训。组织开展湖北省佛教界学习贯彻全国全省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培训班,就学习贯彻全国全省宗教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从严治教要求,规范管理,倡导崇俭戒奢等进行宣讲。

二是开设“崇俭戒奢”宣传专栏。在省佛协微信公众号上开设“崇俭戒奢”宣传专栏,刊载全国性宗教团体有关倡议要求、佛教界高僧大德持俭惜福的生动事迹、各地佛协寺院开展崇俭戒奢有关活动情况等文章,进行主题宣传,为教育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三是开展讲经交流活动。举办全省佛教界讲经交流会,讲经法师们围绕佛教的崇俭戒奢、人间佛教财富观等主题进行宣讲,从佛教教理教义、勤俭节约传统等各方面进行解读阐发,为引导全省佛教界将崇俭戒奢相关内容融入讲经说法中进行了示范。

(三)以发挥实效为重点,结合当前工作进行推进

一是与省佛协系列制度修订相结合,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建立制度修订专班,结合宗教政策法规和中佛协系列制度,对湖北省佛协系列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建立健全常态长效机制。

二是与贯彻落实《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办法》相结合,进一步规范管理。通过以会带训、专题培训等形式抓好《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办法》的学习培训。把财务工作作为赴基层检查调研的重要内容,引导佛教界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规范各项管理。加强对武昌佛学院财务工作的指导,组织开展现场培训,指导做好年度审计等工作。

三是与佛教领域安全工作相结合,营造良好环境。深入细致做好教育引导,及时掌握佛教界教职人员思想动态,每月开展风险点分析研判,维护佛教领域安全稳定。近期,结合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等相关活动,联合省佛教慈善基金会开展佛教界困难人员慰问救助活动,为佛教界解决实际困难。

标签:

(来源:未知)
标签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stephotosuy.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友情链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