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放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城市分站

永福县哪个地段放生比较好呢

2023-02-19 12:57编辑:admin人气:548


“如诸众生贪心杀时,一念具足十二因缘;”

——《优婆塞戒经》(二庄严品)第十二

以前我们曾经讲过说十二因缘,说有十种十二因缘,譬如三世十二因缘、一世十二因缘、二念十二因缘等,如今讲一念之中具足了十二因缘。似乎以前没有人讲过这法,现在终于有机会让我们把它讲出来。大家都能够背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最后生缘老、病、死、忧悲、苦恼,一切苦聚生,这是前后三世的十二因缘法。但是为什么一念起杀就会具足十二因缘呢?人家都知道,众生轮转生死的源头就是无明,所以流转生死的因缘是无明;可是无明有两种:一种称为无始无明,那是属于实相方面的不正知,不能实证,不能了知;而这种无明是无始以来就存在的,所以叫做无始无明;又因为无始无明的内含,众生自无量劫以来都不曾相应过,所以称为无始的无明。众生从无量劫以来,当他开始修行时,最多就只是想到如何能免除生死的轮回,都只是一念无明的我见与我执部分,从来不曾想到生死轮回的本际是什么?也没有想到说无余涅槃中的本际是什么?也没有想到一切万法(所有法界)的根本是什么?从来都没有想过,所以说对实相的无明是无始本有的。这个无明又叫作“心不相应”的无始无明,《胜鬘经》如此说,是因为众生的觉知心从来都不与这个无明相应过,所以是心不相应的无始无明。一般情况是证得解脱果以后,不很执着无余涅槃的人才会相应到这个无明;譬如菩萨证得阿罗汉果,已能出三界分段生死了,然后想到将来入了无余涅槃时是把我自己灭了,真正的无我;有我就轮回生死了,可是六根、六识、六尘都灭失而不存在了,自我消失以后,无余涅槃中并不是有蕴处界我的任何一法仍然存在,那么无余涅槃中到底是什么呢?证得阿罗汉果的菩萨们想到这一点时,才会想到去探究它;当菩萨起心想要探究时,才算是与无始无明第一次相应了。所以对众生而言,无始无明是从无始劫以来就与众生的意识心、意根心都不相应,所以《胜鬘经》才会说:“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这道理一直都没有人去解说它,真的很奇怪!我们会再看看有没有因缘来讲《胜鬘经》(编案:已于2006年一月三日开讲,预计十月讲毕,将续讲《金刚经宗通》)。这是属于无始无明,是第一种无明,这是大乘菩萨见道时必定会打破的。可是众生轮回生死,并不是因为无始无明,直接的原因是一念无明;因为无始无明不会遮障佛弟子出离生死,阿罗汉们都没有打破无始无明,照样可以出离三界分段生死,所以无始无明并不障碍证得无余涅槃,但是会障碍证得大乘涅槃,也就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及佛地的无住处涅槃。

众生轮回生死的主要根源是一念无明,为什么叫作一念无明?有两个原因:因为常常都是一念心动而执着于我,或者执着于我所,所以就叫做一念无明。常常突然起了一念,不愿让自己消失掉,所以有我见的存在而不乐涅槃;第二个原因是一念之中就具足了生死,所以一念之中具足了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就是生死法,就是流转法。有流转、有生死,才会由最后的老病死忧悲苦恼而向前推溯,终于能推溯到无明。声闻人推溯到无明时,确认众生由于不知蕴处界的虚妄性而产生了自我执着,这就是无明;然而断除我执时,若不是因为佛陀开示无余涅槃中有本际实存、常住不变、真实,二乘圣人就会因内有恐怖,我见与我执是无法断除的;但是菩萨不但要断我见、我执,还要推溯无明是从哪里来的?对二乘人来说,解脱道的修行是在了知无明的内容,也从佛闻知涅槃中的本际常住时,我执断尽就结束了。可是菩萨不然,菩萨还得推溯无明的由来;无明总不能无因而有,一定有一个所依心,那就是如来藏——本识,就是四阿含诸经中所说的本际识,但是还得要亲证这个本际识的所在,才能发起般若实相的智慧。

二乘圣人也曾怀疑过:十八界我灭尽后是否成为断灭境界?所以佛陀特地为阿罗汉们说明:无明依附于第八识心体而存在。所以因缘法推溯到这个本际识时,就不能再往前推了,所以说“齐识而还,不能过彼”。一切烦恼的根源,譬如我所执、我见、我执、善恶业、心所法……等种子,其实都存在第八识中,所以缘觉所观的因缘法只能推溯到这个本际识,就是最终法了,到此就只能再退回来而无法再向前推溯了。这道理在四阿含中曾经密意说过,可是到末法时的现代已经没有人懂得了,那些自称已经证得三果、四果的大法师、大居士们也都不懂,可见他们的证果都是因中说果。这道理,我们在书中已经引述出来说明过了:无明依名色而现行、存在,但是从名色再往上推时,结果是齐识而还、不能过彼。所以一念无明十二因缘法,不会有十三因缘、十五因缘、二十因缘,不会无穷无尽;若有超过十二法的,那是为人悉檀中的增说,是为某些人单独的方便说,不是究竟说,所以不论增说了多少法,仍然是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编案:详见《阿含正义》对十因缘与十二因缘的关联所作的细说)。在十因缘法中推究名色的由来时,逆推到出生名色的本际识的开示中,佛其实已经密意告诉我们有第八识了!可惜的是印顺法师他们都不愿意遵照四阿含诸经的法义来弘扬,专门执取密宗应成派中观的邪见来弘扬,所以他们都根据宗喀巴的邪见而主张只有六识;现在我们写了很多本书证明原始佛法中就已经说有八识了,他们至今都不愿意回应我们,我想是没有能力回应,因为理证和教证都摆出来了,而他们全都违背理证与教证,又如何能回应?

菩萨不但要探究无明之前是什么?无明从哪里生出来的?结论是从阿赖耶识而来。但是声闻圣人不必推论,佛已经为他们明说是从这个本际识来的;但在无佛之世,辟支佛们却是单靠自己的推断而了知有这个本识的存在,只是证不到而已。可是菩萨还得要求证这个本际识在何处?体性如何?有些什么功能?但是二乘圣人不必求证这个识,他们只要从声闻法中的四圣谛、八正道去修证就可以了。而中乘的缘觉人只要从十二因缘等等因缘法去现观而推知就可以了,不必像菩萨还要从无明再往前推,去证取无明所依的阿赖耶识心体。因此二乘人所修证的都是在一念无明范围中修证。但是在大乘法中所讲的十二因缘一念无明,不像二乘法那样讲,而是从实相心体来讲一念无明的,而且还有更深细的法,所以说一念之中具足十二因缘。辟支佛听到这一句话,回去以后可得要好好的思索啦!但是菩萨不用怎么去思索,也不用从别人听受,自己就可以通达。

我们就来说说看,为什么一念之中具足了十二因缘?通常我们说现实上在今时今地存在的这个我,是因为过去世一念无明的熏习,因此不能断除我执,导致意根有诸行;意根的心行不能断除,意识就一定会一再的出生,这就是无明缘行。意根的心行不断,意识就会出生了,所以意根的无明行为导致出生了意识。既然会有这一世的意识,过去世舍报之前,就同样会有过去世的意识;而过去世意根及意识的心行,都一定会缘于名色:也就是缘于受想行及前五识的名、缘于有根身的色,也反缘于意识心自己,这就是十二因缘所说前世的识缘名色。由于前世的识缘名色的种种行而熏的结果,当然就会有这一世的名色出现;有此世的名色,就有意识缘于名色,由此缘故当然就会有六人:色入、声人、香味触法入。有了这六入,识当然就一定会触六尘。有了六入的触心所,就一定会有六尘的领纳,那就一定会有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舍受。有了受支以后,众生就起贪爱;贪爱我所:我所接触到的”六人与有根身,特别是贪爱六尘觉受的苦受。有人也许会抗议说:“哪儿有?我只贪爱乐受,我都不喜爱苦受。连捨受我都不喜爱,因为我最怕无聊了,所以我不喜欢捨受。”你真的不喜欢苦受吗?苦瓜为什么吃得津津有味?为何不愿意舍弃苦受的受觉呢?至于舍受,也是一样贪着的,愚痴众生只是不喜欢意识的舍受,其实是仍然执着的;特别是意根在某些情形下对舍受特别贪着,譬如夜晚身体稍微累了,意根就想要睡觉了,但那是意根的舍受啊!所以说“意根相应为舍受”,除非有意识同时存在运作,才会与苦、乐受相应。

也许有人说:“这虽然有道理,可是苦受是意识的,我还是不喜欢。”你真的不喜欢吗?不然!因为如果有一个方法能使你完全不感受到痛的感觉,请问你要不要?要的请举手!(无人举手)你们看,没有一个人举手。因为如果不知道痛与累的感觉,不能感觉到苦受的话,那你一定活不过二十岁!才二十岁就会如同八十岁的老人一般,而且身体哪里损坏了也感觉不到,都得靠眼睛一一检视才会知道,所以没有人愿意放弃苦受的,所以众生还真的是贪着苦受。正因为贪爱三受、五受,所以会摄取受与诸法的种子,摄取苦乐忧喜舍受及一切诸法的种子,执取了种子就是取,执取了我见与我执种子,当然就一定会人胎,就成为后有。有了后有,还能不生吗?有了后有种子你当然要去投胎,只要我执、我所执着不断,死后一定要去投胎的;因为中阴身只有七天,并不好玩;七天到了,见闻觉知都消失掉了,那还得了?看看中阴境界并不好玩,只好赶快去投胎,下一辈子就会有新的见闻觉知了!投胎十月满足,当然就呱呱堕地,就有“生”了。有了生,难道还能免掉老、病、死、忧、悲、苦恼吗?这就是一般的十二因缘,就简单的说明完了。若要详细的说明,当然还有很多法,不是这里可以说明的。

接着说明一念之中为何也有十二因缘?譬如说,由于不断的作错误的熏习,不知道应该断我见与我执,乃至于想要断我见与我执,却对我见与我执的内容都不知道;这是现在末法时的平常事,诸方大师们,你们去看看,有谁真的懂得我见与我执?从四大山头探讨,包括印顺法师,都没有断我见,更不要说断我执了!因为我见、我执不断,纵使断了我所的执着也没有用,仍然要轮回生死。这种不知我见与我执内容而熏习佛法的人,都是一念无明的熏习者;这种无明是属于烦恼障所断的无明,由于这种无明存在的关系,意根的心行就无法断除;意根的心行不断时,意识就无法永远消灭,纵使你很累而不得不睡着,由于我见和我执而使意识暂时断灭的,因为意识感觉到很累了,知道应该要睡觉了,或者应该要打个盹、休息一下,意根就让意识消失掉,可是意识觉知心的消失只是暂时的,只要觉得不累了,又爬起来四处执取六尘了,所以意根的无明、行,会导致意识不断的灭了又生、生了又灭,始终无法永远的断灭,所以就不可能入无余涅槃。

至于意根会导致意识的现行,主要在衪的两个心所法,就是意根的五遍行中的作意和思心所,由这两个心所有法而导致意识有时暂断、有时再起,所以无明与意根的心行会导致意识的现起或暂断。但这样还没有具足一念,仍只是意根的心行与无明而已。意识现起又开始缘于名与色:我有受想行识,我有苦乐忧喜舍受,我有心行的存在。众生虽然不知道意根与阿赖耶识的心行,却把意识与阿赖耶识的行为能力据为己有,藉意识来了知自己正在作事:我能够享受、我正在受苦……等等。意识现起贪着,攀缘于名中的受,也攀缘于第八识的心行及名中七识心王的行;继而攀缘于了知性,那就是攀缘于想蕴;七识心王对六尘的了知性也是名所摄的想蕴。同时又攀缘于意识的自己的存在,如同存在主义的想法一般:我思故我在、我想故我在、我知故我在……。也有法师用这个想法在弘法,但这只是哲学家讲的三界世俗法,都是意识层面的法;“我思故我在”只是执我众生的想法罢了!以后再有人告诉你:“我思故我在。”你就骂他:“凡夫我见。”

意识现起时就缘于名:受想行识。缘于名时也同时缘于色,因为若无五根色身,识蕴还真的无法在人间现行,所以识就缘于名色。当某人一念起心要杀众生时,就有意根的无明行缘于名色:缘于自己的名色,也缘于众生的名色。他为什么想要杀众生?因为“我要吃牠”嘛!杀鸭、杀猪就是要吃鸭、吃猪啊!缘于众生的名色,是怎么缘的?如果牠的六识不断,人就不会吃牠;只有极少数的人,譬如有人生吃猴脑,但那是极少数人;一般都是杀死众生以后再吃,不是尸体就一定不肯吃。肉食动物也一样,一定会等猎物死了才吃,这就是缘于众生的名与色。到这里,才只是一念刚开始而已:先缘于猎物的名与色而起杀心。缘于猎物的名色,主要还是为了自己的名色,仍然是我执。缘于自己的名色时,当然会有六入:由外六尘而有外六入,由外六入而产生了内六入,如果不缘于名色就不会有六入;若不缘名色,意识就不能现起。

一念起杀时,缘于六入、六尘,就会有触:触到自己所了知猎物的色声香味触法。当人想要杀害一条鱼时,一定会先缘于鱼的名与色,六入一定会从那条鱼的色身而缘;当某人起一念杀心时,一念生起就已经以六入缘于鱼身了;若没有六入就无法具足起心动念,一定要先眼根去看,乃至嗅到……等等;再由六入中产生了触,再由触六入而有了觉受;受乐受:肚子正饿时刚好这条鱼可以吃。这虽然都没有语言文字,但是受已经存在了;接着就产生贪爱了,当然接下去就要取了,心中生起想要取牠的作意了,这个取仍然是在一念之中所包含着的;想要取牠的时候就产生了后有的种子,就是我所的贪着,后有的种子就已经存在了,所以菩萨恐惧自己虚妄的起心动念。菩萨克制自己,是在起心动念上克制,而不是在身行上克制的,这与二乘人是大不相同的。

“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今天所要讲的主题是:“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是真的吗?

其实这一句话是针对出家人来说的,这一句话是古德的一个偈里面引出来的。他的偈里面是这样子说的:“施主一粒米,大似须弥山,若然不了道,披毛戴角还。”那为什么要这样子说呢?因为一个出家人他接受人家的供养,因为他不能经营事业,所以他必须接受施主的供养;那这里讲说,施主因为发心供养出家人学佛然后度众生,所以施主的一粒米,它的恩德就如同须弥山这样的大;如果说,你都不要经营事业,然后也没办法了道的话,那么你未来世因为你接受了别人的供养,那你可能要披毛戴角还。披毛戴角还的意思就是你当畜生,譬如说经常人讲说“做牛做马来还”,意思大概是这个样子。

那这一句话呢,为什么古德会用这句话来警惕这些出家人?这样出家人岂不是都会感到害怕了吗?说“若然不了道,披毛戴角还”,那我总要知道“了道”是什么意思;如果我真不了道的话,那我岂不是真的披毛戴角还?那是不是真的披毛戴角还呢?如果不了道的话,披毛戴角还这是真的吗?所以,我们现在是要探讨这样的问题。

那我们先来探讨,为什么古德会讲这么一句话来警惕出家人呢?因为古德就列出了几点,说出家有这么多好处。

譬如说,以前的人他会认为说“一子出家,九族生天”,所以有些人他就会把他的儿子送去出家;出家以后,这个九族它未来的果报就很好。但是,本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子出家,九族生天”,它本来是要赞叹出家人,说出家有这么多这么大的功德,所以能够令九族生天。但是,很多人他错解了这样的意思,所以有些人为了说“我现在家庭的状态很不好,实在太苦了,那我一个人出家,那九族就生天了”;他出生了错误的想法,所以他去学佛,他不是真的要了道,他只是想说“我可以得到这样的好处,所以我去出家”。出家是为了利益,那这是第一种想法。所以,他要警惕这些人,说:“你如果不好好修行的话,你将来可能要披毛戴角还。”

那出家还有什么好处?以前在古代主要就是要耕田,那要穿衣服呢,要织布啊;如果你不耕不织,你就没得穿、没得吃。但是,当你没得穿、没得吃以后,你就说:“那干脆我去出家,就有人供养我,我就不用耕田,也不用织布,那些事实在是很辛苦。”所以,他就认为说:“唉呀!既然种田织布那么辛苦,那我干脆去出家就好了。”所以,出家为了逃离这样的一个辛苦的工作,所以他就出家了。现代人也有啊!现代人有些为什么跑去出家?因为他在世间法经营事业失败,然后他为了躲避这个债主追索他的负债,他就跑去出家了,他想说“我出家了以后就不用还了”。那这些呢都是因为出家有这么多好处,所以就有人就因为这个缘故而出家。所以,出家因为有这样的好处,那一个人为了这样的好处而出家,他不是真的要学佛;所以古德就要警惕这个出家人说:“你如果是为了这个利益来出家,你将来就要披毛戴角还。”这是古德的第二个理由。

再来说,出家人还有什么样的好处呢?古德这样子说,说“不买宅”,不用买房子,不用租房子,就自然有地方可以住,这是出家的好处。那从现在来看呢,其实我们可以想,说不买宅、不租房这为什么是好处呢?其实现在,如果说一个人住在台北想要买个房子,可能一辈子都不吃不喝他也买不起房子;但是,一个人出家以后,他如果想要在台北住,他在台北弄个精舍,那自然就会有人供养。所以说,如果一个人出家,他事实上他是不用去想说“我要住哪里?我哪里有房子住?”其实众生都因为 佛的功德来供养他,所以一个人出家以后,事实上他是不用买房子,也不用租房子了。

接下来说,出家还有什么好处?古德这样讲:“王臣护法,信施恭敬,上不役于官,下不扰于民,而有自然清闲逸乐之为利益。”也就是说,古代国王、百官,如果你是出家,他都会来护法;而且信众都会相信于你是个出家人,然后他会布施,而且会很恭敬于你;你不用被这个官来指使,也不会扰于民,所以你过的日子是自然清闲。

那出家有这么多好处,什么工作都不要做。如果说你真的是出了家而都不想说“我要怎么修道”,也不想利益众生,那么这个古德就讲了:“如果你是这样子为了利益而出家的话,那你可能就需要下辈子你死后就要披毛戴角还。”这是古德所列出来的利益,他要警惕出家人。

但是,果真出家人真的不“了道”,需要披毛戴角还吗?我们现在来看看,了道到底了什么“道”呢?

这个道在佛法当中主要有几个意思。譬如说八正道,那这个八正道这个道呢,就叫作方法,或者叫作法门。那八正道是要作什么?八正道这个道就是说八种方法要证得“灭谛”。佛法当中有讲苦、集、灭、道这四种谛,那灭谛是所要证的目标,所以就用这八种方法来证灭谛。那这个道的意思就叫作方法、法门。譬如说生天之道,想要生天需要用什么方法才能生天,那这个也叫作法门。但是,道不是只有这个意思。譬如说“六道”,六道轮回是因为每个人都在六道轮回当中,所以当一个人死后,他有六个方向可以投,所以这六个方向就叫作道。也就说,它是一条路,你往这一条路走,譬如说你往畜生道走,就是你往畜生这一条路走。所以它有道路的意思,也有方向的意思。

在佛法中道有两种,就是解脱道跟佛菩提道。解脱道主要就是要出离六道轮回的生死之苦,也就是要出离三界。那解脱道呢,什么叫作解脱?就是因为你被束缚在三界当中无法出离,众生一直在六道轮回当中,所以佛就来人间说解脱道,让你能够脱离六道轮回之苦。所以,一个出家人他即使不想成佛,他接受了众生的供养,他需要去学佛,他要了解说“我如何解脱于三界当中”,这个是出家人他当初出家的主要目的。但是,当然啦,如果真的不了道,不了解解脱道呢,那么他也未必见得说一定要披毛戴角还,这个我们后面再来谈。

刚刚讲的解脱道就是要脱离三界轮回生死之苦,这个叫作解脱。那佛菩提道,佛菩提道是什么?就是要经由这个菩萨道行六度来完成,所以,佛菩提道我们有时候叫作菩萨道,也可以这样子说。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出离三界,他知道说众生有苦,所以他就想要来度众生脱离这个三界轮回之苦,所以他就成佛而不肯入涅槃。这是佛菩提道的部分。

那么了道当然就是要证果。在解脱道当中第一步是要证果,证果是断我见,第一个就断三缚结。也就是说,果有四种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四果叫作阿罗汉,大家经常听到,但是初果叫作须陀洹果。也就是说,了道在解脱道当中,了道第一步是要断我见,断我见就是要断三缚结;那断我见的人他最多经过七次人天往返,就会成就阿罗汉果,死后入无余涅槃。这是解脱道当中的第一步,也就是说了道最少在解脱道当中是要这样子。

在佛菩提道当中的了道,到底是要怎么样才算是了道?禅门的开悟明心就叫作了道,这是最初的一个部分----了道的部分。也就是说,他找到了生命实相,也就是说,他知道了说一个人他是怎么出生在这个世间的,他的根源是什么,也就是说他找到了生命的实相。也就是说他的本源是什么,那个不生不死的是什么,他已经完全了解了,他已经找到了。这个叫作了道。

那一个出家人他到底要不要真的要证初果呢,或者是开悟明心呢,他才不需要披毛戴角还?其实是不会这样子!想想看,如果这样子的话,那有多少出家人他未来要下畜生道?所以,其实这个只是一个警惕世间人所说的话而已。那一个出家人呢,其实他只要不要浪费众生的供养,然后他也专心修行;即使他这一辈子没有办法证得初果或者是开悟明心,他也不会堕到三恶道当中。所以,纯粹看说你当初出家你是不是纯粹为了得到这个利益;如果你的本意不是为了得到这个利益,但是你也真的没有了道,那其实是没有关系的。所以,如果说古德讲这一句话是真的呢,那么出家人恐怕就是会感到很害怕了,因为大部分的人可能下辈子都要披毛戴角还了。这只是一个警语,就是说让这个出家人不要为了某种利益而出家而已。

那前面讲到说,就是披毛戴角是畜生道,我在这边再来谈一下说,到底造了什么样的业报会得到畜生报呢?在《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一里面这样讲,我把它念一下:

【复云何业获畜生报?有十种业。云何为十?一中品恶身业,二中品恶语业,三中品恶意业,四起种种贪,五起种种瞋,六起种种痴,七布施非法,八禁咒厌术,九毁菩萨梵行,十起常边见人死为人;如是十业获报畜生。】(《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一)

这是在《分别善恶报应经》里面所说的十种。那这十种呢,我稍微把它拿出来谈一下,说造了中品恶身、恶语、恶意,也就是说身、口、意业如果你是中品,你在下辈子----造了这样的业,你下辈子可能就会得到畜生报。

那什么是中品恶身业?譬如说,中品就是说他为了自身的利益,然后去欺负别人,然后打人,为了得到这个利益而做这样的事。譬如说我们现在看,经常大家知道“黑道大哥”,黑道大哥他在干什么?譬如说路边摊摆摊夜市,他要收保护费;如果你不给他保护费,他可能就要打你,然后逼迫你,让你缴出他的保护费。依于这样的不劳而获,一个恶势力来逼迫别人拿出他的所赚的钱来供养这些大哥;那么这样子经常做,而且为了自身的利益,这种人就叫作恶身业。

那有些人不打人,但是他是恐吓你,他不打你但是恐吓你,让你感到害怕;那经常做,而且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做,他不是因为跟别人吵架而做,而是说他是要欺负别人,这种就叫作中品恶语业。那这种中品恶语业,我们经常会听到,譬如说“你如果不给我”怎么样怎么样,“那你家的家人出门你就要小心了!”那就是说,他可能会对你做什么事。虽然还没有动到身业,但是他已经用语言恐吓你了,这种就是属于中品的恶语业了。

那恶意业呢?譬如说他起了意,一天到晚想说“这个人他跟我不好,他将来会得到什么样的恶报”,希望别人不好;那希望别人不好,其实就是害自己将来得到畜生报。那这一种呢,虽然没有动到身业、口业,但是他还是有意业,一天到晚希望人家不好、自己最好。

那再来说“起种种贪”。这个贪呢,你如果太贪的话,也会得到畜生报。在这个《大智度论》里面就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一个沙弥,他心里经常就喜爱这个酪。酪在以前是很难得的,现在大家要吃酪是很简单,但是以前很难得。那么这些施主有时候就会赠送这个酪给这些僧人,供养这些僧人。但是,因为这个沙弥他地位比较低,所以他每次都只能拿到人家分完的最后那一分;但是他心中又很喜欢它,然后不肯离开这个酪;因为太喜欢了,所以他死了以后,就生到这个残酪瓶中。可能他比较早死,然后就生到这个残酪瓶里面,就是大家分完的这个瓶中。那个沙弥的师父,他已经证得阿罗汉道了,这些僧人在分这些酪的时候,这个阿罗汉就会说:“大家慢慢来!慢慢来!在分酪的时候要小心啊,不要伤到这个爱酪的沙弥。”那众人听了就觉得很奇怪,说:“这是虫啊!你怎么会说这个是爱酪沙弥呢?”那这个阿罗汉就答了说:“这个虫呢,本来就是我的一个小沙弥,然后他因为太爱这些酪的缘故,所以他死后就生到这个瓶子里面。”所以,阿罗汉的这个师父他每次分得到了这个酪,虫在当中过来的时候,这个阿罗汉就会跟他讲説:“你这个爱酪人啊!你要想想看,你到底是怎么样呢会生到这个地方来!”然后他才把这个酪给他。也就是说,起种种贪的时候是会下堕三恶道当中的。

那再来说,“起种种瞋”,“起种种痴”也都是会下堕三恶道的。

那再来说“布施非法”。那布施非法呢,也就是说你去布施别人,但是你是用不如法的方式去得来的。譬如说,你虽然布施有功德,但是你造了这个业比布施的功德势力还大,那么你就会下堕到恶道当中;譬如说你是去用抢的,把抢别人的钱来布施。

那“禁咒厌术”呢,因为我们不会用咒来害人,所以我这个就不讲。

再来说“毁菩萨梵行”。那这个毁菩萨梵行,也就是说,你是造作了不清净的业;但是这个毁菩萨梵行这不是犯重戒,这只是犯轻戒,犯了轻戒不肯忏悔,这个业就存在在那边,所以你死后就会下堕到那个畜生道当中。这是受了菩萨戒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果报。所以说,如果说一个人----受菩萨戒的人,他只要在犯戒以后,犯了轻戒以后,他如理的忏悔,他的罪就可以除灭;然后经由忏悔这样除罪的当中,他就除罪,然后不用下堕到三恶道当中。

那最后一个叫作“起常边见人死为人”,也就是说,他有常见跟边见,他说“只要人死了,未来世还是当人”,所以他不相信说人死了以后可能当畜生、当饿鬼;所以有这样邪见的人,他死后就得到了畜生报。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97集 “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是真的吗? 正旭老师

标签:

(来源:未知)
标签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stephotosuy.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友情链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