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放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城市分站

镇平县寺庙哪里可以放生动物

2023-03-30 00:02编辑:admin人气:411


世纪之交的忧思

──“庙产兴学”百年祭

王雷泉

1898年3月,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抛出《劝学篇》奏折,揭开了中国政教关系史上臭名昭著的“庙产兴学”的序幕。在落后就要挨打的严峻现实下,满清王朝被西方列强逼上了近代化的道路,于是办洋务,开工矿,派留学生……值此百事更新之际,以张之洞为代表的统治阶级中一部分较有头脑者,却开出了一剂急功近利的“庙产兴学”药方,欲取宗教教团之产业,以充国民教育之经费。不管是出于善意的动机,还是出于混水摸鱼的险恶用心,庙产,似乎成了垂死孤老的一笔无主遗产,成为各种社会集团势力觊觎的目标。满清覆灭以后,袁世凯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依然延续了清朝对佛教歧视、箝制的宗教政策,无视佛教的宗教主体性和社会地位,掀起与僧争利的汹涌狂潮。(详见笔者《对中国近代两次庙产兴学风潮的反思》,《法音》1994.12)。

不管是出于自觉还是被迫,中国既然打开国门,走上近代化道路,就必然要因应世界性的信仰自由、政教分离潮流。现在看来,上个世纪之交发生的这股风潮,是二千年来政(儒)教合一体制的回光返照,它宣告了佛教匍伏于封建王权和儒教之下苟安局面的结束,从而从反面推动佛教在宗教思想和组织体制上进入自强、自立、自主的近代形态。1912年4月在上海成立的中华佛教总会,虽起因于保护庙产,毕竟作为中国佛教有史以来第一个自主的组织,登上了历史舞台。第一任会长,湖南籍的八指头陀敬安禅师,也是在与袁世凯政府内务部交涉保护庙产时,于1912年11月10日客死北京法源寺,成为近代史上第一位为佛教事业而献身的烈士。从张之洞的《劝学篇》到今天,整整一百年过去了。“庙产兴学”虽然不再有人提起,但它的幽灵依然在中国大地上徘徊,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到各行各业藉佛敛财的行径,各种变种层出不穷。个别书生的微弱呼声,未必能挡住由偏见和贪欲驱动的共业之轮。以下所发的些许议论,不过是立此存照而已。

忧思之一: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光注重世俗层面的招商开厂,而不注重超越的宗教精神,能否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上个世纪之交,杨仁山居士针对“庙产兴学”风潮,撰下著名的《支那佛教振兴策》,综观东西各国大势,对清政府急功近利的政策提出尖锐批评:“泰西各国振兴之法,约有两端:一曰通商,二曰传教。通商以损益有无,传教以联合声气。我国推行商业者,渐有其人,而流传宗教者,独付缺如。”中国现在正进入市场经济阶段,经济秩序和价值规范正在重组之中。瑞士宗教哲学家汉斯·孔1987年访问中国时曾作《基督教向何处去》的学术报告,提出“我们现在正处于重新发现宗教的过程中”,一旦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伴有宗教冷漠麻痹,如果纯粹的物质至上主义开始统辖一切,将会产生什么后果呢?“人生无意义感会加重,归属感会丧失,道德悲观主义会加强,失去精神寄托的感觉会漫延。”(《中国宗教与基督教》,三联书店,1990,231-232页)这种价值失范的世纪末后果,我们已经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此时此刻,杨仁山的警告依然具有划世纪的意义:“中国之有儒释道三教,犹西洋之有天主、耶稣、回回等教,东洋之有神道及儒佛二教。东西各国,虽变法维新,而教务仍旧不改,且从而振兴之。务使人人皆知教道之宜遵,以期造乎至善之地。我中国何独不然?!”

忧思之二:随着法制建设,对佛教在政治上压制的极左做法对佛教的负面影响的比重正在下降;而在经济上利用佛教的极右做法对佛教的负面影响的比重正在上升。在这个世纪之交,土豪劣绅勾结伪劣僧对庙产巧取豪夺,将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而它对佛教的破坏将是致命的。此处所谓“庙产”,是指广义的作为佛教教团这一主体所拥有的一切有形的物质财产和无形的知识产权。对庙产的侵犯,大致来自三个方面:第一、赤裸裸地索取、盘剥、掠夺佛教的房地产和物质财富,“庙产兴学”之所以荒谬,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家国之耻,就是无视佛教教团的主体性,以国家或社会公益的名义,剥夺佛教教团的财产。第二、教外的各种社会利益集团,打着佛教文化的旗号,谋取本集团的经济利益。第三、佛教内部的腐败分子,以种种名义侵吞十方公产,装入私囊。第一种情况,现在毕竟是少数,况且政治上的打压,只能激发佛教徒的护教热忱和敌忾心,也明显地触犯国家的宗教政策和今后出台的宗教法。第二、三种情况,现在越演越烈,如果我们不及时寻求对治之道,将会成为引发又一场法难的导火线。上个世纪之交提出“庙产兴学”的张之洞、邰爽秋之流,理由是佛教面临淘汰,僧徒多属无能,不妨把有形的庞大寺产,移作国民的兴学费用。此举虽然荒谬,毕竟还摆得出堂堂之阵,多少上得了台面。现在巧取豪夺庙产的衮衮诸公,用的多是弘扬佛教文化、让佛法适应现代社会之类意义模糊、似是而非的理由,看中的多是无形的佛教知识产权,攫取的多是小团体和个人的利益。文革之后,随着宗教政策的逐渐落实,从废墟中崛起的佛教具有极大的弹性空间。佛教的必然复兴,是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在政经改革和文化重建过程中,下世纪佛教将会成为第一显教(理由请参见笔者所撰《佛教在市场经济转轨中的机遇与挑战》,载《佛学研究》1995年年刊,此处不拟多论)。在这个意义上,现在的庙产掠夺者,盗用的是释迦牟尼的品牌,占领的是佛教未来的发展空间。

忧思之三:“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会否同样笼罩在佛教头上?二千五百年来,由释迦牟尼佛和中外无数高僧大德塑造的佛教品牌,是一笔无价的知识产权,这是属于十方佛教徒的无法估量的财富。正因为如此,饿鬼道上的诸多众生才会对庙产虎视眈眈,各种假冒伪劣的“佛教产品”才会肆无忌惮地涌现,败坏正统佛法的声誉。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佛教主体软弱,附法外道就会占领本应属于佛教的思想空间。对现在的佛教教团来说,只要戒不振、禅不修,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各种道门,甚至成为大学师生的精神导师!而对广大教外知识分子来说,佛教教团主体性的建立,同独立的知识分子群体的成长,是一种唇亡齿寒、相依为命的关系。一个世纪以来,为抵御庙产兴学风潮而发展起来的近代佛教教育,主要限于教团的自我延续和更新。如杨仁山在《支那佛教振兴策》中所说,与其让教外各色人等染指寺产,“不如因彼教之资,以兴彼教之学,而兼习新法,如耶稣天主教之设学课徒”。但一个世纪下来,当我们的东邻日本已经有三十余所佛教大学,连海峡对岸的台湾也拥有或正在筹建七所佛教大学,而我们连一所佛教大学都不具备!可见,仅仅著眼于佛教内部,连佛教教育的问题都解决不了!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在信仰、社会、文化三大层圈中,著名学者章太炎与半僧半俗的苏曼殊可划入文化层圈。1907年,章太炎同苏曼殊发表《儆告十方佛弟子启》、《告宰官白衣启》,第一次从宗教的地位和社会功能高度,敦请政府官员与废佛兴学的士大夫了解世界大势,认识宗教的社会功能,不要参与庙产兴学。同时,对统治者欺软怕硬的行径进行揭露:“诚使宗教当除,何以罗马、路得二宗(指天主教、新教)反应保护?昔宇文氏勒僧返俗,而黄巾羽士,例亦同遮。今若废灭沙门,亦应拨除景教。”他们在佛教、政治之外,所发出的第三种声音,虽然微弱,倒是开了政府、佛教界和学术界三方面力量互相制约、良性互动的先河。

孔子一生栖惶,屡发“道不行,乘槎浮于海”的慨叹。老子看得透一点:“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孟子则抒发大丈夫的豪情:“予非好辩也,予不得已也。”辩而不行于世,则退而著书,让是非善恶留予后人评说,几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标准模式。面对世纪之末触目所见的末法衰相,以上所述,无非是概括为如下四句:

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

白说还得说,为了不白说。

(刊于《佛教文化》,1998年第1期)

李炳南:因果是可以转变的

诸位老师,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前次讲的戒杀是息刀兵之本,我们大家已经明白要消除刀兵劫的灾难,必须要放下屠刀学佛。有这样改往修来的办法是否确实可靠呢?学人现在要接下来讲的就是“因果可转变”。

一、因果定律

(1)不消灭 在座的各位,有的必定会想:你讲因果可以转变,似乎不合佛法道理,佛法是讲有因有果,因果定律是不消灭的,你为什么说因果可以转变呢?对!因果定律是不能消灭的,经中也有一首偈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逢时,果报还自受。”意思是说:假若过了百千劫那样久的时间,各人所造的罪业仍是不会消灭的。要知道因与果的中间有个“缘”,因与缘会逢的时候,果报还是自己要受的。

(2)不抵销 假若过去作恶很多,现在作出很多的善来抵销也不可能吗?对!不可能!因为因果定律是无法可以抵销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一定的道理,好比一块土地上同时种下瓜种,亦种下豆种,将来瓜种一定生瓜,豆种一定生豆,瓜是不会消灭豆,豆亦不会消灭瓜的。可是现在又讲因果可以转变,要怎么个转法呢?

二、知因断缘转果

(1)明事理 诸位要知道,因是因,缘是缘,果是果,此要分为三段来说明。因由缘而生果,学人今天所要讲的是缘,什么叫缘呢?我且问大家:“目前刀兵劫会来吗?”诸位必定回答:“不会来。”这是刀兵劫的缘还未到,在此缘未成熟的时候,才可转变因果。假若断掉了刀兵劫未成熟的缘,就可能转变刀兵劫的果报;一旦缘成熟了就没有办法补救,因为过去共同造的业缘成熟,即使你神通广大亦没办法解决。

(2)运方法 那么刀兵劫的缘未成熟以前,要用什么方法补救呢?那就是要用消灭“增上缘”的方法,好像大夫医治病人要对症下药,患者若是发烧,就要开凉药,病人是寒症,就要开温补剂,对症下药就是良药!假若患者热病用补药,寒病开凉药,这种医生就害死人。话说到这里,有人也许会说:“多多为善,修桥造路,就能息灭刀兵劫的灾难。”这种话是不可靠的,因为受刀兵劫,不是你过去破坏道路、破坏桥梁的果!现在用修桥造路来抵销,这是牛头不对马嘴,讲不通的,这就好像庸医不认识病症乱开药方,患者发热开补药一样。要知道受刀兵劫的报应,是过去造了杀因,所以要受杀的因果,现在要断杀因就没有缘,无杀缘就不结杀的果报,就不发生刀兵劫。这种断缘的道理,诸位假若听不明白,我就讲一个故事来引证。

故事:法师善喻

过去某个地方有一座寺庙,有一位法师在那里讲经,同时有一个曾经造了大罪业的人,听完了经就去请问法师说:“我过去杀生害命,已经造了大罪业,该怎么办呢?”法师就教他:“你要真心流露,发心忏悔,现在还未结果,断缘就可以。”但是此人只知因与果,不明白缘的道理。法师就善巧方便,拿一包蒺藜给他,教他种在寺后空地的东西两条小路边,东边种的蒺藜要撒石灰,不要浇水;西边种的要天天浇水。法师又交代他每隔五天要赤足走一次,东边走走西边走走。此人头一次东走走西走走,没有什么感觉。法师就再叫他西边依然天天浇水,东边依然不可以浇水。再隔五天亦是赤着足两边走走。又隔了五天,忽然看到西边蒺藜已经出牙。再五天看到芽已长了三寸,且开出黄花。又五星期后,在西边赤足走时,就被蒺藜的刺,刺得不能走了。法师就问:“东边呢?”那个人答:“不感觉什么。”法师再说:“东西两边皆种蒺藜种子,为什么东边能走西边不能走呢?”这时他才恍然觉悟,原来东边撒的是石灰,又不浇水,断了缘就不发生作用;西边的天天浇水,这水的增上缘,就发生了力量。所以同时下种,东边的不发芽而西边的却茂盛,这就是有缘则生,无缘则灭,因果可转变的道理。

三、断缘等次

听你这样讲,我们大家已经相信,现在刀兵劫还没有来,赶快来断缘,就不会结果报。可是缘要用什么办法来断呢?断缘的次第分上中下三等功夫:下等功夫自今天起不再杀生,吃三净肉(就是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的肉),如此做到就是善人;中等功夫不但不杀生并且持长素,这样做到就是等于自度的阿罗汉;上等功夫不但不杀生,吃长素,更进一步要放生,救它的生命,这种人等于利人的菩萨。以上三等功德,随缘量力而为。再分述于下:

(一)、下功断缘戒杀——易行

“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 先讲容易行的下等功德,要从断缘戒杀做起,古大德有两句偈:“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意思是说:有肉可吃就吃,没有肉就算,随缘就会消掉旧的罪业,千万不可为了要吃肉而再杀生害命,又造了新的罪业而去受灾殃。大藏经中有一部婆沙论,其中一句说:“若一日一夜持不杀戒,当于来世中,绝不遇刀兵劫”!你看只有持一昼夜的功德就这样大的不得了,何况长持不杀戒岂非更大?话说到这里,或有人问:听你讲,不杀生是避免来世的劫报,假若希望现世就避免刀兵劫,是否可能呢?我的答覆是“可能”!且讲一条故事来作证明:

事证:假斋免溺

从前有一个人搭了一支船出门,在船内看见船主的木桶中有两条活泼泼的鱼,在水桶里游来游去,可能中午就要杀了佐膳的样子,此人就对船主说:“你这两条鱼卖给我好吗?”船主说:“好啊!但是此鱼价钱很高,两尾要三百钱,您什么时候要吃,就给你烹煮。”这个人就拿出三百钱给船主买了鱼,一时不忍吃它,就说:“我今天不吃,不要烹煮。”隔了一天,船主又问他:“你今天要煮鱼吗?”那个人就答:“不要不要!我今天吃观音斋。”其实这个人并不吃观音斋,他是眼看两条鱼在木桶水中游来游去,怪可爱,不忍吃它,杀了烹煮更觉得很可怜,所以撒谎说吃观音斋,最后,他终于把鱼放入江中,使它们获得了自由。

又隔了一天,船正在大江中行驶,忽然之间,狂风大作,波涛滔天,满船的人都是惊恐万分,在跪跪拜拜喊救命的时候,忽然在云中现出“假斋”两个字来,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就有人问道:“船中什么人吃假斋的?”问了好几声,这个人想道:“我假吃观音斋,一定犯了天条,假若隐瞒不说,岂不害了大家。”即时高声应道:“是我是我!”众人就说:“你下去吧!”就把他推下水去。说也奇怪,不知何处漂来了一块木板,那个跳下水去的人竟安然无事地抓住了木板,一阵大风把他刮到岸边,被人救了起来。再看那只船,却经不起那阵狂急的风浪一吹而翻了身,船中的人统统沉入江底喂鱼了。我们大家想想看,一念慈心起,就救活一条命。

(二)、中功断缘兼素——难行

再说中等功德,不但要戒杀,而且兼素食,实行起来比较前面的稍为难些,因为人生下来就有肉食的习气,要断肉食是很难的。不容易断怎么办呢?这必须作下面几种观想:

(1)“怖兵劫来临”  请问大家怕刀兵劫来临吗?若是害怕,这碗肉放在我面前,应观想当时此畜被人宰杀的时候是如何恐怖、害怕,好像刀兵劫来一样,为求免遇刀兵劫,我就不吃这碗肉,此是第一步观想。

(2)“怖贼来被执”  第二步观想:一旦战乱,敌兵来时,人民被捆缚起来是何等可怕!这时应观想:想这碗肉的畜生,当时被人买去,把它捆缚起的时候,是何等的可怜,为了避免被贼执缚,我就不吃这碗肉。

(3)“怖家人离散”  第三步观想,每个家庭皆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属,一旦被贼捆缚去,六亲眷属妻离子散后的悲伤。就应观想:当时畜生被人捆缚捉去以后,它的眷属悲鸣时的可怜相状,这碗肉我就不忍吃了。

(4)“怖自身被杀”  第四步观想:假若我们要被杀的时候,心情是愿意还是不愿意?这个时候就应观想:当畜生被宰杀时的流血,以及刀砧烹炸煎煮之苦,为求自身免被人杀,这碗肉我就不敢再吃了!

假若这四种观想做到了,不但不想再吃肉,更进一步会发露忏悔过去所作不对的行为,并且以后永远断除肉食。

(三)、上功断缘放生——互难易

(1)“胜造七级浮屠”  再来说上等功德,除了断缘外,必须兼放生,佛家有一句话说:救一众生,胜造七级浮屠。七级浮屠就是寺庙的七层宝塔,这样看起来就知道救一个众生的功德是多么大,因为佛是心心念念要救度众生的,所以救一条众生的命就和报答佛恩一样!

(2)“过去眷未来佛”  我们大家要知道,六道里头皆有过去父母兄弟姊妹六亲眷属。六道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在此六道中,一切众生的本性,原来是清净光明的,因为无始染了无明,就迷惑颠倒在这六道中,生了死,死了生,投一次胎就有一次的父母六亲眷属。自无量劫来,父母眷属之多,无法算出数量,因为凡夫一投胎就有隔阴之迷,自己看不出来。既看不出来为什么能知道呢?要知道这是佛说的,释迦牟尼佛是开大智慧大彻大悟的大圣人,佛眼看得清清楚楚。他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一旦遇了佛缘,信佛学佛就能成佛!所以说一切众生不但是过去父母,亦是未来诸佛,你放它的性命,你就是菩萨(不做菩萨是不能成佛的)。这须举一条公案来引证:

公案:永明大师放生得救

宋朝有一位永明大师,他在俗时姓王,在一个江口作营理税务的关卡官,好像现在港口收关税的人。他是一位乘愿再来的菩萨,因为住在江边,天天看见渔夫捕了活活泼泼的鱼,就引发了慈悲心,将每月的薪金拿出来买鱼放生。经过了一段时间,渔夫们大家都知道王先生是好主顾,有活鱼就通通挑来卖给他放生。他每个月的薪金不够买鱼,买这边不买那边又过意不去,薪金买完了怎么办呢?就将税库的钱,权宜拿出来买鱼放生。有一次,当上级主管一年一次来调查库银时,一时无法归垫,被上司呈报上朝庭,政府即下令处他死刑。诸位要知道,国库重大,国库内所有的金钱,必须政府批准才可动用,这番王先生私自取了国库金银,一年之中取了很多,未经政府批准,所以被处死刑(从前的法律比现在要严得多)。

大家都很同情他,知道王先生不是为了吃喝嫖赌用了国库的钱,但也是爱莫能助。当时的政府就派一位监斩官,名叫许自新,平时与王先生是知交朋友,在监斩前就对他说:“我虽然知道你动用公款是用作善事,可是上司命令,我现在也没有办法救你,只好请你愿谅!”王先生就回答他说:“多谢兄台好意,我死无遗憾,因为我已经救出数百万亿生命,我现在一心一意只有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了。”说罢他就合掌一心念起“阿弥陀佛”来,一点也不怕死。午时三刻一到,监斩官就命令刽子手开刀斩首。但当刀至王先生头上时,只听得铛的一声,真怪,大刀已断为三节。监斩官许自新即时作了表章,将此情奏报钱缪王。这位钱缪王也是信佛慈悲的人,见奏即下令赦免了王先生的死刑,并且还恢复了他的官职。王先生被释之后,不愿再做官了,他已看破世情,即时出家学佛,勤修戒定慧,后来被人推崇为净土宗的第六代祖师,就是永明大师,曾写作“四料简偈”,闻名一时。

最后,我再将简单的放生方法告诉各位:首先要加持一杯大悲咒水,洒在被放众生的身上,口念忏悔文:“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这样念三遍后再为它念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对众生说三皈依呢?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两条命,一条是生命,另一条是慧命。放生是不但救他生命,亦要救他的慧命。说三皈依给他听,下一生就不入地狱、不做饿鬼、不变畜生,免堕三恶道受苦;如得人身,发菩提心,深信佛法,就有成佛可能,这就是救它的智慧。又如在马路旁或任何地方,看见人家正在杀害生命,没办法救它的时候,我们应发出怜悯的心,口中赶快为它念三皈依及往生咒,也略尽我们三宝弟子的一点悲心。放生简单方法到此说完,再说一首偈来结束本题:

“因固可畏,无缘不生,蒺藜绝水,难望结成!”

过去所造的许多恶因,固然是可怕的,但无增上的缘就不发生。好比前面所讲,法师教那个人种东边西边的蒺藜草,蒺藜好比恶果,足一踏就刺破皮血流;但若不浇水,就难望生长,结成蒺藜,足踏在地上就不被刺得皮破血流。意思就是说:过去虽然造了很多杀生害命的恶业,只要现在戒杀护生,就会减少恶果。奉劝诸位,大家快快学佛,快快转变因果吧!

 

标签:

(来源:未知)
标签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stephotosuy.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友情链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