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放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城市分站

能在峨边彝族自治县地区放生的鸟类有哪些

2023-04-01 09:17编辑:admin人气:812


2012年福建莆田广化寺三坛大戒受戒纪实·戒会中期(03/13)

云水生涯云水乡

广化寺客堂旁边有个名为“水云乡”的院落,这个名字让我印象很深刻。

僧人常被称为云水僧,用“云水”来比喻出家人,怎样听起来都觉得有那么一份惬意——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好似一种十分自在洒脱的感觉。许多僧人也都住过了很多寺庙,他们其中一部分是一直想找个适合自己的地方,但一直都没找到;有些则是赶道场做佛事,东来西往;也有些喜欢云游,四处挂搭。

省察我的等流习气也是偏向后者,没有出家以前自己就是一个特别喜欢游山玩水的人,心中对出家人的素描就是“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那样。依止师父出家后,对出家形态的认识有了许多改观,几年来一直住在西山,也偶有想出去逛逛的想法,基于师父不赞成弟子出走,所以一直没敢乱跑;倘若没有依止师父出家,想必我现在所游可能不止万里了,想必我也定在苦苦寻觅。

社会上有个词叫“走江湖”或者“跑江湖”,究其本意,那是唐朝时,禅宗马祖道一禅师住在江西,石头希迁禅师住在湖南,两人都是当时众望所归的大禅师。各地学佛参禅的僧侣不是到江西去访道一禅师,就是到湖南参访石头希迁禅师,渐渐称如此的参访名为“走江湖”。纵观历代“高僧传”,祖师们出家后的参访多由善知识指点。一个人出家后,在寺里干了很多年活,学修一段时间后,根机条件够了,经师父一点拔,了悟许多。然后再由师父指引去参访知识,最后透由知识教化而开悟,然后开宗演教,住锡一方,弘法度众。其实祖师大德住的庙甚少,也就那么两三个;现在的出家人住的庙很多,成为大德的却甚少。

受戒前昔,羯磨阿阇黎界诠法师为众开示,其间讲到自己出家的经历时特别提到,这么多年来就住过三个庙,一个是自己出家的平兴寺;后来到位于北京法源寺的中国佛学院读书,在法源寺住了几年;毕业后听说圆老在莆田广化寺办佛学院,便到广化寺常住,于佛学院任教,同时也在常住承担,这样一住就是6、7年。后来因剃度恩师托付,又回到平兴寺常住至今。法师感叹现在出家人乱跑,不能安住,劝大家好好在常住寺庙里安住发心,好好学修。

不禁想到开堂空性法师介绍教授阿阇黎法空法师时提到,法空法师在广化寺一住就是20余年。法师87年出家,很早就到广化寺常住,于福建佛学院读书,95年师资班毕业后就在佛学院任教,直至今日.十多年在一个寺庙里安住,这是如何的心境?看着往复的行人,看着身边的道友时有离开,似乎也可以略解一二。引礼四师父述及了一个小故事,一个道友来访,说道:“看看你每天的生活多沉闷。不是讲课就是备课,不是做事就是干活。这样的生活有意思吗?!”法师没有回答。只因不知如何回答才能让整日奔波在喧嚣都市的道友了知自己当下的心境——那种对清净心地的守望。

广化寺里的老法师很多,在广化寺住了几十年了,看起来都很不起眼。刚到广化寺那两天偶然在路上遇到一个捡垃圾的老法师,带着我转寺院的同修告诉我,你别看这个老法师不起眼,还捡垃圾,这个老法师可了不得了呢!他是四川大学的大学生,圆老83年在广化寺建立佛经流通处,早期的佛经句读、对校都是老法师做的。流通处早期的四页版省纸印刷就是老法师提出的;当时有人觉得不好,老法师坚决地说这样省成本,能更好的流通佛经,最后就依老法师的说法做的。老法师平常不说话,自己一个人住后山简易房,每天还捡垃圾。后山上死了两棵大树,也不知道老法师怎么弄的,又活了过来。老法师过午不食,药食的时候会在释迦佛塔下打坐,等大家用完药食准备去绕塔时,老法师也早就起身回去了。如果你看到老法师背着或提着很多东西,想帮法师拿,老法师不松手也不说话,依然一步步向前走,边走边看看你。哪天你过堂时在桌子上发现几卷卫生纸,那就是老法师买来供众的,老法师有的时候也会供斋,钱就是他平时捡垃圾卖的钱。老法师就是这样默默地护持着那一片心地,不似修行,却实修行。

漂泊的僧侣啊,却在苦苦的寻觅中远离了心灵的故乡。

印光大师:居家处世如何对待不如法的人?

恭录《印光法师文钞》

居家处世,见人有不如法,既无威德,足资制服,又不善劝谕,使令感悟,只好忍耐随任,忆念观音,以祈慈佑得乎,并恳开示幸甚。

诚之所至,金石为开。即彼不得益,自己却得大益。(《批念佛居士书》)

发大慈大悲心念

见人杀生,能救则救。否则发大慈大悲心念,以期杀生者,并所杀之生,各各消除业障,增长善根。而所杀之生,即从此往生西方,了生脱死。岂可不依佛意,妄生瞋自瞋他之烦恼,而通宵不寐也。不观周安士先生见一切神祠,及一切畜生,皆劝发菩提心,令求生西方乎。(此系依佛言教,非彼自立。)纵彼不领会,而我之悲心已诚挚恳切矣。此实助成净业之大宗也。(《复卓智立居士书三》)

和光而不同尘

汝乡无通佛法人,宜此等邪说大兴。汝既无正智慧眼,只宜尔为尔,我为我,各守各法,各行各道。亦不附入彼党,亦不攻讦其非。则虽与其同居,亦无相染及相忌等。和光而不同其尘,是为守己之道。言和光者,非随彼修持,但不攻讦,亦不赞叹之谓。若随彼转,则便成同尘矣。同尘,则便成佛法之罪人矣。凡夫修行,当发利人利物之大菩提心。其利人利物之事,则力能为者,勉而为之。不能为者,必令此心常存。则固与大乘之愿心,不相背也。(《复卓智立居士书七》)

标签:

(来源:未知)
标签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stephotosuy.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友情链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