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放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城市分站

桐柏县在哪里可以放生鸡肉

2023-04-11 09:22编辑:admin人气:592


佛在哪儿?

—其实我们该这样信奉佛

儿时,看到供桌上端详、慈爱的观音,好奇心驱使总要问姥姥,“她是谁?”“是大慈大悲、时刻都在保佑我们的观世音菩萨”“她在哪呢?”“菩萨无处不在,我们有困难了就会来保护我们”“真的有菩萨吗?到哪才能找到菩萨呢?”“小孩子不懂,不要瞎问、乱说”,最终也没有弄清到底有没有菩萨,菩萨究竟在哪?只知道,对菩萨要毕恭毕敬、万般虔诚,来不得半点虚假。后来看过《西游记》才知道原来佛在西方,

可慢慢又发现,地球是圆的,西方又在哪呢?

随着心智的成熟,对佛慢慢产生了更深的疑惑,“为什么一些行恶的人敬佛了,没有得到好结局?而一些行恶的人不信奉佛,却也没怎么样?”,“为什么很多人不信奉佛,日子始终幸福康健,而一些善良、本分的人那么侍奉佛,还是穷困潦倒、无所成就呢?”,“西方比我们富有,难道是基督教比佛教好吗?”,“信奉了佛就应该是看淡世事、无欲无求吗?”,“无欲无求我们会快乐吗?”,人们把这些疑问解释为“命”,解释为轮回,可命又是怎么回事?难道人一出世“命”就把我们的人生定格了吗?咳!真是弄不清理还乱!虽然不明白,可无助的时候内心却还是油然的向菩萨祈祷,保佑自己吧!也许这就是信仰吧,但这是无知的信仰、被动的信仰。不知道是什么,又何来的喜欢、信奉呢?

因为这些疑虑,使我在真正接触佛以前,内心对佛存有一些偏见,只是身边的人都在虔诚的恭敬佛,实在不愿多生是非,便牵强附会吧!游览寺庙,偶尔也“虔诚”的上上香、拜一拜。但是看着络绎不绝的香客和闷在心里的疑问,最终,促使自己迈进佛门,一探究竟。

原来佛陀从来没有说过他会无所不在的庇佑我们,只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痛苦从何而来?根源在哪?如何解脱?佛是什么样的?我们怎么做才会成为佛?这就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得的《十二因缘》《四圣谛》和《八正道》,也是佛教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说的是人生的苦起源于无明(就是无知、不明白),苦不断升起的原因是欲望的结果,确切的说是建立在无知基础上的私欲的结果,建立在真正明了基础上的欲望是不会痛苦的,是快乐的。比如:为了钱、权而做官终究是痛苦的,为了造福大众去做官是幸福的;以赚钱为目的的企业家终究是痛苦的,以振兴民族经济为理想的企业家是快乐的;为了使众生明白从而脱离痛苦的上师才是真正的上师、才是幸福的,为了满足私欲让众生不明白、盲从盲信的上师甚至不应该称之为佛弟子、终究也是痛苦的。

佛教的《八正道》极为经典,经典就是经典在“正”字上面,国学的道教经典总是被误读,原因就是没有把握住老子的

阐述的是“正道”,而佛教遭遇误读也是因为人们没有把握住“正道”,亦或为求私欲有意的避开“正道”。

《八正道》论述的是灭苦的途径,修行的方法,就是成为佛的办法,

核心内容是:

正见解、正思想、正语言、正行为、正职业、正精进、正意念、正禅定

。依照这八个方面我们可以勾勒出佛的形象,“正”字表明他是一个不为私欲、正直的、积极向上的人;正见解表明他是一个明白的人、是能够跳出圈外为圈内人指点迷津的人;正思想表明他是一个具有高尚精神世界的人;正语言、正行为表明他是一个时刻都在传递正能量的举止文明的人;正职业表明他是一个为社会发展有意义的人;正精进表明他是一个不断积蓄正向能力,不断进取的人;正意念说明他是一个不偏离正道,坚守信念的人;正禅定同时又说明他是一个融会贯通的、成熟的、专注的人;其实这就是佛,永远都在为他不为己的、洞察世事的、积极有为的人。在同一位居士探讨到这的时候,我恍然的赞叹道:原来真正的佛家弟子,修行得道后一定会是两种人,一种是为了传承、光大佛教,解大众于痛苦的真正的上师;另外一种则是真正的事业成功的人。

命不是天生注定的,更不是失败者为自己开脱的借口,佛也不是消极的,是积极向上的,因为佛陀告诉我们这样做就会成为佛,是可以通过自我修行实现的,我们总在苦苦的寻找佛——其实我们内心完美的自我就是我们要寻找的佛,其实我们该这样信奉佛。

2014

3

13

日凌晨

蔡礼旭:为什么会生气、发怒?

  言语忍,忿自泯。人为什么会生气、发怒?把原因找出来,才能对癥下药。在哪些情况下人易发怒?没有形成恭敬心,怠慢他人、傲慢的人,就很容易发怒。所以,要让孩子不瞋、不怒,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恭敬心。古代的圣哲人对长辈都毕恭毕敬,怎么可能会发脾气!

  还有一个会让人愤怒、瞋恨的原因,就是嫉妒,见不得别人好。所以,要从小拓宽孩子的心量,让他能够时时“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没有贪心,懂得忍让,就不容易发脾气。从小懂得忍让的孩子,会特别得到疼爱。譬如老师看到一些孩子不跟人争,私底下都会对他们特别的关爱,因为这些孩子懂事。孩子不贪,就不会因为“别人有,我没有”而生气。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很容易发脾气?因为我们帮他做的事太多了,他都视为理所当然。亲人没有做好时,他的脾气马上就来了。

  有个孩子十几岁,母亲每天都帮他装好水壶,让孩子带着上学,十年如一日。有一天,她给孩子装水稍微晚了一会儿,孩子接过水壶很兇地说:“我迟到都是你害的,拿那么慢。”他不但该做的事没有做,别人帮他做反而视为应该,所以父母要谨慎。还有给孩子太多的财物,从小养成奢侈的习惯,他会觉得长辈给他钱是理所当然,所以以后你不能满足他无穷的欲望就麻烦了。

  有个孩子脾气很不好,父亲就跟他说:“你每次发完脾气,就到后院的木柱子上钉一根钉子。”后来,这个孩子每发一次脾气就钉一根钉子,过了几天去看,密密麻麻的钉子在柱子上面,这才警觉到原来自己的脾气这么不好!慢慢他就懂得观心为要,时时观察自己的心是不是又瞋恚了。由于能保持这种敏感度,发脾气的现象就慢慢减少,最后他终于不再发脾气了。他的父亲又跟他说:“只要你当天没有发脾气,就在柱子上拔出一根钉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他把钉子都拔掉了。拔完的那天,他很高兴地跟父亲说:“钉子我都拔完了。”父亲带着他到后院去,问他:“你虽然已经把钉子拔完了,但是这根木柱能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不可能,已经千疮百孔了。

  俗话说“利刃割体痕易合”,我们用刀子在皮肤上划一下,伤口只要一两周就能愈合;但是“恶语伤人恨难消”,我们用很尖锐的言语对待他人,对他人造成的伤痛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消除。有没有听过因为被别人骂而去自杀的?有!所以,言语比刀更尖利。这位父亲就告诉孩子:“虽然你现在不发脾气了,但是你以前所发的脾气,已经伤了很多人的心,造成你人际关系上很多的障碍。”我们要明了瞋恚、发怒,对自己、对他人都不好。这种事能不能继续做?不能。知道不能做,就要想办法来对治。

标签:

(来源:未知)
标签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stephotosuy.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友情链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