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放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城市分站

德庆县市哪里可以放生

2023-04-17 08:56编辑:admin人气:588


  导语:任何事物都是会变的,不是永恒的,如果明白无常是这么迅速又无法避免,就要常常提醒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只是暂时的,我们不值得为拥有财富与权势而傲慢,也不要过度沉溺在世间的幸福与快乐中。

  我曾经跟一个教授聊天。我讲了很多轮回存在的道理给他听,他说:“你怎么讲我也不会相信,我是彻彻底底的无神论者。”我说:“教授,我没有想要说服你相信轮回,我只是想说,我宁愿这样相信,我今天做很多的善事,死的时候我心里坦荡荡,如果明天还在,我已经准备好了;明天不在了,我也没有任何损失。可你的损失大了!如果照着你的方式,没有明天,你也没损失,但如果有明天呢,你怎么办?现在问题是,我们谁都不知道明天会不会来,就像今天晚上我们两个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死。如果我们都知道今天晚上会死,就都不用为明天做准备,但是我们都不确定。如果明天真的到来,我们两个是不是今天都得做准备?明天总该活得很快乐吧?我准备好了,你什么都没准备,那你明天该怎么去面对?”他说:“你这样讲,我也觉得有点道理。”我说:“我相信下一秒钟存在,这一秒钟就要为了下一秒钟做准备;而死亡时,下一秒钟就是跟你现在的下一秒钟一样,如果你今天睡觉,明天醒不来,那就是下一辈子。下一辈子没有那么遥远,就那么一秒钟的时间而已。”

  明白了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握住今天,而不是来世。

  有些事情不可能永久维持,任何一件事的每一阶段都是无常的——我们现在认为永恒的,一秒钟后它又变成过去了。这实际上就是佛教讲的“如梦如幻”,不要把过去当成现在,现在当成未来。

  很多人放不下官位,放不下财富,总认为今天的一切会持续到未来,但这怎么可能呢。就像我们都希望自己青春永驻,但我们却分分秒秒都在老去,一刻不停。这就是规律。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每秒钟它都在变化。我们周遭的环境也如此,而前面跟后面一定有因果关系在连接着。

  任何事物都是会变的,不是永恒的,只要知道这一点,我们的心就会变的从容。

  有个人跟我讲:“我造了个什么孽啊?怎么不是别人家的小孩而是我的小孩往生?为什么这种事偏偏落到我头上?”我说:“你搞错了,像你儿子这么大的孩子全世界一天不知道往生有多少,你孩子只不过是其中罢了。你的心态也不对,为什么不幸落到别人头上你就高兴,落到你的头上你就痛苦。如果你说‘我的儿子很可怜,希望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要有这样的灾难’,这才是最好的想法。”

  无常随时都存在,所以我们不必为无常而焦虑。不论我们现在享有多少名声与财富、多少温情与快乐,无常该到来时必然到来,或许顷刻之间一切就会改变。如果明白无常是这么迅速又无法避免,就要常常提醒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只是暂时的,我们不值得为拥有财富与权势而傲慢,也不要过度沉溺在世间的幸福与快乐中。

佛教生态哲学与现代生态意识

佛教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佛教缘起论为人类与自然的互相依持、互利耦合提供哲学基础,佛教宇宙图式论为生态共同体理念提供参照,佛教因果报应论符合生态循环的基本要求,佛教普遍平等观则直接论证了生态平衡原理,佛教环境伦理有利于生态建设的。

佛教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从生态学的视角来诠释、演绎佛教的相关哲学思想,不仅将有助于丰富生态学说,而且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现代生态意识。

一、佛教缘起论与生态构成

佛教修持实践是以追求人生精神解脱为目的,从种种烦恼中脱却开来,在精神上臻于自由自在的境界。这种修持解脱是以佛教所理解的宇宙人生真实为依据的,而宇宙人生的真实意义又是基于缘起现象的价值判断。

佛教缘起思想包含了多重涵义:

其一,条件互依--因果关系论。缘起现象决定于条件,是由“彼”与“此”构成的互相依存、互不分离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因果关系的存在,离开因果关系就不存在任何事物。

其二,生灭无常--事物过程论。佛教缘起论既讲“此生故彼生”,又讲“此灭故彼灭”,是生灭并举的。一切缘起现象都依因托缘,因缘时时在变,因果关系时时在变,有生有灭,生灭无常,没有常住性。其三,缘起性空--现象与本性相即论。一切现象的存在都依赖于因缘,因此空虚无主,没有独立的自我、不变的自性,即“无我”的。缘起的存在有两个层面,就存在的现象而言是有,就存在的本性而言是空。有与空统一于事物之中。缘起论的过程思想告诉我们,生态是随因缘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人类应当预见这种变化,并参与其中,推动生态的良性发展。

二、佛教宇宙图式论与生态共同体

佛教宇宙图式论的主要思路:中国→南瞻部洲→大地→三界→大千世界→佛刹。众生所居的世界有层次之分,称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佛教描述西方极乐世界和华藏世界是心无烦恼、生态和谐,突出强调了水质优良、鸟兽众多、林木茂盛、花草芬芳、空气清新等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佛国世界的本质属性。佛教宇宙图式论反映了人类内心深处追求理想生存环境的共同愿望,对建构和谐的生态世界有启迪作用。

三、佛教因果报应论与生态循环

佛教还宣扬因果论。已作的因在未得果前不会自行消失,未作的因亦不会得果。善因必产生乐果,恶因必产生苦果。人的业分别业和共业。别业是个人造业,共业主要指众人的共同生存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因果报应理论包含着人类与环境互为因果,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通过自身行为而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思想。佛教劝导人类不要造恶业,就生态问题而言实具有警世意义。

四、佛教普遍平等观与生态平衡

佛教把宇宙万物分为两大类:具有生命的东西,生命指有情识(感情与意识);不具有情识的东西,如草石、山河大地等。佛教的两个命题--“众生平等”和“无情有性”,集中地体现了佛教的普遍平等观。不同众生同具佛性,因此众生之间是平等的。众生平等包含人与人、人与一般动物、人与罗汉乃至佛的平等,其涵义是十分广泛的。天台宗人湛然在所作的《金刚》中,论证了无情有性说,宣扬草木等无情识的东西也有佛性。禅宗有些禅师也主张“无情有性”说。

佛教主张宇宙万物都具有佛性,都是平等的,也就是世界生态的因子是平等的。这里的平等观念有两层认识意义:一是每一个生物和非生物都有生存的权利,这是一种自然权利,也是生态权利。二是每一个生物和非生物都有内在价值--佛性。佛教认为,佛性是宇宙万物普遍具有的本性,是向上提升成佛的可能性,佛性对万物来说,并非此有彼无,也无高下之分。佛教的普遍平等观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现代生态意识。佛教关于众生平等和万物都有佛性的主张,也直接否定了人类至上的观念,否定了人类有权征服自然的观念,把人们从人与自然绝对对立的主客二分思维框架中解放出来,有助于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现代化与自然环境互利耦合的心理思想基础。

五、佛教环境伦理实践与生态建设

佛教是非常重视道德责任感的教派,具有丰富的伦理思想,其中也包含了环境伦理的思想因素。环境有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别,这里所讲的佛教环境伦理主要是指人对自然环境、对其他生物与非生物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而言。佛教形成了独特的环境伦理实践模式。

(本文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摘录)

标签:

(来源:未知)
标签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stephotosuy.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友情链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