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放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法师开示

佛教名相:揭秘丛林——探寻佛教丛林的神秘内涵与象征意义

2024-05-02 10:25编辑:admin人气:133


佛教丛林是什么意思?

丛林是梵语 "穷气 "的意思,指的是大寺院,是僧人居住的地方,众多僧人聚居在一起修行。自古以来,丛林就是八方来客的聚集地。僧侣们生活在深山丛林中,不容易受到物质世界的诱惑。达摩经》中说:"僧伽是秦语'众'的意思。许多比丘在一处,称为'僧伽'。就像一棵大树聚集在一起,名为'森林',......,僧人聚集在一个地方,名为'丛林'"。僧侣们聚居在一处,就像树木聚集成林一样,所以寺院被称为 "丛林"。丛林 "一词也比喻草木生长有序,用来象征僧人有完整的律法和严格的规矩。

禅宗丛林

丛林通常指禅宗寺院,故又称禅林,但后世教、律等各宗派的寺院,因袭禅林制度,也称丛林。曹溪慧能之后,中国禅宗传到淮海,百余年来,禅宗修行者唯道是从,多住山洞,或住律宗寺院。至唐贞元、元和间(785-806),禅风大盛,宗匠常聚一地,参禅修行。江西奉先百丈山淮海以禅众,尊卑不分,以说住持,不依制度,故折衷大小乘经律论,创造性地住持禅宗,此为丛林之始。丛林之义,古语取草木不乱生长之喻,以为有章可循云(《禅林宝训音义》)。

丛林的规模

丛林规模开始较小,到唐末五代之间,南方有所发展。如宏杰住浙江玉山,道英住江西云居山,僧众多达千人;义存住福州雪峰山,冬夏禅徒1500人(《宋高僧传》卷十二)。进入宋代,丛林设置日趋完备,禅众也以集中居住为常,凡丛林名德,有千余人。如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延寿从杭州灵隐迁居同处的永明寺(今观音寺),弟子多达两千余人(《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

丛林的繁荣

北方丛林在宋代也开始兴盛起来。宋仁宗天圣元年(1049 年),内侍李毓宁筑室辟禅位,仁宗赐名 "十方净因禅寺"。庐山圆通寺怀琏被任命为该寺住持,汴京禅道大兴。神宗元丰五年(1082),又命都城(今开封)大相国寺,创建慧林、智海两大禅院,后成为都城著名的禅林。至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宗泽定 "禅院清规",丛林制度已臻完备。

南宋以后,禅宗高僧辈出,隐居丛林,一时极为兴盛。如克勤住江西云居山,宗杲住浙江径山,正觉住泗州普照寺和明州天童寺,清住镇州长芦崇福寺等,其居士常在千人以上。史弥远遂请置江南禅寺为五山十刹(余杭径山、杭州灵隐、净慈、宁波天童、毓王寺为禅院五山。杭州中天竺、湖州道场、温州江心、金华双林、宁波雪窦、台州国清、福州雪峰、建康灵谷、苏州万寿、虎丘等寺为禅院十刹。(见《七修类稿》),拾级而上,于是丛林制度遂在江南流传,直至后世不衰。

丛林制度

丛林制度最初由住持、法堂、僧伽和寮房组成。住持为众首,若地位不高,道行不严,则尊为长老,居于方丈。方丈不设佛堂,只建法堂(后世设佛殿)。无论聚集多少禅众,都要进入僧堂,按照受戒顺序排列。通请法(集体劳动),不分上下,都要参加生产劳动,以求自给自足。又设十事(十职),谓之寮沙;每沙委一头目,管理多人事务,使各人自理(《景德传灯录》卷六《禅宗规式》)。

在此之前,寺院的首领是三纲:座主、法师和法师(或都法师),他们都领导大众,维护纲常。掌教因其资历和德行而由朝廷任命。如姚秦、元微,常令补位。唐道宣也被任命为西明寺上座,地位高于寺主、维那。寺主通晓一寺之事。如后周至治山寺、隋大兴善寺等,都有寺主。维那即令,即知寺务之令,或称为岳众;但后世多以岳众为维那之副,而位有数人,有大、二、三、四等(《百丈清规正谊志》卷六)。

至于丛林古规的职责,则有首座、寺主、集主、庄主、典座、维那、监院、侍者等称谓。如黄檗希运在池州南泉寺为首座,尊姥典为湖南药山堂主,雪窦崇贤为南岳福严寺藏主,南泉普愿在上庄为庄主、 沩山灵佑在江西百丈山为法座,克平在河北沩山(今大名县)兴化寺为沩仰宗,玄哲在法眼会监下(见元道台《禅林类聚》第九),兴化存钧为临济义玄侍者等。 .

后世丛林组织日趋庞大,各寺家风各异,住持更是因时制宜,各司其职,名目繁多,层出不穷。宋宗泽《禅苑清规》之序曰 "佛社之庄严,法门之建立,阙一不可。非立法之贵繁,盖随机而设教也"。禅源清规》所载丛林职事有二十三种。宗泽还著有《龟镜漫录》(弍咸《禅林备用清规》卷七,名《百丈龟镜漫》),总结了设置诸部的必要性。文云:

"丛林者,僧之本也,故有长老以启僧,有首座以示僧,有监院以载僧,有法师以和僧,有文纳以供僧,有典座以供僧、 有支通做僧人的工作,有库头支付僧人的钱财,有簿书写僧人的文书,有藏主守护僧人的圣教,有鉴主(客人)迎接僧人,有随从,有侍者请僧人到僧堂。故有侍者,为僧守钵;故有寮者,为僧奉药;故有堂者,为僧盥洗;故有浴者,为僧御寒;故有炭者,为僧乞食、 故有邻主,为僧执事,故有园头、磨头、村主,为僧打扫,故有净头,为僧奉事,故有净人"(《禅苑清规》卷八)。

佛教名相:揭秘丛林——探寻佛教丛林的神秘内涵与象征意义

上述制度自宋代以来沿用已久,变化不大。至于今天可行的,则是在元代《百丈清规敕》的基础上做了更多的加强,分为东、西两序。东序序位(资格)有监生、监事等二十一人,列位(实职)有化主、库主等二十六人;西序序位有堂主、西堂员等十二人,列位有堂主、寮主等二十一人。细分职位多达八十种,可谓繁杂(见清逸群《百丈清规正谊集》)。

丛林阵

丛林人员的数量取决于建制的大小。方丈是禅林的主卧,住持住在这里,故称方丈,又是全寺各堂之首,故又称堂主僧。向西的要员,是首座(即古上座)、西堂、后堂、堂首、书记、知集、集主、知客、辽源(云水堂堂主)等。东序为监院(即古殿主,俗称当家)、副殿(即知库)、维那、月中、侍从、主事等,是一般丛林的常设。此外,各柱各专司一业,有米头、菜头、火头、水头、碗头(俗称堂头)、钟头、鼓头、门头、园头、浴头(又称知浴)、圊头(即净头)、塔头(又称塔主)、 树头(巡山、种树、补树)、柴头、磨头、茶头、炭头、灶头、锅头、桶头、灯头、巡山、巡夜、香灯、水司(禅堂专管)、看客 以上各种职务的名称是按官阶分类的。今日丛林

今天的丛林根据其继承方式可分为子孙丛林和十方丛林。最初,自宋代以来,有三种丛林:甲乙弟子房、十方房和敕封房。甲乙弟子房是指自己的弟子轮流住持甲乙,传宗接代的房舍,略称甲乙房。十方方丈院是公请四方名方丈住持的,略称十方院。御值方丈院由朝廷任命,略称赐碟院。甲乙院住持实行师承世袭制,故又称剃度丛林或丛林后裔。十方住持由官员选举产生,故称十方丛林。后世基本沿袭了这一制度,没有大的变化(现在没有第三种)。

此外,十大丛林按照方丈继承制度的不同,还有选贤丛林和传法丛林之分。有如镇江金山寺,名刹方丈,即按继任制,称为传法丛林;宁波天童寺自清末送禅(静安)重兴,改为十方选贤制,称为选贤丛林。1924年厦门南普陀寺改子孙丛林为十方选贤丛林,即按照天童寺选贤的方法,设 "十方",常住规约 "二十条"。 并规定了选贤法、住持任期和入院出院程序(《厦门南普陀寺志》)。这种选贤制度是丛林住持史上的一个进步。

丛林制度的详细内容见《百丈清规》及其注释《百丈清规真义集》。至于丛林中的行为规范和古德规矩,则有道融的《丛林大事记》、惠彬的《丛林公议》、惠洪的《林间录》、景山的《禅林宝训》、芜湖的《山庵杂记》等可供参考。


参考资料
(来源:未知)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stephotosuy.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