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放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城市分站

仙游县河蟹代放生河里能活吗

2023-02-16 17:28编辑:admin人气:413


觉真法师:彻悟人生 第三十个故事

  有个出家人去问马祖道一禅师:“请和尚离四句绝百非,向我直接开示祖师西来意!”马祖说:“我今天很累,没有说话的心情,你去问智藏。”跑来问智藏,智藏说:“你为什么不问和尚(指马祖)?”僧说:“是和尚叫我来问上座呀!”智藏摸了一下头,说:“今日头痛,你去问怀海师兄吧。”跑去问怀海,怀海说:“我不知道。”这位出家人无奈,只好再回到马祖那里,把经过禀报了。马祖说:“藏头白,海头黑。”

  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来,三个人都不肯回答。不肯回答,就是没有什么好回答的。既然没有什么好回答的,那当然也就是没有什么好问的。他最后还是找到马祖这里来,马祖只有点拨他了:你问的问题,就像智藏的头是白的,怀海的头是黑的。智藏年纪大了,满头已白,怀海还年轻,头发仍黑。一白一黑,答案现成,何须再问?处处皆佛法,样样都是道,你自己看不到,还要问这问那。等于说,你自己穿着衣服,还要到处找衣服,你碗里就有饭,还要找饭吃。佛法本是自然如是,天然如是,一切现成,用禅宗祖师的话说:吃饭、睡觉、屙屎、拉尿、都是。不需要问,不需要说,所以一切语言,文字,都是多余。说出来的,写出来的,恐怕就不是佛法了。如果要问要答,要说要写,那都是心中的执著。心中的执著不肯放下,问什么是佛法?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什么都不是,一切都不是。心中的执著放下了,不执著于善,也不执著于恶,心无所住,一念不生,这就是祖师西来意,就是佛法。这不就是像“藏头白,海头黑”一样简单,现成,明明白白吗?

  “看破,放下”的智慧,是方法的智慧。现实生活中,有人能悟,有人不能悟。能悟的,懂得放下的方法,这方法用处太大了,好处太多了,有些人,心事重重,苦闷多多,钻在牛角尖里出不去,从痛苦得很,消极得很,到了绝望得很,几乎死路一条。其实没有这么严重,都是心中的执著,把自己放进了“地狱”。只要放下,放下即实地。只要放下,回头是岸。只要放下,柳暗花明,海阔天空。我住在上海静安寺时,有一个交通大学的硕士生跑来找我,一进门:“师父,我这几天烦恼太多了。”我当时特别忙,根本无暇接待。只好来个干脆:“你烦恼多,说明你没有智慧,说明你有业障。”他一听连忙说:“师父,够了。”掉转身就走了。他不放下,他是不会走的。他坐也没坐,头也不回就走了,他已跳出他自己设定的、自己带来的框框了。我曾看到一本书叫《智慧的痛苦》,我有点吃惊,是智慧的痛苦还是智者的痛苦?作者很有名,但我想,这个词,大概同佛教的“智慧”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在佛教说来,有智慧,就不会痛苦。痛苦,正因为没有智慧。

  唐代洞山良价禅师有一首偈语:

  不求名利不求荣,

  只么随缘度此生。

  一个幻躯能几时?

  为他闲事长无明?

  名闻利养,人人所求。但是有名利,就有伤害,有荣就有辱。“人怕出名猪怕壮”说的也是这一层道理。无宠不惊,无荣不辱。懂得这个道理,就能看破、放下。有些人,追求太多,贪恋无已,把人我、是非、得失,看的太重,太计较,太执著,增加了自己的负、人际的纷扰、社会的动荡,话又说回来,“不求名利不求荣”是说个人的不贪名不图利不慕荣。不求个人的私名私利。不求个人的安富尊荣。但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人民大众,当然还是要“求”的,求国家稳定,求社会繁荣,求大众福祉,这才是我们学佛的慈悲济世之旨。人能随缘,就能抛却纷扰,就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众生不辞辛劳,努力奉献,竭诚服务,广结善缘。“人生百岁,草生一秋”。一个幻躯,不倒能几时?怎么能为一点闲事,增长无明,迷误自己?无明与烦恼,是人的两大病根。无明不除,烦恼不断。痛苦不能解脱,生死也不能了脱。无门慧开禅师说得好: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不把闲事挂心头,不为闲事长无明。才是真正的看破,放下。

  洞山良价禅师还有一则动人的故事:

  洞山良价禅师有一天在过河时,看到河面上反映出自己的影子。船上一个人,水面一个人。水面上的不是他,是影子。船上的不是影子,才是他。当他未看到水面的倒影之前,始终不得开悟,不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究竟是什么?也许认为在身外还有一个东西,那才是本来面目(或称自性)。直到他见到水面上自己的影子,才知道不要离开自己的身心,另外去找什么。如果这样去找本来面目,去求道求法,去希望得法悟道,那实际上离开本来面目,就愈走愈远了。现在,我看到水面上的影子,影子是我,而我并不是那个影子,这就是开悟。很多人误解为,开悟一定是石破天惊,混沌初开,一件很不得了的大事。其实,未悟的时候,对面不相识,悟了以后,才发现根本不曾离开过,本来如此,如此而已。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影子是我,我不是影子”。影子从我而生,离了我,不会有影子。所以圣严法师指出:我们平常所使用的身体和正在动念头的心,是本来面目的影子,离开我们的身心之外,不可能还有一个什么东西叫本来面目。可是,在你发现这个道理之前,绝不可以把我们平常有执著,有烦恼的身心当作是本来面目。恰恰那是本来面目的影子。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般人(凡夫)常在生活中自我困扰,也困扰他人,原因就在于太执著人我区别,分里分外,分亲分疏,为利害得失所牵,情不能己,理不能明,甚至是用别人的判断来判断,用影子的经验来经验,把世界颠倒了来看,那已不是本来的东西了。如果能达到洞山良价禅师的悟境,对所有的现象,却已了了分明,既知我,亦知非我,还能心无挂碍。“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那种种执著、牵挂、烦恼的身心并未离开我的本来面目,而是把我的本来面目遮掩住了。一旦离开了烦恼、执著,本来面目终于现前。所以,开悟后的我是本来面目,看破,放下后的我,是本来面目,而不是那个执著的我、烦恼的我了。我还是我,只是看破,放下了,没有烦恼了,这才见本来面目,才是得大自在。可见,只要你放下,佛性便显现出来了。

  生活是多样化的,生活中还有一种不肯放下:

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让生命更完美

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让生命更完美

  让生命更完美

  大然

  父母给予我们色身,我们拥有了生命。师父给予我们法身,我们拥有了法身慧命。佛陀用甘露法雨,滋润了我们干涸已久的心田,让我们找到了回归的方向,踏上了菩提之路。施主们的艰辛付出,给予了我们衣食无忧、安心办道的修学方便。因而,我们拥有了很多世间人所不能拥有的东西。正如语文老师所说:虽然你们的物质享用贫乏,但你们的精神却是丰富的。然而这丰富的内涵是少不了“诚实”来充盈的。

  古往大德,他们住的是仅避风雨的老屋败椽,穿的是褴褛衣衫。他们的时代交通不便、物质落后,更没有现代化科技。可是,他们的心却是纯真的、诚实的、友善的,就因他们拥有一颗诚实的心,所以他们之中开悟者比比皆是,得道者多不胜数。

  宋代晓舜禅师说:“惟要真实,苟执之不渝,虽夷险可以一致。”为人如果能执守“真实”二字不变不迁,无论是平夷或险阻的道路都可以用真实的车平稳驶过,可以达到夷险一致无二。

  是的,“诚实”对于每一个人都很重要,爸爸妈妈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将来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大有作为,踏实的行走,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完美。老师希望自己的学生坚守诚信,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能在教育事业上划上圆满的句号。法师、师长们希望所教导的弟子能诚实守信,在修学的道路上遣除虚伪,避免像蔡桓公一样讳疾忌医。同样,慈悲伟大的佛陀更加希望末法时代的众弟子们,能坚守诚信,把弘法利生当成己任,令*轮常转,正法久住于世。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也很重视“诚信”,从人出生起就有这方面的记录。伟大的哲人伏尔泰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如果人生中舍弃了“诚实”,那岂止是鞋子中的一粒沙子?又岂止在人生跋涉中感到疲惫而已?

  可见,一个诚实的人必然会受到他人的喜爱和敬重;一个守信的人,必然得到成功的回报;一个诚实而守信的人,一定能在人生旅途中留下更多精彩的回忆。

标签:

(来源:未知)
标签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stephotosuy.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友情链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