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放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城市分站

莲湖区适合放生鱼的公园有哪些

2023-02-19 03:25编辑:admin人气:551


南无日光遍照菩萨!后来有幸接触了佛法,佛菩萨的慈悲和智慧,就像阳光一样,照得我的心里亮亮堂堂。我才发觉,不是世界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总是观过,只能徒增对立和不满,于人于己,有害无益。但若心总缘着光明面,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待人着想,观功念恩,便是发现美,传播美,便可建人间净土了。

这是大学时信笔涂鸦的一首小诗,不知入不入得懂诗人的法眼,然而却是我内心的真实写照,日后也总时不时地在脑海里浮现。

那时候,17岁的我,第一次离开母亲,坐了18个小时的火车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读大学,进了一个人才济济的新闻专业。繁华的都市、时尚的人们、优秀的同学,让我这个一贯被伙伴们誉为快乐“天使”的女孩子消沉了很多。再加上之前的学习均是以考试为重,在老师的指导下亦步亦趋。进了大学,这种“靠天收”的“放养”方式,一时让人无所适从。

于是,我的人生彻底进入了所谓的“雨季”,敏感,自卑,迷茫,像一只缩在茧里的蛹。

经常独自一人,在操场上一圈又一圈,没完没了地走,我问自己,我为什么不快乐?前面的路该往哪里去?我该怎么做?走完了,走累了,彷徨还是彷徨,没有答案。

有那么两三回,我跑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期待能有可喜的发现。不记得那些和蔼的老师是如何回答我的,总之,在发现我的心结没有丝毫松动之后,我又开始一圈又一圈地,绕着操场走。

考试成绩依然优秀,但这时我已知,这成绩于我的人生没有任何意义,顶多可以赚到些奖学金,减轻家里的负担罢了。

为此,我故作伟大地给自己找了一个颇为“豪迈”的理想——做一个“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新闻人。我积极地加入了学校的某份报纸,写了一些在那时看来还挺有价值的小新闻。寒暑假,我也参加院里组织的一些新闻实践活动,或者自己在某市找报社实习。

为调查学校的住宿费问题,我暗访学生处、财务、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搅得一滩浑水,并暗自自得;为调查学校食堂失窃事件,我和好友几次三番骑车探访公安局,虽没有任何结果,但也为我们的正义之举欢欣。

在报社实习时,看到躺在病床上无人过问的煤矿工人心生哀怜,听着来访群众激动而无助的倾诉又义愤填膺。作为一个实习生,我浅浅地感觉到媒体在新闻监督方面无力的一面。

总之,像那些纷纷考取各种证件的同学们一样,我“积极”地为自己的未来做着各种看似有效的准备,以期在毕业后能够有一个好的开始,能给父母一个颇为自豪的交代,能有一个不虚此行的人生。

大三后半学期,我“窜”去政治学院旁听,“迷”上了政治学。在接触或听闻各种各样的社会事件后,我经常会想,为什么社会上会有穷人和富人?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去拆别人房子,而有些人的房子就要被强拆?为什么农民的果子卖得那么便宜,而市场上的果子又贵得让人咋舌?站在车水马龙中,我经常会想为什么有些人开奥迪,而有些人比如面前经过的这位,就只能蹬个人力车呢?

听了这些课,便多多少少有了些答案。因为有人,所以就有了社会,有了货币,有了国家,有了制度,然后就有了贫富。

之所以在“迷”上打个引号,是因为,我的这个“迷”实在是不够格的,浅薄得很,若是一头扎进去,潜心钻研,怕是会有更高远智慧的见解,以便更清晰地看清这个世界。有疑而没有穷根究底的问,大概是我脑子一盆浆糊的原因吧。

貌似我是一个理性的人,喜欢思辨,搞一些深刻的问题来思考,但大多数时候,我是一个冲动、莽撞极其感性的人,就像我笔下的这些文字一样,信马由缰,断断续续。

大四上半学期,我就这么一拍脑门,决定跨专业考政治学。我告诉自己:“丫头,只给你这一次机会。”我一边准备考试,一边担心自己能否在跟那些专业精英的对决中胜出。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我没有特别地难过,我觉得那个结果已经对得起我的付出了。

而后我便开始“直面”每一个大四学生所要面对的共同的问题——找工作。我的想法极其简单,要做新闻,实现自己的新闻梦,北上广是不错的舞台,而北京离我最近。就这样,我一腔热血义无反顾有勇无谋地来到北京,真正开始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在北京,迄今为止,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我的过往大概都是不值得一提的失败的日子。然而对于我,却是一段弥足珍贵的财富。心里虽然痛苦、纠结,但我依然心存感激,若不是,我怎能停下来认识自己,明白自己悲悲喜喜后面的东西;若不是,我怎能沉下来认识自他,反思爱与被爱究竟该是怎样的情感;若不是,我怎能静下来检点人生,剔除生活不需要的累赘,让日子过得简单而明快。

初到北京,我跟朋友窝在她那棺材大小的小屋里,投了一个月的简历,始终都杳无音讯。我以为新闻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打不开局面,肯定与自己没有工作经历有关。于是,为了做新闻,我决定曲线救国,转而寻找实习机会。

很快,找到一家大报网站实习的机会,虽然没有任何报酬,但能有这样的开始,我已经万分感谢了。每天转发新闻,根据新闻热点做专题,已经让我感觉到新闻的热血在体内流动。因此,尽管没有任何报酬,我仍然是乐此不疲,极为认真。

但毕业后,就已经是个独立的社会人了,仍伸手问家里要钱,总是内心有愧。尤其听到父母每天仍那么起早贪黑地劳作,就更是于心不忍。于是,两个月后,我向老师请辞,准备重新找一份能够赚到银子的工作。

带我的老师很仗义地给我介绍了一个更好的实习机会,民营大企业,也有得钱赚。很感激她,不仅仅因为她给我介绍了一份挣钱的工作,还因为她的帮助,让我在偌大的北京,感受到支持与被爱的温暖。

我在这家网络媒体主要负责转发新闻,跟热点,推专题。因为是国内较大的门户网站之一,有很大的受众群,因此那种做新闻的感觉非常酷。提出问题,引起关注与声讨,推出正义,引发赞叹与支持。

每天的频道头条之后,我都会精心设计一些小调查,希望了解大众的想法,并通过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讨论。遇到一些大的社会热点,自己会细心查资料,做出一些还算深刻的新闻专题。碰到地震等灾难性新闻,自己也会尽己所能,从媒体的角度为灾区提供一些舆论上的关心和帮助。

那时候上早班,因为住得远,天天五点起床。冬天的时候,天很黑,沿着河往地铁站走,冷且不说,总是有点怕人。晚上下班,天也早早地黑了下来。中午在大楼里吃饭也不出去,每天的感觉就像矿井下的工人一般,“暗无天日”,不见太阳。尽管如此,有那么一段时间,内心还是挺阳光灿烂的。

但日子久了之后,发现一些过于深刻的话题,大家并不感兴趣,相反,一些负面离奇、黄色暴力的东西,有着更广泛的受众基础。从点击量来考虑,必须把更多的目光投放在这些新闻上。

在选择新闻的过程中,过多地关注这些信息,就像在一个清新敞亮的屋子里日日地积攒垃圾,天长日久,里面已经腐味熏天,没有半点生机了。也许周围的环境并不至于像媒体浓缩出来的那样“险恶”,但这铺天盖地的负面新闻,还是让刚从学校出来的我大受刺激,常常感到压抑、无助。我常常问自己:“是我的眼睛不亮,还是这个世界缺少阳光。”

很多新闻事件经披露后,会引起人们的激烈讨论,但很快就被下一个新闻热点堙没、遗忘。我渐渐觉得,这并非自己想做的,网络新闻快而浅,对新闻的真实性挖掘不够,跟真实的距离较远,自己只能通过网络这扇窗户了解世界,这样得来的认识是肤浅和浮躁的。

另一方面,在这里实习也快一年了,但却没有任何签约的迹象。我不能一直这样耗着,没有一份稳定正式的工作,心里总隐约有种不踏实感。自己不稳定,父母的心也总悬着,总隔三差五地电话过来,搞得心里还颇有压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自己应该去报纸、杂志这样的平面媒体,如此方有足够的时间接近、了解新闻真相,也能有更好的积淀。于是,在帮助老师完成一个项目之后,我决定辞职,继续自己的寻梦之旅。那时候,老师给我推荐了另外一家门户网站,自己信誓旦旦要接着做新闻,便婉言谢绝了。

正如我所打算的,我如愿进了一家新闻杂志社。虽然因为之前的工作经验关系,我仍是给网站供稿,但我终究有了自己采写新闻的机会。我至今不知这家杂志在他所属领域的新闻界占有怎样的地位,但可以确定的是,我在这里埋葬了自己的新闻梦想。

当我兴致勃勃地前行时,我发现,我的生活突然开始变成以寻找丑恶为主题,直面,并深入。悲剧是将美撕碎了给人看,而我,天天把美撕碎了给自己看。生活对每个二十多岁的青年来说,都是七彩绚烂,或者至少,是平平淡淡的,而对于我,每天都不同寻常。或许是我的内心还不够光明勇敢,不足以照亮这片黑暗,相反,我感觉自己已慢慢被这片黑暗所吞噬,像见不到太阳的向日葵,日日地萎缩。

难道真的就要这样,天天以批判为轨迹吗?我不是说过,要做一个铁肩担道义的新闻人吗?难道我要做一个被困难吓倒的懦夫吗?人的心最是柔软和敏感,即使我想走下去,她也已经不堪重负,夜夜地沉吟。

于是,我放弃了,把所有的豪言壮语丢在身后,面向太阳,大口地呼吸……

南无日光遍照菩萨!后来有幸接触了佛法,佛菩萨的慈悲和智慧,就像阳光一样,照得我的心里亮亮堂堂。我才发觉,不是世界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总是观过,只能徒增对立和不满,于人于己,有害无益。但若心总缘着光明面,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待人着想,观功念恩,便是发现美,传播美,便可建人间净土了。

我也懂得所谓世间的爱欲,不过是一种建立在自我需要上的执着罢了,之所以会痛,还是因为自己受到了伤害,终究爱着的,还是自己。若是真正爱着,便给他自由罢,让他做自己想做的,爱自己想爱的。缘来则惜,成人之美;缘去则放,怡然自足。

我也慢慢明白,人并非只能是欲望的奴隶。从生到死,惶惶然不知所终,戚戚然不能自已。我们可以通过修持,认识自心,具足正念,在自己的每一个念头上下功夫,超越欲望的束缚,寻得内心的寂静与真正的自由。

未完待续……

尊重和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中国实践

佛教在线北京讯 今年4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白皮书,充分介绍中国尊重和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新情况、新进展和新成效。1997年,中国首次对外发布宗教信仰状况白皮书,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引起广泛关注。20多年来,中国宗教信仰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新版白皮书给出了最权威、最深入的解答。

20多年来,中国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宗教活动有序开展,宗教界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和睦相处,宗教关系积极健康,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共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与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宗教极端主义滋生蔓延、宗教和教派冲突此起彼伏形成鲜明对比。实践证明,中国对宗教信仰自由的保护是坚决的、全面的、一贯的,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成功的,符合中国国情和宗教实际,得到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拥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宗教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怎样认识和看待宗教、如何处理宗教问题和怎样做好宗教工作等重大问题,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政策。

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对宗教自身规律的尊重,是中国共产党维护人民利益、保护公民权利、尊重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事业之所以不断取得进步,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既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动摇,又不断与时俱进、完善发展这一政策。

中国对宗教信仰自由的保护是全面的、完整的,是针对全体公民而不单是信教公民的,并且充分考虑到不同地方的差异性。每个公民既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有信仰某一宗教的自由,也有在同一宗教中信仰某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信教公民可以到宗教活动场所参加宗教活动,也可以按习惯在自己家里进行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公民不因信仰或不信仰宗教而受到歧视,也不因信仰不同而造成权利或义务上的不平等。

我们坚决制止伤害信教群众宗教感情、损害宗教界合法权益的事件发生,积极帮助宗教界协调处理与社会有关方面的利益纠纷。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尽可能帮助各宗教解决实际困难,不断扩大社会基础设施对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的覆盖面。通过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最大限度把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共同致力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推进宗教法治建设

除宪法和相关基本法律外,中国还制定了一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推动宗教立法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国务院于2004年制定并于2017年修订《宗教事务条例》,极大推动了宗教工作法治化进程。《宗教事务条例》依法保护宗教教职人员的正常教务活动,保护信教公民正常宗教活动,保障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将宗教界可以享有的诸多权利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防止遭到侵犯,为公民充分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对宗教撒手不管,也不是说宗教活动可以不受法律约束。我们在宗教领域深入贯彻全面依法治国精神,坚持用法律规范政府管理宗教事务的行为,用法律调节涉及宗教的各种社会关系。坚持把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作为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通过依法管理,维护宗教领域正常秩序,引导宗教健康传承。坚持推进依法行政,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带头依法办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宗教问题。深入开展宗教法治宣传教育,增强信教群众依法依规开展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增强法治观念,正确处理国法和教规的关系,既做好教徒,又做好公民。

中国对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法律保障,与有关国际文书和公约在这方面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是一致的。在制定相关法律特别是宗教法规时,我们注意加强对相关国际人权文书和公约的了解和研究,涉及宗教信仰自由的内容,在我国法律法规中都有明确规定,并得到实行。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是我国各宗教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就是中国宗教的事情由中国宗教信徒自主来办,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支配和干预。这是国家主权在宗教领域的具体体现。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不是要搞关门主义或自我封闭起来,也不是要割断中国宗教与外国宗教的联系,而是保障宗教对外交流健康开展。我们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在独立自主、平等友好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参与不同文明、不同信仰、不同宗教间的交流互鉴,在国际社会讲好中国宗教故事,传播中国宗教声音,促进民心相通,广泛凝聚共识,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和宗教界的友谊,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参与者。

中国政府依法保障在华外国人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和正常宗教活动,不论他们信仰何种宗教,也不论中国有无这种宗教。同时,中国坚决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任何外国人不得在中国境内成立宗教组织、设立宗教办事机构和宗教活动场所、开办宗教院校、擅自招收留学生,不准在中国公民中发展教徒、委任宗教教职人员和进行其他传教活动。这是开展对外宗教交流的一条底线,也是境外组织和个人在华活动不可逾越的一条红线。

促进宗教关系健康和谐

宗教存在于社会之中,就必然与社会各个方面产生各种关系。这种关系包括党和政府与宗教、社会与宗教、国内不同宗教、我国宗教与外国宗教、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关系。我国各宗教继承多元通和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和平共处、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为国际社会树立了光辉典范、提供了有益借鉴。

中国政府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坚持宗教不得干预行政、司法、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坚持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坚持各宗教一律平等、一视同仁,不以行政力量扶持或压制某种宗教。各宗教不论信众多寡、影响大小,也不管它们是本土的还是国外传入的,都是平等的,在政治上和法律上没有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其他宗教的特权。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中国政府在宗教问题上的客观、公允态度,也防止了某一宗教利用政权排斥其他宗教的可能性。通过在政教之间划分出清晰界限,防止以政代教或者以教代政,为宗教信仰自由提供了坚强制度保障。

我们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的原则,支持宗教界参政议政,促进了党和政府与宗教关系的融洽。宗教界积极适应社会,主动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社会也对宗教持尊重、包容和开放的态度,促进了宗教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中国宗教和外国宗教之间平等交流,开展对话。各宗教就共同关心的问题沟通协商、交流合作,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彼此尊重、相互包容、和谐相处,成为全球宗教关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发挥宗教界的积极作用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多次强调,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积极力量。宗教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做宗教工作,就是要通过有效引导和管理,最大限度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抑制宗教的消极作用。

我们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政治上形成正向共识,画出最大同心圆,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何时候都同党和政府、同人民坚定站在一起,同舟共济,风雨与共。支持宗教界加强自身建设,协助党和政府处理宗教问题,自觉抵制一切危害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华民族最高利益的违法活动,坚决维护宗教领域稳定局面,为维护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贡献力量。通过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支持宗教界弘扬优良传统,发挥特长优势,重点在养老和扶贫领域开展活动,为减轻老龄化社会的养老压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而努力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呼唤宗教界有新担当、新作为,不断探索发挥积极作用的新途径。我们将继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到宗教工作中,为宗教界发挥积极作用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习近平同志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只有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宗教,只有实现了中国化的宗教,才能更好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

宗教与所处社会相适应,是宗教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支持各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不是要改变宗教的基本教义,也不是要控制宗教或者割断中外宗教的联系,而是引导宗教界更加“入乡随俗”,真正成为“中国宗教”,而不是“宗教在中国”。我们引导宗教界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进在政治上的自觉认同。在宗教界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宗教界的自觉追求和行为规范。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我国各宗教,自觉抵制各种“去中国化”“逆本土化”的错误主张,增进在文化上的自觉融合。鼓励宗教界改革和调整不适应社会进步的内容,跟上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增进在社会上的自觉适应。

我们始终坚持推进宗教中国化是宗教界自己的事情,注重发挥宗教界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和帮助他们把这件事做好,推动宗教界在中国化道路上不断迈出新步伐。

标签:

(来源:未知)
标签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stephotosuy.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友情链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