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放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城市分站

滦平县刘庄桥放生

2023-02-23 03:46编辑:admin人气:729


14.杀商主祀天喻

译文:

从前有一伙商人,想渡海做买卖。要渡海就必须请向导引路,才能成行。因此大家一同寻找,请到了一位向导。有了向导,大家就出发上路了。他们来到了一个旷野,那里有一座祭祀神的祠堂,按惯例必须杀活人祭祀后,才能离开。于是商人们共同商议说:“我们结伴而行的人都是亲戚,怎能杀死?只有这个向导,最适合祭祀神灵。”于是他们杀了向导,用来作了祭祀的供品。祭祀完毕后,他们却迷失了道路,不知该往何处走,都困死在旷野中。

一切世俗的人,也是这样,他们想得到人生的真谛、智慧和财富,就应当修行善事,接受教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但人们却常败坏善良的品行,从而在生与死轮回路上,永远不能超脱,并因为作恶堕入地狱、畜生、饿鬼道,受到火、血、刀这三种痛苦的长久煎熬。这就像商人们要渡海,却杀了引路的人,从而迷失了方向,最终导致困死旷野的结果一样。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卷上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

14.杀商主祀天喻

昔有贾客①,欲入大海。入大海之法,要须导师,然后可去。即共求觅,得一导师。

既得之已,相将发引②。至旷野中,有一天祠③,当须人祀④,然后得过。

于是众贾共思量言:“我等伴党⑤,尽是亲属,如何可杀?唯此导师,中用祀天。”即杀导师,以用祭祀。

祀天已竟,迷失道路,不知所趣⑥,穷困死尽。

一切世人,亦复如是。欲入法海⑦,取其珍宝,当修善法⑧行以为导师。毁破善行,生死旷路,永无出期。经历三涂⑨,受苦长远。如彼商贾将入大海,杀其导者,迷失津济⑩,终致困死。

注释:

①贾客:商人。

②发引:引导、出发。

③天祠:神祠,祭祀神的祠堂。《金光明经疏》有“神亦名为天”的记载。

④人祀:进神祠祭祀,需杀活人以供奉。

⑤伴党:党,群体、集团。

⑥所趣:趣,同去,去向、方向。

⑦法海:佛教认识人生、社会的基本教义。指一切事物、现象。

⑧善法行:是修习利他的十行之一。指四无碍陀罗尼门等法,成就种种化他之善法,以守护正法,令佛种不断。

⑨三涂:涂,通途,即火、血、刀。火途,地狱猛火所烧之路;血途,各种野兽相互食咬之路;刀途,饿鬼以刀、剑、杖逼迫挟持之路。

⑩津济:津,渡口;济,渡,此处代指靠岸的码头

辨析:

在现实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而不做长远之计的并不少见。那种为了现实而不顾未来,没有人生奋斗目标的人也屡见不鲜。商人们为了亲情,最终杀了向导,致使大家全部困死,这个结局可能会激起人们的同情,理解为是人最终的错误抉择而造成的;但为了一点儿个人的私利,却置集体、国家的利益以及法律于不顾,最终走向绝路的人,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也为数不少。佛家在引导人们去恶从善的法义宣讲中,能直指人心,重视人生理想,这在认识上是有见地的。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应该与物质文明同步。注意用高尚的思想情操来引导每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是十分必要的。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生活就是修行,因为"道"就在我们生活中!

近年来,教内外的一些道士、居士开始隐居山水静地,专心于打坐静养。静坐炼养无疑是一种悟道养身的行为,加之许多宫观古迹都是开放的旅游景区,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闲暇时能有机会静坐,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息松弛的好方式。但,修行就一定要静坐吗?不。

01

静坐中最重要的目的,是在静坐中找回本性。而静坐的关键在于炼心,当心住性澄之际,便是觉悟之时,静坐的好处,主要是塞兑闭门。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功名、利禄、争强好胜,七情六欲等等,均一一在这静坐的过程中得以化解。

心不动气自固,意不动神自灵,寂然不动感而遂虚极静笃,心安而静,身心可与俗世隔离,端生神异之妙法……

但若一个人为了达到静心修养的目的,运离尘世,谢绝一切往来,与人物隔离,未必就能真的见性明心。无人触着,不遇境、不遇物,此心如何见得真静?

人生是一个有生活内容的有机结合,本性就是在生活中呈现,"天性人也,人性机也",当心在与内外互动联系之际,自心不被外界名利、富贵、恩爱等所扰,心安而虚,此时便是本性呈现。

因此,悟道之行为应从实践中获取,静之要诀则从心里放下名利上着手。

静坐可以养生,但本性只能在日常的磨炼呈现,如果在日常磨炼所呈现的表现远离本性,即使偶尔心中致静一刻达到 "致虚极,守静笃"也是徒劳,练习者仍不悟大道。

02

打坐静养要与日常生活工作相结合,不能误以为单靠打坐便可以得"道"长生。日常生活是修炼者最好的试金石,觉悟要从不断的磨合中得以升华,即使住庙出家、面壁九年仍不能处理解答诸多伦常纠纷。

宫观的庄严,晨钟暮鼓有如神灵的召唤;礼忏仙经亦如祖师临坛,师父的叮咛在耳,还有众目的注视......这一切都可设置梦幻泡影,转过来还要面对现实中繁重的工作杂务、社会的责任。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古老的道教也应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真正的修行仍落在日常的行为之中,对于务道学者说就是在生活中修行。

在修行中生活,因为"道"就在我们生活中:生活的方式、艺术、困惑、态度、道理等生活的典范在道教的经典和教义中都有精辟的论述,只有学会生活,与现实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愿望不相矛盾,不离生活又升华生活,本性自悟也只能是生活实践的结果。所以,真"道"是坐不出来的。

其实,修炼未必都能成仙,但清静之法也可以享尽天年,得养生祛疾之效。凡人皆贵而贱远近,初学者不必执迷于名师。因名师难求,亦可从理解原始经典中下手,如《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道德经》等。

标签:

(来源:未知)
标签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stephotosuy.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友情链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