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放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城市分站

松阳县寺庙哪里可以放生鱼

2023-04-08 18:32编辑:admin人气:349


紫柏真可法师(资料图)

紫柏真可(公元1543—1603),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沈,名真可,字达观,晚号紫柏。吴江(江苏)人。

紫柏年少时,性格刚烈勇猛,貌伟不群,慷慨具侠义气。十七岁辞亲远游,本欲立功塞上,途经苏州阊门,因大雨不能前进,投宿虎丘云岩寺。一日,行至苏州阊门,忽遇大雨,不能前进。当时,虎丘僧明觉禅师在苏州办事,偶然见到他,壮其伟岸,知是法器,遂以伞蔽之,并邀请真可禅师同归虎丘云岩寺,共进晚餐。那天晚上,真可禅师听见寺僧唱诵八十八佛名,心大开悦,即将腰间所缠十余金,赠给明觉禅师,并请求出家。明觉禅师遂予落发[1]。   受具足戒后,真可禅师曾在嘉兴东塔寺,碰到一位僧人在抄写《华严经》,心生恭敬,便跪在一旁观看,叹道:“吾辈能此,足矣!”于是,他便来到武塘景德寺,掩关三年。出关后,真可禅师便回到吴门云岩寺,辞别明觉禅师,决志策杖游方,以究明生死大事。

一日,真可禅师无意间听到一位僧人唱诵张拙秀才的悟道偈,至“断除妄想徒增病,趋向真如即是邪”这两句时,忽然生起大的疑情。从此以后,真可禅师每至一处,都要把这两句话写在墙上,时时提撕,以至废寝忘食,头面俱肿。后来,终于有一天用斋的时候,真可禅师豁然大悟。他感慨道:“使我在临济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如何若何!”   真可禅师悟道后,即遍历禅席,居无定所。他曾经到过庐山,一度深究法相精义,后又朝五台山,不久又游京师,参礼燕京大千佛寺真圆遍融禅师。遍融禅师是一代华严宗匠。

一代高僧:慧可大师

慧可大师

  慧可,一名僧可,俗姓姬氏,虎牢(今河南荥阳)人。他是天竺禅师菩提达摩的入室弟子,在中国禅宗史上,被尊为禅宗东土二祖。

  慧可生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年青时业儒,饱读经史,后来皈依佛教,精研三藏典籍。曾入京城与人交流学问。当时佛学界思想比较守旧,门户之见、派系之争相当严重。所以慧可虽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终因无所师承,而受到盘踞高位的僧中令望的非难和冷遇。他怀才不遇,只得退归旧里,默默地艰难地独自探索着佛学的精蕴。

  约莫在他40岁时,菩提达摩大师来到魏境,在嵩山至洛阳一带游化传道。慧可与另一僧人道育,与达摩接触后知道这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师,便虚心地奉达摩为师,追随在达摩左右,周到地为他营办衣食,竭诚加以照顾服侍。如此经过四五年之久,达摩为他们两人的真诚所感动,便把自己禅学的精髓传授给他们。其要点是“壁观”和“四行”。“壁观”又称“理入”,认为一切含生都具有同一真性,只是受到虚妄的“客尘”障蔽,才陷入迷误,不自知自身具有真性。因此要通过凝住安心,使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悟入实相,从而达到无自无他,凡圣等一,与道冥符,寂然无为的境界。这种方法偏重于理论思考,也叫做“藉教悟宗”。“四行”就是“行入”,属于日常行事的实践,具体内容有“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四种,主旨在逆来顺受,无欲无为,求得心境的平安适道。

  慧可向达摩学习了6年,透彻地理解了大乘空宗的要义,达到了理事兼融,苦乐无滞的境界。也许是他在学习中比道育更专诚更敏悟,所以最后达摩决定将慧可作为自己法系的继承人,传授给他4卷《楞伽经》,嘱咐说:“我看中国境内,只有《楞伽经》最适宜传播。你依照此经修行传教,自然可以济度众生。”慧可牢记老师的嘱托,认真地实行“壁观”和“四行”,同时认真地按照《楞伽经》的宗旨行事。

  达摩逝世后,慧可埋名隐迹,在黄河沿岸一带行道。然而由于他早年树立的好名声,还是有众多的道俗信徒想方设法探听到他的行踪,前来致敬,要求拜他为师。慧可不忍拂大家的好意,便发挥他的好口才,剖析入微地阐述了达摩禅的要旨。于是独树一帜的达摩禅学,便迅速而广泛地为世人所知。

  天平初年(534年),慧可来到东魏新都邺城(今河南安阳市北),大力传播达摩禅新学说。在这里,他受到了旧学派的多方阻挠和打击。有一位拥有徒众千人的道恒禅师,正在大力传授旧禅学。见慧可到来,标新立异,吸引了不少信众,便攻击慧可的言论是魔语,派遣上足弟子去和慧可辩难。没想到其弟子到了慧可讲座,听了慧可说法,泰然心服,反而不满道恒旧说,干脆就留下来向慧可学习,不回道恒处复命。道恒见差遣的人去而不返,又续遣第二人,如此再三,都有去无回。过了一些天,道恒在路上遇见这些派出的弟子,便责问说:“我用了许多功夫教导培养你们,犹如打开了你们的眼目,怎么竟敢做出这种背师的事来?”弟子们答道:“我们的眼目本来是正的,因为听了您的教导才变斜了。”道恒愤怒已极,更加痛恨慧可,不惜买通地方官加害慧可。慧可受到迫害,险些送了生命,不得已离开邺都,流离于邺、卫之间(今河南安阳至汲县一带),韬光晦迹,不敢再公开地大规模地传教。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慧可晚年弟子不多,并且始终没有确定自己认可的法嗣。

  但是,任何一种真正有生命力的新学说、新思想,决不是貌似强大的旧势力所能压抑、摧残得了的。慧可虽然身处逆境,可是向他求教请益的人仍然不绝如缕。江南著名的三论宗学者慧布到北方游学时,即曾慕名向慧可叩问禅法,得到印证。还有一位向居士,是北齐天保初年(550年)著名的禅学学者,也曾修书与慧可通好,并谘询有关真如与宇宙万有之关系的问题。慧可以诗谒的形式作了回答,文曰:说此真法皆如实,与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二见之徒辈,伸词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馀。诗中无馀就是涅槃的意思。全诗大意是万法皆同真如,众生之身与佛无别。如果认为有差别,那是一种迷惘的错误认识。只要空一切相,断一切差别,灭一切迷惘,就能达到本性清净的涅槃境界。所以涅槃成佛,都要向自己内心去寻求,无须在身外另求涅槃境界。

  慧可答诗的思想实质和形式,都对唐中叶慧能创立的禅宗有很大影响和启发。从思想上说,此诗强调了达摩禅无相的本义,明确提出了万法皆如、身佛无别的主张。只是数传之后,一般的学习者不能领会达摩禅法的本义,复于心上着相,并且背离忘言的祖训,竞相细析经文,执著名相,少能在坐禅修心上精进不懈。慧能指斥北宗经师名相之学,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际上正是力求“领宗得意”,直接绍承和发扬“南天竺一乘宗”本来之精神。从形式上说,诗偈言简意赅,很适宜用来概括丰富深奥的思想,后来禅宗盛行偈语,应是受到了佛学前辈如慧可此诗的一定影响。所以,无论从慧可直接就学于达摩,亲自从达摩那儿接受了作为传法凭证的《楞伽经》的角度来说,还是从慧可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来说,他被尊为禅宗东土二祖都是当之无愧的。

  后世传说,慧可向达摩学禅,有“立雪”和“断臂”的故事。说是慧可向达摩求法时,达摩对他说:求法的人,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于是慧可乃立雪数宵,断臂呈献达摩,以表精诚。这一故事不见于唐道宣撰的《续高僧传》。在《续高僧传》的《慧可传》里,只记载说慧可遵照达摩的教导传播禅法时,遭贼斫臂,他以法御心,不觉痛苦,火烧斫处,血断帛裹,乞食如故,曾不可人。同传另外记载着有一位叫慧满的禅师,在唐初曾夜宿柏墓中,遇雪深3尺,而卧起如常。看来,是后来禅宗史的编撰者将慧可的遭贼斫臂与慧满的卧雪故事混为一谈,附会出慧可立雪断臂的故事,是不足置信的。但是这一故事强调了求法者为法献身的精神和弟子对老师的虔敬态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所以这一故事自唐中叶以来一向为禅家所乐道。南宋理学家杨时、游酢初见理学宗师程颐,值程瞑目而坐,二人侍立于外,及觉,门外之雪已积到一尺深。这一尊师重道的动人故事,未始不是受慧可立雪断臂的传说影响所致。

  大概是修禅有益于身心的缘故,慧可很长寿。他经历了周武帝灭佛的劫难。在灭佛过程中他和同学昙林禅师曾努力保护经典和佛像。事后南行隐居于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潜山县),在那里收徒传法。隋朝建立后又回到邺城,至隋开皇十三年(593年)寂化,享年107岁。

标签:

(来源:未知)
标签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stephotosuy.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友情链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