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放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城市分站

富顺县个人放生的地方有哪些

2023-04-13 11:06编辑:admin人气:182


在三乘佛法中的小乘声闻解脱道,是以身念处(也就是观身不净),还有受念处(观受是苦)、心念处(观心无常)以及法念处(观法无我)的四念处法为行门,依苦集灭道的四圣谛而作观行,现观五阴、十八界、十二处我是虚妄不实,可以因而得以断我见、断三缚结;进一步又依八正道而行,修断我执思惑等三界惑及我所的贪爱,因而得以出离三界生死。其中,八正道是八项远离偏邪,质直而行,且能够通至涅槃解脱的圣者之道,因此称为八正道,又称为八圣道支;它就是声闻解脱道苦集灭道四圣谛中道谛的内涵。这八项正道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精进、正业、正命、正念还有正定。而大乘佛菩提道是含摄解脱道在内的大菩提道,八正道当然也是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应知应学,只是更赋予了大乘法的意涵。我们先来看看八正道各个的内容,再从中了解佛教对于职业的看法。

八正道第一正见,就是能明见、能够明白的能够了知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实理。第二正思惟,就是既然有了四圣谛真实义理的正见,就要进一步思惟而使智慧能够增长,心无邪念。第三是正语,就是时时摄心,言无虚妄,不去造作两舌、恶口、绮语、妄语等这四种恶业。八正道的第四个是正精进,就是要不断不间夹地修种种的道行:已生的恶法要赶快让它断除,未生的恶法要让它不生起;未生的善法要让它赶快生起,已生的善法就要让它增长圆满。第五项是正业,就是不造作杀、盗、淫的恶业,远离身的三恶业,修习洁白清净的善业。第六是正命,就是以正当而且如法的职业来营生活命、安身立命,过正当如法的生活。第七是正念,就是专心忆念善法,比如说要思念戒定慧三无漏学以及五停心观等助道之法。五停心观就是:心容易散乱的就修数息观,贪欲心多的就要修不净观,瞋恚心多的那就修慈悲观,如果愚痴无明多的就修因缘观,乃至于我见、我执障碍多的就要修界分别观,去现观五阴十八界十二处我的虚幻不实。八正道的第八项就是正定,就是要离诸散乱,一心安住于真空之理,决定不移。

从上面所说八正道当中的正命可以知道,佛教中是要以正当而如法的职业营生活命、安身立命,过正当的生活,不要邪命自活。

邪命自活的这个邪命,在《大智度论》当中有提到,说有四种邪命:第一是下口食,就是种植田园、调合汤药以求衣食;第二是仰口食,它指的是要仰观星宿、天候变化,以术数之学而求得衣食;第三则是方口食,是说曲媚权贵、阿谀富豪,巧言而求食;第四则是维口食,就是要研习咒术、卜算吉凶,以求得衣食。出家人如果为了获得衣食资具,而以这四种方式来为人说法,那就称为邪命说法。

另外还有五种邪命,就是为了取得财物,而做了这样的五种事。哪五种呢?一是以欺诈的方法,表现自己有奇特的异相;第二是夸耀自己的功德;第三是为人占卜断吉凶;第四则是故意以高亢的音声,现出威仪,让人生起了畏惧;第五则是称赞供养者,以取悦供养者的心来换取衣食。这个都是属于邪命。

另外,根据《佛说阿那律八念经》当中,佛陀也有这样的开示,开示说这个正命有俗与道两种内涵,俗是指世间法方面,道则是指出世间法方面。世间的正命是“求财以道,不贪苟得,不诈于人”,就是要以正当的方法来求取财物,不贪求不该得的钱财,不欺诈于人;出世间的正命则是“以离邪业,舍世占候,不犯道禁”,远离占卜命相以及观天候来为人断吉凶的种种的邪业,不可违犯佛陀教示法道中所制定的这些的禁戒。

另外,在《瑜伽师地论》当中,弥勒菩萨也有开示。弥勒菩萨开示说:“如法追求衣服饮食乃至什物,远离一切起邪命法,是名正命。”(《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所以,佛教看待学佛人的职业,除了从世间法上说,要以合法正当的这个职业求取财物之外,更进一步在出世间法上,要离远一切违背佛陀法道的邪命邪业。

还有,在玄奘菩萨所翻译的《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当中,也记载了佛陀答覆弟子请问什么是正命的时候,佛陀这样说:“圣所爱无漏戒摄,无漏作意同时而转;于邪命起身语二业,能正远离;超越一切诸险恶趣。”(《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二)这里佛陀进一步开示:正命必须是摄属而不违犯圣所爱无漏戒,能确实远离因为不如法的邪命所造作的身的恶业乃至口的恶业,而能超越三恶道不可爱的异熟果报,不再受生到恶趣中受苦无量。

那什么是圣所爱无漏戒呢?玄奘菩萨翻译舍利弗尊者所着的《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里面也有这样的说明:“云何圣所爱戒?答无漏身律仪、语律仪、命清净,是名圣所爱戒。”(《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六)意思是说,依循着佛陀所制定、防免佛弟子漏落到三恶道中受苦报的这个身行、口行上的戒律轨则,进而轨范,让营生活命的职业也是清净无漏,这就是圣所爱戒。

那为什么要称为圣所爱戒呢?根据《瑜伽师地论》当中弥勒菩萨这样子开示,说:【以诸圣者贤善正至,长时爱乐,欣慕悦意:“我于何时,当正获得诸语恶行、诸身恶行、诸邪命事不作律仪?”由彼长夜于此尸罗,深心爱乐,欣慕悦意;故获得时,名圣所爱。】(《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这个意思是说,在佛法当中修学而有正确实证的诸佛及佛弟子等这些圣者及贤善之士,都是长时间身心爱乐,并且欣喜思慕着,思慕着什么呢?思慕着自己何时能够真正获得,规范自己不再造作种种口的恶行、身的恶行以及种种不如法营生活命职业的这些如法的戒律。由于诸佛及佛弟子在因地漫漫长夜修行之时,对于这种如法的戒律,都曾这样子身心爱乐,欣喜思慕;终于有一天,有因缘能够听闻而从善知识受持了,对于这种清净解脱的正戒,当然更是爱慕欣喜,全心安忍顺从而不敢稍有违逆,所以就说它是圣所爱戒。

弥勒菩萨进一步开示说:【获得如是圣爱戒已,终不正知而说妄语、终不故思害众生命、终不故思不与而取、终不故思行欲邪行、终不非法求衣服等。即由如是圣所爱戒增上力故,于修道时,乃至所有语业、身业、养命事转,亦得名为正语业命。】(《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表示受持了这诸佛及佛弟子所爱乐欣慕的清净戒律之后,就永远不会再故意造作妄语、伤害众生身体性命、偷盗以及邪淫等恶行,也永远不再从事不如法的职业以求取衣服、床铺、医药、饮食等资生活命的钱财物品,这样同时就有了八正道当中的正语、正业以及正命。

经过以上详细的举出经论当中佛陀及菩萨们的开示,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佛教中所说的正命——如法的职业,就是对于色身的生存没有了无理的欲求,不贪取过多的欲求而无厌足;也不以种种占卜、咒术等不合乎佛陀所制轨范的方法,来求得资养生命的物品,然后来存活色身;反之,必须仅以合乎佛陀所制轨范的方法,来求取生活所需的衣物、饮食、床座等等的这些的物品。简单地说,就是要不违背佛陀所制定佛道修学所必须遵守的清净戒律。

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出家人当然就是不淫),还有不妄语以及不酤酒,不论是归依时一并受持的五戒,或者是经过一段时间修学佛法之后,因缘成熟受持的菩萨戒中,都是列为重戒的。所以,从事屠宰或渔猎,会伤害众生的身体性命,是犯杀戒;贩酒就是卖酒,是犯酤酒戒;而娼妓则会引诱别人犯邪淫、犯淫戒。这些职业从前面说明佛教中的正命,也就是如法的职业来说,确实都不是佛教中如法的正命,而成为了邪命。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 第023集 娼妓屠宰渔猎贩酒等人可以信仰佛教吗? 正源老师

人格尊严

人 格 尊 严

◎ 余秋雨

  善和爱,很容易被误解成为无可无不可的软体,失去了人格尊严。

  反之,人格尊严又容易被误解成极度敏感的金刚怒目,凛然不可侵犯。

  这两度误解使世间拥塞着“滥好人”和“刺毛球”两大类,一边下脚不得,一边近身不得,真是可怕。

  无人格之善,不成其为善;无尊严之爱,不成其为爱。善和爱的任何低级变态,是善和爱的自毁形态。

  让善有声,让爱有形;让善有格,让爱有尊。

  让善与爱不再成为一种企盼,一种念叨,而是从一个有骨骼、有体魄的人身上发出。因此,它们与人格尊严互为因果。

  你有宽阔的肩膀让我依靠,你有坚定的目光让我信赖,世界因你而让我放心。

  我的朋友,在我远离期间死了。

  他为了一件不太大的事,找过很多人。多数都是要人,对于他们而言,要解决那件事,只是举手之劳,而且是非公道一清二楚。

  但是,谁也不愿举手,因为他们担心,那件不太大的事背后,也许会有一丝不确定的因素。他们与我朋友的友情和承诺是早就确定了的,却为了那一丝还没有出现的不确定,消释了。

  是非公道,也全归于零。

  他们的冷漠和婉拒,剥夺了我朋友的人格尊严。如果这样做是出于捍卫他们自己的人格尊严,那倒罢了,却不是,他们从头到底都不太在乎自己和别人的人格尊严。他们温和地告诫我的朋友,“这就是当今中国官场的一种处事原则,你在外面呆久了,不明白。”

  我的朋友明白了,他吐血而亡。当然,不仅仅因为这件事,他身体本来就不好。

  ——这是一个很古典的故事。历来总有一些高贵的人,把生命的理由与人格尊严连在一起。

  有人说,事情很小,犯不着搭上生命。但他们不知,事情的大小不能光看表面情节。上海公共汽车上一个老人无缘遭到售票员的侮辱,当场气死,是同样的道理。

  我的另一位朋友还健康活泼地活着,他叫周涛。

  他写道,北方寒冷,人们要在地窖里躲好几个月,幸好那个地窖的上方玻璃窗上,天天有一只小鸟来与人们隔窗逗趣。人们一天也离不了那只守信的小鸟。

  春天来了,人们移开玻璃窗的第一件事,是把那只小鸟抓在手里,当手掌慢慢伸开就发现,小鸟已经死了——它是被气死的。

  人格尊严,最强大又最脆弱:强大在脆弱中,脆弱在强大中。

  对好人而言,如果这个悖论过于悲剧,那就把脆弱换成麻木。我们不对侵犯人格尊严的恶势力显示脆弱。

  当然,必要时,也可表示出鄙夷和愤怒。

  人格尊严不可泛化。

  “泛神论”即无神论。同样,泛人格即无人格,泛尊严即无尊严。

  一般来说,利益之争、事功得失、权位升落、一时是非,都与人格尊严无关,即使有所争执也只能就事论事,不必义愤填膺。

  人格尊严的防线,在于人道原则、个人信仰、家国声誉、基本诚信、自身体面。

  一家庞大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失利,资产折半,乍看大大有损于董事长的人格尊严,其实未必;但是,这天他驾车出门见到路边一个老人跌倒受伤而未予理会,则会对他的人格尊严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位高官因官场倾轧被贬被关,看似剥尽了人格尊严,从长远来看都不是这样;但他在案发之时把一件小事的责任推给了自己的下属,却似小实大。

  ——我们的舆论,在这些问题上总是做颠倒轻重的文章。

  按照中国的传统,遭受批判历来无损人格尊严。

  批判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剥夺被批判者的人格尊严,但奇怪的是,中国近代以来真正具有人格尊严的名人,几乎没有一个未曾遭受过批判。未曾遭受过批判的名人,反而都黯然失色,被人忘却。

  批判像一块粗砺的抹布,往往使擦拭的对象越加清晰亮堂。

  人格之所以称之为“人格”,必定有格局,有格调,有品格,有风骨,有架势,有韵致。与“格”外大异其趣,方成其“格”。它自成价值系统,自通经络血脉,对于外来的附着物和寄生物,不加怜恤;对于自身的衍生物和牵带物,不予纵容;对于强加的污损物和腐蚀物,彻底拒绝。但是,它有表情,有度量,有善爱,有健全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这种内柔外刚的生命结构和精神造型便是人格。

  由于长久维护,这种生命结构和精神造型成为社会一种不可轻侮的高贵存在,这便是尊严。兰花香了,远远就能闻到。游客们纷至沓来,但在走近它时都放慢了脚步,走得很轻,无语无笑。究竟有一种什么样的崇高力量,在无形中随着香气进退,让人不得不恭敬起来?

  腊梅开了,这种力量又在隐约。人们为了不去惊动,连压在花瓣上的雪片,也不去推落,连积在花枝下的雪堆,也不去清扫。孩子们也懂得轻轻摆手:“嘘,到别处去燃放鞭炮!”

  离兰花和腊梅非常遥远的沙漠,长年无水。那成片的胡杨树,一千年不死掉;终于死了,一千年不倒地;终于倒地,一千年不腐烂。

  植物界的尊严已让人动容,更不必说动物界。

  因尊严,才使万事万物默然自主,悄然而立;因自立,才使琳琅世界有迹可循,有序可寻。

  没有尊严,世间便是一个烂泥塘。

  一切攻击他人尊严的人不知,他们最终损害的不是哪个他人,而是人间尊严。结果,他们脚下的泥土也下沉了:不愿共享尊严,只能共享污浊。

摘自《余秋雨人生哲言》

标签:

(来源:未知)
标签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stephotosuy.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友情链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