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放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放生禁忌

代放生是修行吗,自己一个人修行学佛父母会受益吗

2023-03-13 01:06编辑:admin人气:675


一、放生螺蛳注意事项

1、常言道一人得道九祖超生更何况是父母。

2、你一人学佛,但是你是父母所生。因为你学佛的功德自然会惠及父母。不过他们所得到的功德还是很少的。就拿为自己的亲人念诵地藏菩萨圣号的功德,七分功德之中念诵的人自己就得到六分功德。所以你的父母会受益但是得到的会很少。其余的功德都是你自己得到了。不过水滴虽微渐瀛大器。就算水滴再小慢慢地也会积满大的器皿。只要你坚持不辍父母得到的利益就会变大了。

3、佛教有僧团,有居士林。但古代很多高僧,会特意独自闭关修行,甚至一个人上山住茅棚修行,可见修行不一定非要在一起共修。

4、你或者是不清楚自己应当在生活和工作中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所以总是长不大,成为一个顶着大人外貌的巨大“婴儿”;又或者是你不知道该如何关心照顾亲朋好友,不会恰当的表达感情,从而在人际关系上存在各种问题;又或者,面对问题你总是逃避退缩,自卑自抑;又或者,遭受打击后容易一蹶不振,对所有事情很悲观,消极厌世??

5、你有没有认真思考过什么是自己一生持之以恒的目标?你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生命的意义,并力求活得有意义?如何是你人生的归宿?你生命痛苦的根源到底是什么?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即便是拥有长生不死的生命,是否一定活的有意义?是否具有长久乃至永恒的意义???

6、把这大、小两个方面综合起来,从整体上观察、反省自己人生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然后问自己,你为什么活着?思想、做为的一切都有什么意义?你所认为的真、善、美,是否能经受住方方面面的质疑与考验?

7、有了这些思考后,你应当能清楚,为什么说――你认不清自己。在这个基础上,你或许能理解,为何古人强调道与德、正见与修行。

8、这种对自己、对生命的认不清,就是无知,就是无明。无明(无知)并不是原罪、不是罪过,但漠视、放任这种无明而不解决,则是天大的过错。

9、从本质上来说,修行是要帮助你实现内在生命的成长、成熟、觉醒、圆满。所以对修行不要太狭隘的理解看待,它不仅仅是烧香拜佛、念珠禅坐,或者幽僻寂静、青灯古卷,这些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方式,并不绝对,并不唯一切的手段的重心实际是帮助你心理成熟、心灵升华,最终实现生命的究竟觉悟。

10、因此,不要把修行当作完全脱离你生活的事情,修行与生活本是一体的事。修行,是人生的第一等大事。你若不知晓自己生命的意义、不明白生命的本质,那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还有何理由进行下去?

二、广州放生乌龟地点有哪些

代放生是修行吗,自己一个人修行学佛父母会受益吗

1、无数年来,总有人觉察到人生大问题,展开各种追问。感性一点来看,传统“四大名著”作为一个整体,表达了不同的人生内容,代表了生命的不同面向,同时也解释了人为何终究趋向了修行。

2、《三国演义》描述的是乱世之中的小人物矢志不渝的追求自己的目标,逐一生英名,树一世功业,豪气盖天,鼎立天下。可是在这部小说的开头,却引用了一首《临江仙》来做开篇词,就是那些我们最耳熟能详的话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椎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温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仔细口味其中的意蕴,满满的全是历史沧桑,在时间的长河中,曾经的英雄、功业、美人、天下、是非、纷争、忠义、奸诈等,全都付诸东流,消散一空,还剩下些什么?往往只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消遣的故事。功业、事业很伟大,可是这种伟大却是有时限性的,只局限在一定范围内。

3、《水浒传》描述的是在太平年代,一群有理想、有报负的社会底层人士努力实现良好社会效果的历程,而他们实现目标的途径就是要劫富济贫、行侠仗义,总之是要“替天行道”。而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要替天行道,反而要先成为强盗。其最终结局只有两条路,要么推翻朝廷自己管理社会,要么接受朝廷招安被管理,其实无论哪一个结局,都无法真正实现消除社会不公、替天行道的理想。它的开篇词,就是在讲天下纷纷扰扰,无处可逃,桃源不可得,无可奈何。最后结尾的诗词,同样也是如此意境,英雄皆殒,奸佞依旧。

4、《红楼梦》讲的就是红楼一梦,梦醒无踪。红楼之中的世界,正是世人梦寐以求的荣华富贵、子孙满堂、锦衣玉食、美女如云,让人醉生梦死。这本小说的开篇以及其中的判词,把最终的结局都给提示无遗,这实际上也是人世间的常态――人们拼命的去追求荣华富贵,纵情享受,甚至藏污纳垢、无恶不作,但最后的结局往往没有能善终的。虽然如此,明知是火坑,有太多太多的人还是前赴后继往里跳,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食尽鸟投林,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想要独善其身,偏偏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贾宝玉眼中那么多纯洁如水的女子一个个风雨飘零、烟消玉殒。在此红尘滚滚、世事无常的环境中,真能看破放下者,首属书中第一回便出现的甄士隐,被一僧一道点化;后来贾宝玉经历种种波折起伏、生离死别后,最终也出家修行去了。

5、为什么要强调修行?因为如果不修行,便拿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没办法。《西游记》整体情节的展开,恰是围绕这一问题进行的。当美猴王领着一群猴子在花果山上逍遥自在、纵情享受时,却忽然忧恼而泪流满面,只因他深切地意识到一点――自己早晚是要年老血衰、死亡必至,现如今所拥有的一切美好到时候也终究会成为泡影,这该如何是好?由此他下定决心远离安逸的生活,放下他所拥有的一切,不辞劳苦、飘洋过海去拜师学艺,寻求一个长生不老之方,这才有了后续故事的开展。《西游记》中将他严肃认真的忧思称之为“道心开发”,因为他明白了为何要修道,明白了修道的重要性,后面便真诚而热切的去修行。当然,后面有种种波折,而波折的源头实际上是人们认识观念上的偏差。

6、总而言之,如果以“生死无常”为标准来衡量世间一切,我们的社会模式、生活状态根本无法解决生死、生命的大问题,从而显示出修行觉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7、修行,是不是意味着一定要抛弃亲人朋友、远离社会、不食人间烟火?

8、佛教说,人生是苦。虽然很多古代圣贤对人世间的生活、对人类社会有过许多批判与否定,基本上可以说以佛教的否定批判最多,这就给许多人形成了一种印象,似乎佛教传达并让人树立的就是一种消极、颓废的人生观,逃避现实苦难,妄求来世福祉。

9、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而误解的根源就在于,人们对于世间生活以及幸福快乐的追求,与佛教对世间的否定批判,完全是两个层面的事情。佛教的批判,是着眼于人们的内在生命状态――对自己生命与人生的无知(无明)、漠视。在这种无明的状态中,人们盲目且自私的追求自我、群体(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利益最大化,这注定不会有美好的过程,更难有美好的结局。

10、人们所追求的世间生活中的幸福快乐,往往是现象层面的。譬如你非常想要“花好月圆”,也终于等到了,自然惊喜万分。可是现象上的情境总是变幻无常的、转瞬即逝的,不可能长久保持下去,生活实际上一直都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但你只想要、只喜欢“花好月圆”,就人为制造了痛苦和对立。不是世界有问题,是你的认识观念有问题。


参考资料
(来源:未知)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stephotosuy.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