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放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法师开示

病痛与修行:如何运用持经咒念佛的神奇力量,焕发健康生活?

2024-04-01 00:25编辑:admin人气:923


持经持咒念佛之道,为老病者念佛之道

菩萨说:"所谓持经咒者,持己心也。菩萨说 "所谓持经持咒,自持其心,亦在直心明心。若只云持熟了,诵多了,念某经某咒某佛,那我虽有大功德,却不能句句销归自性,也不能深悟佛法妙义,那可就果证了、 君不见十字路口,如果没有眼睛,如果没有脚,如果没有乞丐,如果没有乞丐,整日整夜不停地念经,算一算自己一年的持戒就是成百上千遍,到头来却是一个残疾人,一个乞丐,也不曾证得一毫中的果位。为什么?只无悟性,无行为。故知持经,即依经修行,发大愿,或求生佛国,或求明心见性,或发大智慧,或度众生。凡此种种,皆因佛力广大,能满足行人的愿望。以此持经、持咒、念佛"。

请看这一段。第二大节--真正的分部--共有五十六段。如果把第十三段再细分为八段,实际上有六十三段。我们来看第一段,这是持咒念佛的法门。在法会上,通常是弟子有求,菩萨答。当时,有一个人问如何接引经典、持咒,有什么好的方法。觉吉妙吉菩萨解释说,要对如何持经、持咒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什么样的认识?持的经和咒就是自己的心--"持自己的心"。我们必须认识到,经和咒是佛陀法身的音声,是佛陀所证悟的实相,或者说是佛陀般若实相中流露出来的言语。它们是让我们接受字面般若,发展照见般若;照见般若得到相应的实践,我们就能证悟实相般若。因此,实相般若、文字般若和观照般若是我们现前一念奇妙清净真心的体、相、用。

因此,这也意味着,当我们读经、诵经、持咒、念佛时,不应该以我们通常在世间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式来持有它们。通常,我们在世间学习知识时,当我们读到或背诵一些东西时,我们会立即想到:"我要背诵,我要分析,我要归纳,我要演绎"。这都是生灭心--头脑意识中的东西。但这部经咒来自般若实相,它是无相的,是纯净的。咒语的这种纯净离开了分别心,而这正是我们必须注意的。因此,不应该以分别心、生死心持咒。受持咒语时,不应该以意识的逻辑思维来行动,而应该以我们的耳朵来行动,清晰地念诵,清晰地聆听,引发我们本有的闻性。听闻的本性就是实相,这个实相就是我们的当下--众生的一念心--调伏者的一念心,也是诸佛圆满证悟的一念心。我们必须明白这一点。

所以,持经、持咒、念佛,包括这些佛号,整个就是实相,就是阿弥陀佛的心。这个阿弥陀佛的心就是我们本来就有的妙明觉心。通过诵经念佛,就是直接显现或现证我们本具的觉悟心。这是我们对诵经、持咒、念佛的基本认知。为什么说念佛持经要至心?至诚心就是佛心无分别的显现。我们不是去思惟它的意义,也就是恭恭敬敬地念,然后认认真真地听;在听和念的过程中,引发我们自性的清净心;当我们自性的清净心显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当下对这个文字般若就有一种观想,就能够在心中默契。即使你熟读经典,有时也要看一看--看或不看都可以。你不能说 "我必须用心去背诵",因为这可能会成为矫正心智的障碍。

也不能把它当作一项任务:"哦,背诵多少遍,我就有多少功德"。要认识到数量只是手段,本身不是目的。手段有时是需要的,但不要把手段当成目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念这句佛号能够直指自性,能够与我们的自性相应。这就是我们要注意的。相应有时表述为:以空印空,泼水如水。我们会念的心是真诚恳切的,是佛性的体现;我们念的佛号是阿弥陀佛法身、报身、化身的一切功德,是他妙明真心。能念的心与所念的佛号相应,每一句佛号都钉在自性上,就能深刻领悟到佛号的内涵,就能启动这句佛号的光明。阿弥陀佛的果位之光反过来又照亮了我们的自性之光,这就是 "母子相会"--母亲之光与孩子之光的相会。然后,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就能与道合一,巧入无生,就能知道阿弥陀佛的心性--他的愿心--接受弥陀的愿力,了解净土经典所展示的物质、因果、自然的奇妙真理--真理。真理。真理如果你没有这个目的,也就是计较数量,不知道阿弥陀佛的愿力落在哪里,不知道阿弥陀佛的本怀是什么,是很难得到果证的。就像看到那些十字路口的盲人,看到那些没有腿的残疾人,看到那些乞讨的男女,他们每天都在念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年四季,几十万遍。有很多乞丐也会念佛,但他们的心态和目的不一样。我们两年前去印度,印度有很多乞丐,那些乞丐知道这个黄皮肤的人--还是来自中国台湾的--有的是佛教徒,他为了要钱,马上围上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他念着佛号。我们听了当然欢喜。但是他念阿弥陀佛的目的是:你给我钱,你给我钱。你必须给他钱。他不是为了往生而念佛;即使他整天念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为了得到很多钱,但最终他还是不能往生。这是因为他没有信心和愿望。他不了解阿弥陀佛的名号,不知道它的含义,也不知道自己念佛是为了往生--"我想得到一点钱"。

如果知道自己得到了佛经和佛号,就应该按照佛经所揭示的真理,在自己的身、口、意中去体悟,在自己的修行中去证悟。佛法不是学术研究。学者写了很多东西--书籍和其他著作--但他(她)的身、口、意并没有体现佛法的精髓,他(她)也没有出离娑婆、追求极乐的心。你必须按照经典的教导去修行,你必须能够从内心深处发下大愿:或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或求开悟成佛,或求开发自己的大智慧来弘法利生,或求自己有大福报来维持救济众生的善业。那么,根据《金刚经》所发的愿可以是不同的,但实际上最核心的愿就是往生极乐世界。

这些愿望的实现--这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以佛广大威神力,以满行人愿"。我们所有修行人要实现自己的愿望,必须依靠佛的力量--佛的力量。如果离开了佛力,我们的修行就无法成就,我们的愿望就无法实现。我们千万不要认为:"我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我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有问题。如果依靠其他的力量,我好像觉得很难堪,觉得很低微"。事实上,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所有的修行者--都要有忏悔之心。我们还有什么呢?我们全身都是业力。如果没有地藏菩萨的加持,我们将一无是处,我们的修行肯定不会成功。这句话说得非常坚定,觉沃妙行菩萨所说的话非常符合大乘佛教。在《维摩诘经》中,文殊菩萨和维摩诘菩萨的对话也谈到了这一点--所有菩萨的修行都要依靠佛的力量。如何依靠地藏菩萨的力量呢?就是在发菩提心、度众生的过程中依靠它。只有树立了这样的基本观点,用这样回归自性的方法来诵经、持咒、念佛,才能真正做到持经、持咒、念佛,才能真正做到 "一心不乱"。这一段告诉我们几个关键点:第一,佛经咒语与我们当下的心是密不可分的;第二,它告诉我们,我们的理解和行动必须齐头并进;第三,它告诉我们,我们的成就必须依靠佛的力量。当我们读一部经时,我们必须掌握它。读书要有 "书眼",每一段都有每一段的核心,每一句都有每一句的核心。所以,抓住了这三个核心,基本上就可以理解这段话了--就可以理解了。

请看第二段。

有一个天生的老和尚,久病不愈,欲入径山求死,将尸骨扔进了浦东塔。菩萨说:"你想住山等死,没什么好商量的。你愁多少老骨头无处安放?不知地的眼光,直伸两只脚,任他刀砍斧劈,水火浸泡,与你无干。就是为它做长远打算,也太笨了!生前尚且如此,何况死后?你还是简简单单把该省的都省了,单单念阿弥陀佛吧,阿弥陀佛会好好陪着你,终有一天,把现世的肉身招来,往生极乐。入山等死,岂不更好?而生老病死是世间不可避免的苦,你病久了,也不管它痊愈与否,但一念一心,生亦由之,死亦由之矣。"

第二段写道:"老病宜念佛。年老多病时,最宜念佛。但很多时候,当我们年老多病时,却无法回光返照,认识到这件事。因为我们多生多世都有肉身观,老了病了,还是想着肉身,把肉身放在第一位。这一点必须强调。有一个老和尚叫天然,他病了很久都好不了,就产生了去冈底斯山等死的念头,然后就把自己的骨头放在了浦东塔里--把自己死后的事情都解决了。

病痛与修行:如何运用持经咒念佛的神奇力量,焕发健康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觉明妙行菩萨开导他,实际上是训斥他,因为他久病不愈,根本没有提起念佛求生的念头。菩萨说:"如果你想住在径山等死,你不是没事找事做吗?你还愁这把老骨头没地方安身吗?" "眼光落地",就是死亡的意思。人一旦死了,眼光就没有了,意识也没有了,腿也伸直僵硬了。意识消失了,这个身体还能是什么?不就是物质现象吗?一具尸体?别人用刀割尸体,用斧头砍尸体,用火烧尸体,用水泡尸体,与你何干?你的本来面目--你的主宰--与这具尸体毫无关系。现在,如果你不在乎你的主人,却还在乎你的身体,在乎这具尸体,还对它进行长远的算计,你这不是颠倒黑白吗?是不是愚蠢?是本末倒置吗?你不关心应该关心你的主人。况且,你活着的时候,这个身体没有任何好处--你在这里病怏怏的,对他人、对社会都没有任何好处,更不用说死后了。死后还有什么好处啊?

他先是被棍棒说服,然后被告知方法。"这个时候你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把其他的事情都砍掉,只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才是你此时最应该做的事情,而且念佛不空--念佛不离开这一句阿弥陀佛。" 这样你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在我们心中显现,阿弥陀佛就在我们心中放光、加持。"阿弥陀佛是你最好的伴侣。当你寿命终了--生命结束的那一刻,阿弥陀佛这个好伙伴就在你的面前,手持莲台接引你,让你直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大好因缘,难道不比在径山等死要好得多吗?更何况,在这个世界上,这种生老病死之苦,是世人都难以避免的痛苦"。所以,在这种生老病死的时刻,要生起厌离之心,生起欢喜极乐之心。不能在生老病死的时候还提不起这个正念,还在关心自己的身体,还在关心死后怎么办,这些都是有问题的。"病久了,能不能好不要紧,当下一心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你--2009年11月7日,达安法师在秦皇岛发表的文章


参考资料
(来源:未知)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stephotosuy.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