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放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法师开示

龚自珍:历尽磨难,感恩报佛恩的传奇人生

2024-04-03 16:10编辑:admin人气:658


如何报答佛恩历久弥新

--龚自珍与佛教

中国近代史上有三位重要人物: 林则徐、龚自珍、魏源,他们都是朋友,都敢于直言,勇于进取,要求改革社会,自强不息,他们的思想、文章、壮举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不仅是主张经世致用的政治家、思想家,还是虔诚的佛教徒。林则徐曾手抄《金刚经》等五种经咒,题名《行箧日课》,随身携带。龚自珍自称 "极乐世界佛弟子",魏源受菩萨戒。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像他们这样具有强烈入世精神的人,怎么会与 "消极入世 "的佛教结下不解之缘呢?其实,佛教不仅有世俗的一面,更有积极入世的一面。大乘佛教极力主张 "不为一己安乐,但愿众生离苦"、"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的理想,而 "世大同佛家主张 "慈悲与智慧"。

佛教提倡 "慈悲智慧 "和 "大无畏 "的精神,行菩萨道。强调 "自觉觉他","愿一切众生常得安乐及安乐因,愿一切众生常离苦及离苦因"。这既是解脱的根本,从世间法的角度看,又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报国等进步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璀璨景象,激励着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有志之士实现救世救民的伟大理想。

本文简述了龚自珍的学佛经历,从中也可以看出佛教对社会生活的进步作用,以及对中国近代文化的积极影响。

龚自珍自幼就有佛缘,二十九岁那年,他正式开始信佛学佛,作了一篇《大心文》,文章洋洋洒洒近三千字。文中说:"伏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今得一点善权,得生在人,宛然如云。今于法末,欲报大恩,须发大愿。" 他先发愿断除贪、嗔、痴三种自心烦恼,再发正念,然后发愿在成就自己之后,再成就一切众生。

魏源曾在《定安文略叙》中记述龚自珍的学术成就: "于经学通《公羊春秋》,于史学长西北之世,以六经小学之书为周秦诸子之绪,以纪金乐石为虢,以王朝掌国,天下之人为质干。晚尚好西书,谓创深微云"。最后一句 "西域书 "指的是来自西域印度的佛教经典,龚自珍对自己的佛学造诣十分自豪。

龚自珍从小就自称有 "智慧骨",幼年随父亲在北京,住在法源寺附近,保姆带他进寺玩耍,他 "每每依佛座玩,流连忘返"。

长大后,他还经常逃学到寺庙里看和尚念经拜佛。他的前辈和朋友中不乏佛教高僧、学者,与他们交往中,龚自珍逐渐增加了对佛教的认识和兴趣。二十九岁时,他正式开始信仰佛教。他写了几首诗,告诉妻子 "欲收狂心渐向禅",并准备过 "一卷金经香一炷,忏王自忏法无边 "的生活。

忏悔是诚信的第一步,从此他开始了对佛法的虔诚追求。他讲述了自己初学禅时的烦恼: "罄尽习气真困难,见闻要屏除。僧出禅,鬼做梦,写文章。我思不能食,新诗如乱云飞渡。纵使卢阳阁拉回,仍有许多烦恼"。

龚自珍:历尽磨难,感恩报佛恩的传奇人生

为了屏除杂念,不受樱花戒,他写下了《戒诗五章》,决心戒诗。龚自珍拜师学艺,他自称比他年长二十六岁的学者蒋元是他最早的佛学导师。他在《与蒋居士注》中说:"自真之学,见足而进。"他深深感激蒋源在佛学道路上的指引,教他寻求 "无上法宝"、"无上医王"、"无上万佛之师"。他还对江源指引他走上佛教之路深表感激,认为江源是在教他寻找 "无上法宝"、"无上医王 "和 "世间息壤"。

江源的老师彭实木先生,人称智桂子,修净土法门,是近代僧侣佛教的先驱。在《龚自珍全集》中,有一篇题为《智贵子赞》的文章,其中写道:"极乐世界学佛的人,没有比我智贵子更圆满的了"。他被认为是 "大菩萨示现世间",备受尊崇。因此,龚自珍也信仰净土宗。他不仅发大愿,更勤于修行,首先是诵经持咒。龚自珍阅读了大量佛经,在北京,他曾向镇国公荣斋居士、龙泉寺僧才借阅佛集。龚自珍全集》中有五十篇佛学文章。他不只是泛读佛经,还对佛经进行整理和组织,指出佛经翻译中的错误。全集》中的《正译》、《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等七篇文章都是这方面的文章。此外,《最录》中也有十八篇文章,对他所读佛经的大意进行了评述,可见其用功之勤。他发愿诵读《大集经》的 "清 "字,"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五十九字真言四句其次,除了自己修行,他还将功德布施出去。他与妻子何慧云一起,"舍净财助刊《当昙广论修多罗结义经》,印一百二十本流通送人"。将中国古代僧人的著作编成《中国古德传》,抄录二百册赠送给各寺庙。在北京,他还为龙泉寺募捐建藏经楼,写下 "为龙泉寺募捐建藏经楼启 "作为广告。四十二岁那年,龚自珍接触到天台宗的典籍,改变了对天台宗的偏爱。天台教义更能满足他对佛教知识的追求。他查找有关天台宗的书籍,并在《我说天台三字偈》、《揭天台七卷经》等诗文中多次提到天台宗。他说:"自达摩至慧能,无出我天台宗者"。他还自称 "天台学者"。因此,他自称 "天台后裔",称自己的居所为 "龙树斋"。他还在家中供奉了一尊天台智者大师的檀香木像。

1837年,也就是龚自珍四十六岁那年,"九月二十三日夜,不寐,披衣起,菊影在案头,忽证法华三昧"。为此,他写了一首诗: "疯禅开尽礼天台,掉臂琉璃屏风背。不是瓶髓花影晚,鸠摩罗什枉译此经"。记录了他悟道后的喜悦心情。

龚自珍对佛教的信仰和实践,给他的社会观、人生观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佛教思想不仅是他信仰的内容,也是他用来批判封建社会制度的有力武器,是他冲破传统思想束缚,要求变革创新的精神财富之一。在他的一首《梵书》诗中,他大胆地贬斥儒学,弘扬佛学,对儒学的正统性提出了挑战:"儒学不过九流之一,夔如何足道?西方大圣大经》也是横扫千军,包罗万象。即以文章而论,亦九流之师也。释迦牟尼后世佛,圆圆吧。" 儒家本是九流之一,并无高尚之处,而佛家则可以囊括九流,可以为九流之师。在统治者定孔子为万世师表的时代,龚自珍毅然表现出对儒学的蔑视、反抗精神。

有趣的是,龚自珍也用佛教来解决自己的情感矛盾。他有两首诗记述了自己的一段情史。第一首是《纪游》,写他在春天的一个傍晚与一位可爱的女子在湖边相遇,两人心心相印,依依惜别。第二首《纪游后》写他三日后独自来到湖边,遥想当时的情景,心中无限惆怅,因为他们的爱情不为现实所允许。从清晨到傍晚,他四处徘徊,没有归来。在感情的折磨下,他恍然大悟: "闻道天上缤纷界,痴人意远不言传。或携手,或相笑,此乐之极也。我已得天法,神亲形可隔。我手执梅花,其颔微如石"。这里的色界天,应该叫欲界天,龚自珍记错了。

在佛教情欲天的上层境界中,异性之间只要相互握手或相视一笑,就能得到满足。龚自珍通过这样的 "天法",为自己的解脱找到了法门,也为他的精神恋爱找到了理论依据,这使他从常人难以排解的痛苦中走了出来,恢复了内心的平静。龚自珍在诗中认识到了无言之爱、形神之爱,这种处理感情的方式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总之,龚自珍后半生致力于佛学的研究与实践,有修有证,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终究没有完全走上空山归寂之路。

他崇尚佛教,更关注中国的现实。他把佛教作为自己的精神源泉之一,对佛教哲学的思考,对佛教典籍的诵读,开阔了他的视野,磨练了他的思想,丰富了他的心灵。这使他能够冲破传统儒家思想的藩篱,以更加超然的目光审视现实社会和人生。这也是他的思想具有强烈批判色彩的原因之一。

他不仅开创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代风气,也推动了近代佛教的复兴。后来的维新派,如康有为、梁启超等关注佛教并从中汲取营养,都与龚自珍的启蒙有关。谭嗣同根据佛教理论撰写《仁学》,呼吁冲破封建社会的罗网,显然受到了龚自珍的影响。

摘自《鞍山佛教》2018年第1期


参考资料
(来源:未知)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stephotosuy.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