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放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法师开示

达摩祖师禅法:通往心灵解脱的钥匙

2024-04-12 09:20编辑:admin人气:103


今天是农历十月初五。佛历 2561 年。恭迎达摩祖师圣诞 达摩祖师即菩提达摩。译为觉行。据《高僧传》记载。南印度人。属于刹帝利种姓。精通大乘佛教。受到禅修者的尊敬。禅宗第二十八祖。中国禅宗初祖。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朝三大士。

北魏。达摩曾在洛阳、嵩等地传授禅法。当时,对他所传的禅法褒贬不一。约当魏末入寂于洛滨。据《景德传灯录》记载,他在民间常被称为达摩祖师。他是禅宗的创始人。著有《韶室六门》上下卷。包括《心经颂》、《破相论》等。

达摩祖师禅法:通往心灵解脱的钥匙

佛教达摩祖师见生子

论》、《二入论》、《安心法门论》、《顿悟论》、《血脉论》六种。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论》等。其中大部分为后人所托。其弟子有慧可、道裕、僧副、昙林等。达摩祖师的禅法

达摩祖师在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来到广州。梁武帝信仰佛教。达摩到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他对这次会见并不满意。于是,他一苇渡江。北上来到北魏都城洛阳。后驻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二祖慧可大师传其衣钵。后出玉门,云游一生。

1. 心传心

据《祖堂集》记载,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恳切和决心。(神光)便拿起一把利刃。断左臂,置于师前。放在师父面前。

大师对神光说:"诸佛求道之初。皆不惜身命。为法忘躯。如今你求法 在我面前 以诸佛为榜样 自断一臂 以这种方式求法 你一定会成功的"

他将自己的名字从神光改为慧可。

又问: "请和尚放心"

师曰: "会心。与汝安心。"

入曰: "寻心不可得"。

师曰: "觅非汝心?以汝心毕竟安。"

法语慧可曰: "以汝心毕竟安 你现在明白了吗?"

慧可大悟下说。

慧可白僧: "今日我知。一切诸法。本来空寂。今日方知 菩提不远。是故菩萨至萨婆若海(佛智)而心不动。不动念,登涅槃岸。"

师云: "如是。如是如是。"

慧可说: "和尚此法有文字记载不?"

达摩曰 "我法以心传心。勿立文字。"

2、传衣示信

达摩云: "我有袈裟。传

佛教达摩老师小视频合集

与你。" 慧可白和尚说: "法从心传。无有言说。以此袈裟为何物?"

云大师: "法印授权之内。以证其心;袈裟之外。以定宗旨。袈裟虽不在法上,法亦不在袈裟上。法亦不在袈裟中。在三世诸佛。三世诸佛,互相教化。我今用袈裟。我愿以我对佛法的信仰,让后世法师有传承。学法之人知其旨 消除众生的疑惑。"

慧可鞠了一躬。九年来,他是我的挚友。日夜不离左右。

达摩祖师说:"佛祖将法眼和袈裟赐予叶大迦叶。就是这样做的。连我也是如此。我现在托付给你。你听我的偈语 '我本是此地人。我生于此地,传道救世。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3. 四观

入道有多种途径。概括起来 不外乎两种。一是以理入道,二是以行入道。

理由是什么?就是通过教学来实现真理。我深信,众生皆有同一真性。然为物尘妄念所蔽。无法显现。若亦舍妄归真。便可专心壁观。无我无他。凡圣合一。我不会动摇 而不随文训。此乃合乎情理。无有分别。无为而无不为。谓之 "理"。

入行者。是为四行。余行皆含于此。这四行是什么呢?一、报怨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求法行。

冤冤相报何时了?这就是佛教徒的修行。如果他受苦,他应该对自己说。受苦时,当自念:"过去无量劫,我已舍本逐末。我抛弃了我的本源,从尽头开始前行。我一直在各种世界中漂泊。我有许多怨恨和仇恨。我违犯了无穷无尽的事情。今虽未犯。这是我过去的苦果和恶业。人天皆不能见。我甘愿忍受。我无怨无悔。经云:"痛时莫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此心生时 此心生时,与理相应

佛法导师受浸染

应。体错而进道。是故说为怨报行。二随业行:众生无我。而业报转。苦乐皆受。皆由业力生。若我得荣华等报。我是过去业力所感。我现在才刚刚得到 这一切都过去了。何乐之有?得失皆因缘。没有得失。快乐之风不动。路随缘而行。故曰随缘。

第三,无所求者:世人总是执迷不悟。他们渴望得到一切。他们称之为追求。智者明理。理与俗相反。自在无为。形随动静。万物皆空。无欲无求。功德黑暗。常随

会说汉语的藏传佛教法师

驱逐。三界长住。犹如火宅。诸身皆受苦。谁能安乐?我悟此理。所以,放下一切。止念不求。经云:"求是苦。无欲则刚 知道无欲 这才是真正的道。故曰无求。第四种称为 "法":本性清净的原则。这就是 "法"。此理空无所有。无色无执。这里没有什么,那里也没有什么。经云:"法无众生。佛法离众生,佛法无我。法无我,离我垢。

佛祖开光的文字是什么?

因此"。如果一个有智慧的人能够相信并理解这个道理,就应该称之为佛法并付诸行动。佛法不吝啬。身、命、财、行檀施。心无悭吝。通达三空。不依赖,不执着。但为除垢故。召化众生而不取其相。此为自利。也能利益他人。这也丰富了菩提之路。檀施如此。其他五种也是如此。为了消除妄念 修六度。无为而无不为。此亦名为法行。


参考资料
(来源:未知)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stephotosuy.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