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放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法师开示

生活禅理念的二十年变迁:回顾、反思与展望

2024-04-24 09:57编辑:admin人气:282


对 "生活禅 "概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思考

(2011年5月14日)

纯粹的智慧

各位教授、专家、学者

大家好!很荣幸大家能来河北参加 "赵州禅、临济禅与生活禅 "研讨会。对我来说,这既是一次向历代禅师表达佛法恩泽的机会,也是一次向各位和学界朋友学习、请教的机会。

1990年至1991年,在开始恢复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的同时,我们首次提出了 "生活禅 "的修行理念,1992年冬,在柏林禅寺举办的首届禅七中,我们正式提出了生活禅修行的具体要求,1993年夏,我们组织了首届青年佛弟子 "生活禅"。1993 年夏天,我们为青年佛教徒举办了第一届 "生活禅夏令营"。此后,在柏林寺和四祖寺的一些重大弘法活动中,都强调了弘扬生活禅的主题。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生活禅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生活禅成为一些人认同佛法的切入点,效果明显。

今年应该是生活禅理念提出二十周年。回顾这二十年,总的来说,收获的喜悦是最主要的。虽然这收获还只是一点点,但这一点点的收获也让我们感到这二十年的思考和探索受益匪浅,内心深处对身边的人和事充满了无尽的感激之情。

现代中国佛教的命运,与中华民族在生存边缘痛苦挣扎的命运十分相似。在困境中寻找出路,是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佛教的特殊主题。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中国佛教终于迎来了恢复和发展的春天,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目前,佛教在硬件恢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而在软件建设方面,从整体发展来看,还没有完全走出困境。中国佛教未来的发展之路该如何走,仍然是摆在我们所有佛教界同仁面前的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无疑,太虚大师提出的 "人间佛教 "思想,为中国佛教的复兴指明了方向。解放后,在赵朴老等人的大力倡导下,教界已达成共识。然而,"人间佛教 "并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不断推动传统佛教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漫长过程。从广义上讲,"人间佛教 "的实施必须处理好两个问题:僧团的自身建设和佛法的建设。僧团的自身建设关系到佛教法运的兴衰,关系到佛教的形象和社会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佛法的建设则直接关系到佛教能否顺利进入社会,能否被大众认可和接受。

我所说的 "佛法建设",并不是要抛弃传统,另起炉灶,更确切地说,是要根据现代人的根性,对传统佛教已有的教义、修行理念和修行方法,做出贴近生活、启发向上的新诠释,使之与现代社会思潮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适应,方便现代人。为了使其与现代社会思潮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适应,我们应该对其进行新的诠释,使其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和实践。而 "生活禅 "这一概念,正是我们二十多年来对这一问题探索的结果。

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向在座的各位教授、专家、学者简要汇报一下这个课题,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首先,我想说明的是,我之所以选择禅宗作为自己终生修行弘法的道场,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基于对禅宗历史地位的认识。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在中国佛教中,禅宗被称为 "佛心宗",被誉为佛教的 "法眼",其在整个大乘佛教中的核心地位由此可见一斑。此外,唐代中国佛教虽有八大宗派,但在会昌法难之后,只有禅宗一枝独秀,宋代以后,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因此,禅宗的兴衰直接决定了整个中国佛教的兴衰。综上所述,可以说,要振兴中国佛教,抛开禅宗另起炉灶几乎是不现实的。

另一方面,这也是出于对自己法缘的认可和尊重。我于 1951 年在广东云门寺剃度出家,师从虚云法师。从此,我开始接受禅宗教义并依教修行,继承了虚云法师的法脉。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因缘成就,我应邀到 河北 组织省佛教协会,并负责柏林禅寺的恢复工作。柏林禅寺是赵州和尚的道场。临济禅师和赵州和尚在中国禅宗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至今,在历代祖师的论著中,《临济录》和《赵州录》仍被大多数禅者视为最重要的两部论著,是禅者必读的宝典。因此,从我个人的修行经历、我所继承的法脉以及我曾经居住过的赵州祖庭(包括我现在居住的黄梅四祖寺)来看,我与禅宗有着非常深厚的法缘。因为这个因缘,我不得不选择禅宗作为我一生弘扬的最重要的佛法,同时也把它视为振兴中国佛教的关键。

我想说的第二点是,选择了禅,为什么还要加上 "生活 "二字呢?这与我所继承的祖师禅的修行特点有直接关系,也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历代禅师的教诲,虽然手段和语言千差万别,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那就是告诉我们要相信和接受 "道在当下"、"道在日常"、"道不离一时 "的道理。告诉我们不要离开当下,到过去和未来去寻找 "道",也不要离开日常生活,到某个偏僻的地方去寻找 "道"。道就在当下的现实中。我们生活在 "道 "中,一刻也不能离开。宗门中说,道在眼中,一切皆在当下,就是这个意思。

赵州和尚有两则公案说明了这一点:

一个和尚问赵州和尚:"如何是道?" 赵州和尚答道:"从道场来,从道场去。一切是道场,何处不是道场?"

另一个和尚问赵州和尚 "如何是有成就的人?" 师云: "是大修行" 学云:"是大修行。"不知和尚还修行否?" 师云:"穿衣吃饭。"穿衣吃饭"。学云: "衣食寻常事,吾未审修行否?" 师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你且道我每日做甚么!"

显然,赵州和尚说的道场就是生活本身,永远在道场,修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修行。赵州和尚还有很多其他的公开仪式,如 "吃茶去"、"洗碗去 "等,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与赵州同时代的临济禅师,虽然风格不同于赵州的 "踏实平凡",喜欢棒喝接人,禅风也以严厉著称,但他对修行的高屋建瓴的指示,仍与赵州如出一辙,即强调修行与生活(即当下的见闻觉知、举手投足)的结合。 要融会贯通。

临济禅师的以下论述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道家之流,心无形,通十方,在目曰视,在耳曰闻,在鼻曰嗅香,在口曰谈,在手曰抓,在足曰跑。此为聪明,分为六和合。一心不乱,随处解脱。和尚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只是道流万般追求不得休。"

"道流,佛法无用,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困了即卧。愚者笑我,智者知我。古语有云:"向外做事,总是愚人。事事可为,事事皆真。境界前后不能变,纵有从来习,五无间业,自是解脱海。"

"道柳,大丈夫多疑焉?今之用,亦谁之用?用之权,勿有名,名为玄之旨。用之所见不烦法底。古人云:"心随万境,转处可藏。认清流性,无喜无忧"。

这三段悟道,在临济禅师的论述中被认为是比较朴实的。在这里,临济禅师从即心即佛的角度,强调道就在当下的见闻处、举手投足处、穿衣吃饭处、日用处,而不是日用之外的某个虚无缥缈的地方。换句话说,从地藏经的角度来看,修行和生活是不能割裂开来的。

强调修行与生活方式的结合,是祖师禅修行的最大特点。这一修行特点非常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增大,更强调享受当下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由于自由民主和科学理性精神的影响,现代人的主观意识也比较强烈,对超自然力量的宗教信仰比较淡漠。因此,现代人在选择信仰和实践佛法时,一般会有三种心理倾向:

一是追求简单的倾向。现代人喜欢简单、方便,不喜欢复杂。因此,引进的实践方法一定要方便、简单、易行,对环境的要求不能太高,最好能同时接受。

二是追求休闲的倾向。闲即休息,即放下一切烦恼;闲即闲散,即身心自由。也就是说,介绍的练习方法要能让他们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省力省心。

第三,追求生活的倾向。也就是说,所介绍的修炼方法要便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提起,便于与生活交融,不至于使现实生活与修炼之间的距离过大。

因此,我们在提出 "生活禅 "的实践理念时,明确将其实践特点定位为 "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生活",就是要充分考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倾向。

事实上,"生活禅 "的提出并没有为大乘佛教和祖师禅的精神增添新的内容,只是将祖师禅 "修行与生活相融 "的特点发挥出来。其用意只是将祖师禅的修行理念作为一种新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以推广,引导人们向善向上。这是佛教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大众寻找精神家园、实现信仰回归的迫切要求。笔者认为,人间佛教精神的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否则,任何有益于世人的美好理念都将成为空谈。

第三点我想说的是,提出生活禅的理念,还有一个考虑,就是用通俗、简洁、能够深入人心的语言,重新诠释中国大乘佛教的修行理念和方法,使佛法更好地融入社会现实,便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佛法,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

二是渴望社会和谐。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这种愿望尤为迫切。

第三,对个人精神健康的渴求。每个人都希望活得有方向感,能够活在光明中,远离精神疾病,活得轻松自在。这也是世纪之交中国大陆信佛的人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在充分关注上述社会思潮的前提下,从 1993 年开始,我们以大乘佛教的基本理念和修持方法为基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概括了《生活禅》的内容。

在重新诠释佛教基本理念的过程中,我们将生活禅的宗旨概括为八个字,即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八个字概括了大乘佛教智慧与慈悲并重的基本精神。

佛教的修行观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解脱道和菩萨道。解脱道以个人觉悟和解脱为直接目标,强调出离心;菩萨道则以帮助众生觉悟和解脱为第一要务,强调大慈大悲。两者都离不开般若智慧。觉悟人生的特点是大智慧,以自利利他为主,属于解脱道;奉献人生的特点是大慈悲,以自利利他为主,属于菩萨道。

为了使 "启迪人生、奉献人生 "的内涵更加具体,进一步提出了 "不断优化自身素质,协调人际关系 "和 "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的理念。优化自身素质就是实现人生 "的理念。优化自身素质就是实现人生,就是善用其心。和谐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是奉献生命,善待一切。根据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的理念,生活禅的修行目标是 "在尽责中求充实,在尽心中求安心,在奉献中求快乐,在无我中求进步,在生活中参透禅意,在守本分中获得解脱"。

这样定位生活禅的宗旨和目标,就能在理论上将解脱道和菩萨道的精神融会贯通。

然而,上述对生活禅宗旨和目标的定位,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理解上,要想进一步落实,就必须借助更为具体的实践方法。为此,在实践方法的定位上,根据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将生活禅的实践原则概括为 "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实践",其具体体内内容是:"把信仰落实在生活中,把实践落实在当下,把佛法融化在世间,把个人融化在大众中"。

就如何 "在生活中践行信仰",提出了 "信仰、因果、良知、道德 "等八个方面的要求,并将践行信仰的要求定位在 "以三宝为正见的核心,以因果为正见的标准,以般若为正见的眼睛"。而 "以三宝为正法的核心、以因果为正法的标准、以般若为正法的眼目、以解脱为正法的归宿 "这四句话则是落实信仰的要求、 意在强调 "三宝、因果、般若、解脱 "四要素在生活禅修行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强调生活禅修行不能脱离解脱之道。强调 "生活禅 "的修行不能脱离解脱道的方向。

就如何 "将修行落实在当下",提出了 "修行在当下、开悟在当下、顿悟在当下、庄严国土在当下、利益众生在当下 "的要求,强调了安住当下、在当下一心上下功夫的生活禅修行的重要性。

就如何 "融佛法于世间",提出了 "敬佛、敬法、敬僧,勤修戒、定、慧、息、贪、嗔、痴三毒,净身、净口、净意三业 "的要求,明确了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的着手点及其特点。

对于如何 "个人融入大众",提出了 "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 "的理念和 "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的八字方针。后来,这八个字又具体化为四句话,成为在日常生活中落实 "生活禅 "理念的精神指南:"以感恩之心面对世界,以包容之心和谐自己与他人,以分享之心回报社会,以结缘之心成就事业。"

为了强调 "生活禅 "的世俗精神,使佛教更好地融入现实生活,提出了 "做人与做事 "的二八准则。"信仰、因果、良知、道德 "是做人的八大准则,"感恩、包容、分享、因果 "是做事的八大准则。对于物欲横流、诚信缺失的当代人来说,这 "二八准则 "应该说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

通过以上对大乘佛教在修行理念和方法上的诠释和定位,我们可以确信,生活禅一方面牢牢把握住了大乘佛教关于解脱道和菩萨道的基本精神,另一方面紧紧围绕大众对信仰、道德等的渴求,在修行方法的选择上与现代人对简约的追求相契合、 另一方面,它符合现代社会对社会和谐、心灵健康的渴望,符合现代人在修行方式选择上追求简约、休闲、生活化的心理倾向。

生活禅的概念提出至今已有二十年。经过这二十年的不断努力,这一理念逐渐得到了教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可和肯定。这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另一方面,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生活禅 "的实践理念,无论是在理论建构上,还是在实践操作上,都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才能日臻完善。佛教的弘扬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悟理与契机的过程。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振兴中国佛教的光辉事业中来。

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
(来源:未知)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stephotosuy.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