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放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法师开示

禅意盎然:禅堂中的人生智慧分享

2024-04-24 10:02编辑:admin人气:511


无门之门 - 禅堂悟道

净慧法师

(1995年7月23日)这次生活禅夏令营只安排了三次坐禅。因为其他活动比较多,坐禅的时间就少了。要想真正体会一下坐禅的滋味,并不容易。

众所周知,柏林寺是赵州和尚的道场,而赵州和尚的禅法和赵州和尚的弟子,除了赵州茶、庭前柏、赵州四门、赵州桥之外,影响最深远、最广泛、最具生命力的,就是赵州和尚关于狗无佛性的公案。在回答一位学者的提问时,僧人说:"狗无佛性。当时,禅宗修行者以此为题进行问答,成为一则非常著名的公案。这则公案的重点就在一个 "无 "字上。"无 "就是 "无一物,无所有",断了言思,断了人流,你就无处开口。这是为不开口的问题寻找答案。从唐代赵州和尚在世时起,这个公案就作为一个话题,作为一个公案,作为一个入禅的方法被提出来,被提倡。大家知道,与赵州和尚同时代的黄檗禅师,在他的论述中提到要参 "无 "字。所以,主张用 "无 "字的老祖宗是黄檗禅师,他是临济义玄禅师的师父,与赵州和尚是同辈、同时代的人。宋代以后,参 "悟 "者更多,称 "悟 "为 "悟"。这则公案与佛法、与诸禅师的禅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赵州和尚回答书生的问题,虽然是为了引导书生而提出的方便法门,但他回答书生问题的主要目的,是要堵住书生的一切执着、一切分别、一切知见。因为有执着、有分别、有知见,就有对治,就会破坏我们的整个心性,它本身就不是禅。怎样才能堵住我们的执着、分别、识呢?就是筑一堵墙。这堵墙是什么呢?就是这个 "无"。这个 "无 "不能理解为存在的无,不能理解为无,不能理解为有。如果你试图理解它,你就会错。所以,达摩祖师的 "二入四行 "是禅宗的重要典籍,其中有四句话讲到了禅宗的入门方法:外息诸缘,内无气息,心如墙壁,方可入道。其中的 "心如墙壁 "与赵州和尚提倡的无字真言在法理和禅风上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就赵州和尚与达摩祖师的关系而言的。这个无字公案也与《六祖坛经》中强调的 "我此法门,从本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本 "的 "三无 "相一致。那么,在修行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利用这个无字的公案作为进入禅的境界的方便法门呢?古人至少重复了一万次这个问题。我们只要翻阅一下祖师们的论述,就会发现各家各派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和对这个公案的主张,几乎就是一万个回答对一万个回答,因为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修行体验来回答这个公案的。

今天,我想告诉大家如何操作,如何利用这种方便,让我们也能进入禅的境界。在这方面,古人有的称 "见 "为 "无",有的称 "参 "为 "无"。古人称 "见 "为 "无",也有人称 "参 "为 "无"。我在几年前的 "七法会 "上说过,"见 "和 "参 "是有区别的。我主张第一步是 "看",第二步是 "参与"。第一步是 "看 "到 "无 "字。我们可以稍微提一下 "无 "这个字,然后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 "无 "这个字上。即使眼睛闭着,也要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用反观内视的智慧之眼盯着这个 "无 "字。不管它有没有妄念,都不要理它,只管这个 "无 "字。当妄念产生时,不要去关注它,只是不要转移你的注意力。打坐的时候看着它,走路的时候看着它,睡觉的时候看着它,甚至日常用云的时候看着它,说话的时候看着它,静的时候看着它,动的时候看着它,时时刻刻都看着这个 "无 "字,功夫就很容易相应了。我自己当初也做过实验,"念佛是谁 "的 "谁 "字也参加了,但没有这个无字案来得快,无字案容易对应。但不读,也不是 n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坚持下去呢?我认为,我们至少需要有三种心。第一种是要有信心。信什么?我相信佛说的话是真的,我相信我拥有和佛一样的智慧,但因为我还在迷惑之中,所以我无法觉悟自己的智慧,无法认识到自己的功德; 我相信自己的真如佛性与释迦牟尼佛一样,与历代祖师一样,只要我们转迷为悟,背尘而觉,就会与历代十方诸佛祖师一鼻孔出气。其次,要有求道之心。如果有信心而没有求道的紧迫感,还是下不了决心,还是坚持不下去。我们为什么要寻道?因为我们处于迷茫的人生状态,我们的生命被各种无明和烦恼缠绕,我们得不到解脱和自由。我们必须想办法解除内心的种种烦扰和困惑。烦扰和困惑就是无明和烦恼。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就无法自在,也就无法活得优雅自在。现在,我看到社会上很多人穿着写有 "潇洒走一回 "的文化衫。其实,这只是自欺欺人。在 我们必须像佛陀说法救度众生一样,当下证得涅槃。要当下得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潇洒自在。我们平时做不了主,平时都不知道自己怎么过日子,到了八苦、八难的时刻,怎么能做主呢?那一刻,我们被业力牵引着,没有力量再提起正念。所以,我们一定要下定决心,在身体还健康、还强壮的时候,把这件事情搞清楚,这样我们做事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有了动力、有了志愿。佛教不是老年人的宗教,学佛不能等到老。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在年轻力壮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立下志向,下定决心,去追寻生命的本来面目。释迦牟尼三十岁成道,历代有大成就的祖师大德都是年轻时悟道,然后才说法度众生,广作佛事。

我们要想真正把这个无字公案看清楚,就必须具备这三颗心。如果我们没有这三颗心,就不可能照顾到一个 "无 "字。希望大家放下万缘,把握当下的心境,盯住一个 "无 "字。再见


参考资料
(来源:未知)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stephotosuy.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