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放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法师开示

佛教教义探究:偷盗行的深刻剖析与戒律解析

2024-04-16 09:09编辑:admin人气:720


什么是偷盗?

偷,又称不与取,是十恶业之一,即偷盗或窃取他人财物,占有他人未给予的东西。凡是以欺骗、偷盗、强占、征用、吞噬、欺骗等各种手段占有他人财产的,都是偷盗。据《六祖坛经》卷二十四《十地品》记载,偷盗罪会使众生堕入三恶道,如果生到人世间,还会得到两种果报:一是贫穷,二是失去财物,不能自在。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总认为不偷盗是五戒中,应该很容易接受的一条戒,因为自己没有偷盗的品行和行为,却不知这条戒其实是最难持守的。比如:桌上的一杯茶,别人没说给你喝,你自己拿来喝了;别人花园里的一朵小花,你觉得很漂亮,就冒昧地摘下来插在头发上;办公室里的圆珠笔,顺手拿在手里,带回家里用了,等等,这都叫不取。

佛教戒偷的标准

毁戒偷盗也有轻重之分,有六种情况就会成为不可悔改的罪行:

第一,他物--他人的财物。

第二,他物之想--知道那是他物而不是自己的。

第三,偷窃之心--偷窃的念头,即偷窃的预谋。

第四,方便取--通过各种手段达到偷窃的目的。

第五,五钱之值--所盗之物的价值为五钱。这是佛陀仿照当时印度羯磨王国的国家法律制定的。偷盗超过五钱是死罪,所以佛陀还规定,如果佛子偷盗超过五钱,也是不可悔改的重罪。五钱分为多少价值,很难确定,但据明末读体大师评定,相当于三分一厘半、二毫银;而据藕益大师研究,则为八分银。

佛教教义探究:偷盗行的深刻剖析与戒律解析

六、离此地--赃物,离原地。但包括移动位置、改变形状、改变颜色等。凡是以偷盗为目的,使财物的主人产生失去财物的念头,都说是离开原处。

不管是未经同意而取,还是教人未经同意而取,或者派人未经同意而取他人财物,都属于偷盗行为;如果获得五钱以上的赃物,就是不悔之罪。

如果财物所有者不同意,不管用什么手段,欺骗、偷窃、强占、征用或吞食,只要符合上述六种情况,都是不可悔改的重罪。除合理利益外(五戒优婆塞可以出售或耕种,但不得渔猎、酤酒、屠宰、贩毒、走私、卖淫、赌博等恶法除外),不得谋取他人财物。

无论地上、地下、水上、水中、高处、低处、树上、空中、动物、植物、矿物、行动中或静止时,所有财产,无论是国家的、私人的还是佛教的,只要有其所属的主权,都不得盗取。除非是没有主权的粪便(垃圾类废弃物),否则拿走它并不构成犯罪。让我举几个例子:

如果一个人以偷盗的心态偷了一个人,并把他扛在肩上,使他的脚离开地面,他就犯了怙恶不悛的罪;如果他以偷盗的心态偷了一个人,并绑架了他,使他行走超过两步,他也犯了怙恶不悛的罪。

如果以偷窃的心理偷窃牛、羊、驴或马等四脚动物,并用绳子牵引,使其行走超过四步,也犯了严重的不悔罪。

如果你偷了水中木筏的一部分,并把它留下,而它价值五个硬币,你就犯了不知悔改的罪行。

如果将水中之物取出或沉入水底,而其价值为五枚钱币,则犯了不知悔改之罪。

若空中有鸟,其主人携带他人之物,偷心以待之,是为不悔罪;偷心而取之,价值五钱,是为不悔罪; 如果空中有一只鸟,手里拿着一只鸟飞走了,在期待中偷心是不悔改的罪行;偷心并拿走是不悔改的罪行(这不是以物取物的罪行,而是以心偷心的罪行)。

以盗心取舍利,得罪可悔(因为舍利不能以价值计算);以恭敬心取舍利,无有得罪(舍利在律、阿含经中的本义是尸体的残骸,现在把尸体焚化后得到的固体种子称为舍利)。

经卷、法器、三宝一切资具、庄严财物不得偷盗,若值五钱,则犯不悔罪。

所有税赋不得偷盗或遗漏,若遗漏或漏税,价值五钱即为不悔罪。这包括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一切税捐,也包括今天的邮件,其中用印刷品携带信件,或用印刷品传递信件,或用普通邮件寄送现金,都属于偷税,都犯了偷税戒律,如果价值五钱,就犯了不悔罪。

盗戒的范围还包括损坏他人财产,这是一种被称为 "损人不利己 "的恶行。如果意图使他人遭受财产损失,不管使用什么手段,只要造成了损害事实,且损失的财物价值达到五钱,就已经犯了不知悔改罪。

偷盗的戒律轻重如下:资金价值在五钱以上的,重罪不悔;偷盗不足五钱的,中罪可悔;为了方便而偷盗,没有达到偷盗目的的,下罪可悔。偷税漏税罪或损害罪与盗窃罪相同。

佛法认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如饥饿、疾病、天灾人祸、孝敬父母、供养妻儿等,都不应该偷盗;如果偷盗,则同罪。如果遇到困难,可以乞讨;接受他人施舍的人无罪;借而不还的人则犯盗窃罪。

然而,在偷盗戒中,也有一个开放的边缘:如果你拿东西的初衷是想拥有它;如果你拿东西时得到了对方的同意,或者你深知对方会同意;如果你拿东西的初衷是想借用一段时间;如果你拿东西时想到它已被他人遗弃;或者你拿东西是出于痴迷和不安的痛苦和焦虑,那么你就没有偷盗的罪过。

佛教偷盗的果报

真如念佛法门经》中说:"偷盗多乐有何果?有三种果报:地狱果报、现世果报、有余果报。偷盗乐者,堕地狱、畜生、饿鬼;生人世者,常为贫穷;得财者,畏王、水、火、盗贼,尽失财物,永无安乐。盗业者得如是三种果报。"

据《真言念佛经》卷十一记载,偷盗者死后将堕入大热地狱、大叫地狱、黑绳地狱、多闻地狱。

佛说六道伽陀经》中说:"贤圣清净师,若贪或盗一切宝,堕大啼哭地狱。若因盗业,大火烧身,大声呼号,是名大叫唤。"

佛说善恶分别有无生经》中说:"出狱五人,或为奴婢,或为牛、马、骡、驴、驼,或为猪、羊、鹅、鸭、鸡、狗,随其负重还债。禽兽鱼鳖皆负债,经云负债不衰所谓也。今见有贱属之禽兽,皆由前世贪利,强夺人财所致也。此动物之所以勤苦,其苦可知矣。慎勿夺人财物"。

大方广佛华严经》云:"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得生者,有二种报:一者贫穷,二者不得自在,不能分享财物。"

佛说大乘菩萨集真实法经》云:"又非处者,谓偷盗者得大富贵果报,无有是处;偷盗者得贫穷果报,有是处。如果一个人远离偷盗,远离贫穷的果报,就没有他的位置;如果一个人远离偷盗,远离大富的果报,就有他的位置"。

佛陀对修迦长者所说的《业报差别经》中解释道:"有十种业,令众生得少财报: 一、自盗;二、劝他盗;三、赞盗;四、见盗欢喜;五、代父母减退业;六、代贤圣侵夺资粮; 七是见他人得利不生欢喜心;八是障碍他人得利,刁难他人;九是见他人施舍不生欢喜心;十是见世间布施不生欢喜心。第十是不同情世人的饥饿,而是欢喜世人的饥饿。有此十业,受报少养"。

佛说七万二千神王灌顶经》护持比丘咒:"勿慎偷盗,偷盗非善名。若贪他物,受畜生报,以偿前罪,永世不得轮回,出入不得自在,身锁怀中。得善无恶业,戒神常拥护,梵天说神策,吉祥不错失。"

在《分别善恶报应经》中,也有十种恶报: 1)长期敌对;2)经常怀疑;3)追随恶友;4)远离善友;5)破佛净戒;6)流放受王法之罚;7)恣意妄为;8)经常苦恼;9)自心不乐;10)死后入地狱。


参考资料
(来源:未知)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stephotosuy.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返回首页